莊姓一部分人東漢時避諱皇帝劉莊名字,而改姓嚴,而魏晉時有些嚴姓人改回莊姓,故稱「莊嚴同宗」。
所以有一些「莊嚴氏宗親會」。
相傳許多明太祖後裔朱姓,明末清初改姓莊,而後許多莊姓人士,對自己本家起源朱、莊辨,故加入「莊嚴宗」,而有「莊嚴朱氏宗親會」。
福建省位於我國東南沿海,北連浙江,西鄰江西,南通廣東,東隔台灣海峽台灣省相望。
取福州、建甌首次二州首字而得名。
閩江是該省河流,因而簡稱閩。
周代七閩地,秦代閩中郡,漢代初閩越王國,唐代屬江南道,宋代為福建路;元代屬江浙行中書省福建道,後置福建行中書省;明代置福建承宣布政使司,清代以來福建省。
現福建省面積十二萬多平方公里,省會福州市。
莊氏入閩始於唐朝初年。
唐高宗總章二年(669),泉州、潮州發生少數民族騷亂。
朝廷派中郎陳政任嶺南(今廣東)行軍總管,率府兵3600名、將校123員,前往粵東、閩南一帶平息“嘯亂”。
因寡不敵眾,朝廷命他胞兄陳敏、陳敷率領軍校南下支援,陳敏、陳敷南方暑氣得病卒於途中。
高宗儀鳳二年(677)陳政病逝於任上,由其子陳元光繼任,襲領二批府兵5600名計58姓繼續南下。
他們駐軍梁山(今福建雲霄縣東北),九年浴血奮戰,終於閩粵;建功立業,深受百姓愛戴。
陳元光奏請朝廷批准,泉州、潮州之間劃出區域設定漳州,後人譽“開漳聖王”。
據《漳州府志》記載,隨陳政、陳元光入閩作站部將中,有一位叫莊肅鸞。
隨後莊肅鸞攜家眷定居漳州,莊氏入閩始祖。
南宋理宗(趙昀)皇帝為表彰這批將校功績和賜予其後人受,所列追贈受蔭名單中,有莊肅鸞名字。
但是2000 —2005年全國修編《中華莊氏族譜》時,莊肅鸞這一支派後裔,沒有提供譜系資料。
不知是否這一支派遷移其他地區及海外,或者是年代譜系失傳,致使入閩莊氏傳裔不明。
現居住福建莊氏,絕大多數奉莊鋭、莊森為入閩始祖。
唐末中原戰亂,河南光州人莊鋭、莊森兄弟,跟隨王潮、王審郚、王審知兄弟,於唐僖宗光啟元年(885)入閩。
王審知於後梁開平三年(909年)建立閩國。
莊鋭定居福清縣海口龍江橋頭,是福州及閩北一帶莊氏開基始祖;莊森定居泉州府永春縣桃源裏,是泉州及閩南一帶莊氏開基始祖。
他們後代裔孫,枝繁葉茂,廣泛分佈於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地,海內外總人口百萬以上。
福建是當代全國莊氏人口省份,莊姓列為福建省第20位大姓,是唐代後莊氏主要地。
唐末黃巢農民大起義,隨後朱温、李克用年徵戰,中原戰亂。
王審知去世後,他後嗣一反先人道,暴虐,殘殺,國內一片。
時蔡州秦宗權鎮壓黃巢起義,廣招兵馬,王緒光州刺史。
縣佐史王潮出身農家,智勇雙全。
王緒聞知王潮兄弟智勇,召置軍中,任命王潮軍校。
當時,秦宗權令王緒率軍會擊黃巢,王緒遲留不進,宗權因此問罪。
王緒怕秦宗權併吞,王潮引兵南下,經江西進入福建,佔據了臨汀、漳浦地。
王緒不善用人,於有才能將校,怕他們自己,藉故殺害。
唐光啟元年(885)軍隊進入南安時,王潮其前鋒軍説:“我棄墳墓、妻子,變成像盜人,這是王緒脅逼造成,並不是我啊!現在王緒猜疑心,很多有才能將校殺害,我朝不保夕,能圖什麼大事呀!”前鋒將軍聽後大悟,王潮相扶而泣。
乃選壯士數十人,埋伏篁竹間,王緒到來,躍出擒,囚于軍中。
王緒閉了一陣,自殺。
前鋒將軍軍士,共推王潮主。
王潮帶兵紀律,不但深得軍心,受到福建人民擁護。
當時泉州刺史廖彥若政貪暴,泉州人民此受苦。
地民眾請求王潮前去討伐。
光啟二年(886),王潮攻克泉州。
福建觀察使陳巖上奏朝廷任命王潮泉州刺史。
王潮減輕賦役,整軍經武,形成了一支地方勢力。
景福元年(892)陳巖病逝,範暉做了福建留後,暴虐無道。
王潮進攻福州,泉州人民捐獻糧食,補助軍費。
第二年,王潮弟弟王審知率兵攻破福州。
唐昭宗皇帝即任命王潮武軍節度使,兼福建觀察使,王審知副使。
唐乾寧四年(897)王潮去世,其弟王審知接替了他官職。
直至五代十國後梁太祖朱温於開平三年(909)封王審知閩王,王審知成為五代時閩國建立者。
跟隨王潮、王審知入閩建立閩國,有河南光州人莊鋭、莊森兄弟。
關於莊鋭、莊森王潮、王審知的關係有二説。
莊成主編《華上沙莊氏族譜》,引莊翹俊(上沙莊氏第十八代孫)《修宗譜敍》雲:“唐末黃巢作亂,森公王審知同官,情感結為兄弟,率兵南移,閩奉王審知主帥,森將軍,分鎮桐城(泉州),卜建巨業於永春。
後世子孫,莊、王兩姓,荷祖先大義,聯婚。
”莊翹俊譜敍作於嘉慶十二年(1807)。
廣東澄海縣縣誌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澄海百家姓》雲:“唐末五代初,王潮率軍入閩,中原莊氏大量湧入這個地方,使得福建莊氏家族。
據《春陽莊氏族譜》記載:唐光啟間,始祖森公,王潮之甥偕入閩,擇居於永春桃源里美政鄉,地名蓬萊……”考證他們年齡,王潮生於唐大中九年(855),於唐光啟元年(885)入閩,時年30歲左右;二弟王審郚隨他入閩協助治軍;三弟王審知出生於唐鹹通三年(862),入閩時24歲。
莊森生於唐會昌三年(843),於唐鹹通六年(865)中進士,後任廣東都督刺史,隨王潮、王審郚、王審知三兄弟入閩時42歲。
莊鋭於唐廣元年(880)任提刑使(提點刑獄),他是莊森兄,年齡肯定比莊森。
莊鋭、莊森官職、年齡王潮三兄弟,什麼會隨他們入閩呢?説是他們外甥,倒有可能。
莊鋭、莊森年齡大,但輩份小,母舅召喚聽。
總之,莊鋭、莊森王潮三兄弟關係非同一般。
筆者二説並存,不作定論,旨在祈請莊氏賢人加以考證。
莊鋭偕弟莊森隨王潮、王審郚、王審知入閩,協助王潮兄弟建立閩國,開發福建作出貢獻。
他們後來定居五融(即福清)海口龍江橋頭。
傳生三子:子應祥,居河南光州;次子寶文、三子惟孝,其後代子孫分佈福清、興化、福州、連江、三明、閩北地。
福清縣縣位於福建省東部沿海,閩侯縣南濱海處,南有海壇峽,隔海面是海壇島。
古代屬長樂縣地。
唐代系閩縣,後置萬安縣。
五代閩國福清縣。
元代改為福清州。
、清朝復改縣,屬福州府轄。
莊鋭系莊國器子,唐代光啟元年(885)河南偕弟莊森,隨王潮、王審郚、王審知入閩。
佔福州閩嶺,輔助王潮兄弟征服閩,有才能,有戰功。
後梁開平三年(909)太祖朱温封王審之為閩王。
後來莊鋭授官宰輔(宰相)職。
莊鋭以德輔佐治理撫緩七郡,政績,受民愛戴。
王審知閩國統治二十八年,後唐同光三年(925)去世。
王氏兄弟崛起於起義軍中間,民間疾苦瞭解,自己生活。
他們注意選拔官員,減輕賦役,發展商業,設立學校,民休息。
王氏兄弟出身,王潮、王審知兩人在位三十多年中,施政,使當時福建境內保持著安定局面。
居住閩侯縣南嶼五都莊氏,奉莊宣錫為開基祖。
莊鋭面這種情況,攜家眷夫人金氏,次子寶文、三子惟孝,隱居五融(福清)海口龍江橋頭。
莊鋭這塊濱海地隱居,後來成莊氏發詳地之一,子孫繁衍,門祚熾昌。
福清莊氏世系表(1—10世)第一世:莊鋭,河南光州人。
唐末僖宗廣明元年(880),任提刑使(提點刑獄)。
於光啟元年(885)隨王潮兄弟入閩,後定居五融(福清)。
系福清莊氏開基始祖。
享壽98歲。
娶金氏,生三子:應祥、寶文、惟孝。
第二世:莊應祥,居河南光州。
莊寶文,生五子:允頌、允秀、允寵、允應、允照。
莊惟孝,生二子:允文、允德。
第三世:莊允文,生四子:富、長、壽、貴。
莊允德,生五子:克仁、克議、克禮、克智、克信。
第四世:莊克禮,生二子:恭、敬。
莊克信,生一子:惟敬。
第五世:莊敬,遷移犀塘蚭兜另創基業,開枝散葉。
生二子:景成、景。
莊惟敬,生一子:景成(莊敬、莊惟敬兄弟二人兒子命名景成,其中一人名字有誤)。
第六世:莊景成,生二子:四、元秀。
第七世:莊四,生二子:五、。
第八世:莊五,生一子:。
莊茂,生一子:明宗。
第九世:莊,生一子:福。
莊明宗,遷居福州連江縣塔頭,連江莊氏奉為開基祖。
生二子:朝、顯。
第十世:莊福,元代初年,福清縣江裏犀塘遷居三明巖前鎮忠山村,奉為忠山莊氏始祖。
生二子:天吉、達欽。
莊朝,復遷福清縣江陰鎮沙壙村,自行立譜。
,生二子:文、章。
連江縣位於福建省東部沿海,閩侯縣北、閩閩江口北岸,隔海面是馬祖列島,閩江口要地。
唐代初置温麻縣,後改名連江,清代屬福州府。
居住這裡莊氏,奉莊鋭雲孫(第九代)莊明宗為開基始祖。
其世係:第一世:莊明宗,字,於南宋紹熙三年(1192)避戰,從尤溪遷居連江利安肇基。
他性喜,不事,林泉什麼。
娶鄭,郭兩氏,生二子:朝,顯。
第二世:莊朝,復遷福清縣江陰鎮沙壙村另創基業。
,生二子:文,章。
第三世:莊文,遷居福建太寧(泰寧)。
莊章,生三子:太異,太野,太興。
第四世:莊太異,遷居江縣黃岐鎮。
莊太野,遷居江縣上山下村。
莊太興,生四,子:志,惠,慈,忠。
第五世:莊慈,生四子:鑒,鏑,錄,鉛。
莊忠,生一子:柔。
第六世:莊鑒,生四子:敷,致,敬,澈。
莊鏑,生三子:徽,永欽,肅徽。
莊錄,生一子:徼。
莊鉛,生三子:微,政,效。
莊柔,生二子:鎮,銀。
第七世:莊敷,生二子:洪,淳。
,生二子:沂,淑,濡。
莊敬,生二子:漢,浦。
,生一子:津。
莊徽,生五,子:演,澤,汶,澄,清。
延伸閱讀…
莊永欽,生三子:伯源,伯潮,伯瀛。
莊肅徽,生二子:伯深,伯温。
莊徼,生一子:祭。
莊微,生一子:滔。
莊政,生一子:添。
,生二子:治,泗。
莊鎮,生一子:儼。
莊明宗後代嫡孫,喬遷各地有:莊智(第八代)長子莊,遷居王波。
莊繼顯(第十一代)長子莊有春,遷居泉州城,系第五世莊忠後裔。
莊至(第十一代)第三子莊有家,遷居祖州鎮禾斯洋墩,系第八世莊澤後裔。
莊有春(第十二代)長子莊柳官,泉州城回遷江縣坑園鄉,坑園莊氏始祖。
莊士揚、字明楊揚(第十六代),福清縣海口藍田遷居福建霞浦縣下滸鎮赤岐村。
莊士連、字志(第十六代),福清縣瑤山村遷居本縣下洋黃竹巷村。
莊成泉(第十七代)遷移浙江省温州瑞安縣酒督鄉。
莊成振(第十七代)遷居江縣丹陽。
莊增廣(第十八代)長子莊朝開,遷居福建尤溪縣。
連江縣塔頭莊氏宗親會1998年完全統計,入連始祖莊明宗世裔有3000多户,2萬多人。
三明市位於福建省西北部。
境內有白石峯,海拔1853米,隴西山1871米,紫雲洞山1629米,羅鈸頂1537米;有金溪、龍溪、沙溪分佈其間。
西部與江西接壤。
鐵路、公路、水路,星羅棋佈,交通。
是一處山清水秀、風景宜人地方。
三明市三元區巖前鎮忠山村,是莊鋭第十代孫莊福後裔居住地。
莊福於元初福清縣江裏犀塘村遷居忠山村,奉為忠山莊氏始祖,開基以來傳21代以上。
其上傳世係:鋭—惟孝—允德—克信—惟敬—景成—四—五——福。
現其一五世譜系簡述如下:第一世:莊福,字仁海,進土,任陝西監道(元朝道監察官)。
生二子:天吉、達欽。
第二世:莊天吉,生一子:美。
莊達欽,生三子:得嗣、得續、得名。
第三世:莊美,下傳失考。
莊得嗣,生一子:。
莊得續,生一子:壽榕。
莊得名,生二子:佛童,文星。
第四世:莊良,下傳失考。
莊壽榕,生二子:道應、文真。
莊佛童,生六子:安定、子亮、京回、子鈞、子歸、子玉。
莊文星,生二子:宗貴、宗富。
第五世:莊道應,生二子:仙兒、仙壽。
莊文真,生二子:興、慶。
莊安定,生二子:考、賜。
莊京回,生三子:喜、興、。
莊子鈞,生三子,宗茂、宗盛、宗易。
福州市閩侯縣位於福建省東部,連江縣西南。
城中多榕樹,稱榕城。
漢代閩越王,後來設定冶縣。
東漢時改名侯官。
隋代改為閩縣。
唐代置侯官縣,同城而治。
五代閩國王審知此稱王。
南宋端宗(趙衐)即位於此。
清代閩縣侯官縣並福建省會及福州府所在地。
民國時廢府,改並二縣閩侯縣。
縣城閩江下游,依山臨水,形勢雄勝,有商埠城南閩江中南台島。
居住閩侯縣南嶼五都莊氏,奉莊宣錫為開基祖。
延伸閱讀…
莊宣錫生於明代天啟三年(1623),於清代順治九年(1652)遷入南嶼五都肇基。
現有資料缺少其上傳世系,其祖源屬莊鋭派下。
現傳世系概述如下:第一世:莊宣錫,於清順治九年(1652) 遷入閩侯縣南嶼五都肇基,南嶼莊氏奉一世祖。
生一子:爾蓋。
第二世:莊爾蓋,生三子:我、我明、我信。
第三世:莊我,生一子:淑彩。
莊我信,生一子:淑□。
第四世:彩,生二子:來、相。
莊淑□,生一子:民□。
第五世:莊茂來,生四子:盛烈、盛文、盛明、盛騰。
莊茂相,生一子:盛雨。
莊民□,生一子:盛端。
第六世:莊盛烈,生三子:建福、貞敏、貞捷。
莊盛文,娶楊氏,生二子:健宗、。
莊盛明,生四子:健金、、健立、貞章。
莊盛騰,娶黃氏,生四子:貞新、貞順、貞淩、貞材。
莊盛雨,生二子:貞理、貞道。
莊盛端,娶黃氏,生一子:貞衡。
莊宣錫於清順治年間閩侯縣南嶼五都開基以來,歷350多年。
歷代子孫忘先祖創業,耕讀兼顧,安家立業,子孫。
莊氏,《史記》雲:“楚之先,出自顓頊高陽氏。
黃帝生昌意,昌意生顓頊,顓頊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因其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
重黎死,其弟吳回繼為祝…百忍堂張姓堂號,唐代時,史書記載,當時鄆州有人曰張公藝,九代同居,和和睦睦,無事,唐高宗問其故,張公取出一張紙寫下了一百個忍字,唐高…熊氏是中國最古老姓氏之一,可以追溯西周周成王時期,熊姓歷史,族大支。
熊姓有72個望族,居百家姓第68位。
熊姓具有三個特點,一是得姓…一、 來源有二 1、出自羋姓(羋姓傳自上古顓頊帝),春秋楚國王族後,楚王羋旅去世後,諡號”莊”,即楚莊王。
楚莊王支庶子孫,以此諡號姓。
《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莊姓,楚莊王後,諡姓,楚有大儒莊生,六國時蒙漆園吏;莊周,著書,號莊子;齊有莊賈,周有莊辛”。
2、出自子姓,是春秋宋國君宋戴公名武莊,後人即以其字姓,成為莊姓一支。
3、漢代出現過一次易姓。
漢明帝名劉莊,諱莊字。
莊姓漢明帝後改為嚴姓,《姓氏考略》:“漢明帝諱莊,故莊氏或改為嚴氏。
”魏晉南北朝時,有姓復祖姓莊,故歷史上有”莊嚴一家”説。
4、公元一二三四年,北方蒙古族滅了金國後揮師南下,使得很多漢族遷移。
這時客人閩西移到高雷、欽謙一帶。
閩中莊氏始祖森公,字文盛。
生大唐寶三年甲申(744年)七月十四日。
河南光州縣人。
光啓二年(886),舅王潮率軍入閩。
後梁開平元年(907),王潮弟王審知繼任稱閩王。
莊森分鎮於桐城(今泉州市),定居於永春縣桃源裏善政鄉蓬萊村,卒於後周廣順二年(952),享壽90歲,夫婦合葬永春縣桃源裏,莊姓入閩桃源派開基始祖。
東山祖祠乃是福建始祖莊森公十七代孫潛齋公紀念祠。
潛齋公諱羅;其父琪瑾公共場所;祖父會公,官居籤書樞院,例授宣教郎;高祖燧煌公任宋朝議大夫。
上代居官於朝,羅公功授散騎都尉,歷官東南帥府,兵馬鈐轄使。
景炎中,護帝南狩,泉條符壽庚煽亂,謀以城降元,接駕。
羅公偕本家兄弟傾盡家資歷蔡若濟護帝入潮牛眠埔住。
幾,奉詔勤王,偕 本家兄弟及兩男,備兵於贛,欽封護國將軍,協助文天祥抗擊元軍。
潰師於江西汀澤津,文天祥被俘,羅公身殉國。
羅公長子溶,字榮德,投身於嘉州(今梅州)丙村落籍,今梅州莊氏始祖。
次子隆,字敬德,兵敗後投身東莞同船澳家,娶瓜氏育三男,後代遷居寶安福永、觀蘭、深圳皇崗、水圍、龍崗愛聯新屯以及番禺居住。
三子詔,字耀德,年幼,隨父出征,隨母黃太住潮牛眠埔,宋軍敗北,元軍乘勢犯潮。
黃太惟恐誅連滅族,偕第三子詔避難於惠之海豐縣(改陸豐縣)吉康沙坑垌(今揭西縣上砂鎮)為家。
詔公娶潘氏育三男,長文達,後代遷興寧,興寧始祖;次文仲,後代遷海豐縣城、東湧公遷海豐竹苞;三文德,上砂守祧。
七百二十餘載繁衍和發展,傳裔孫十一萬眾,居住上砂有五萬餘人,分遷國內各地、世界務國六萬多。
羅公國捐軀七百餘載,裔孫發達,人口眾多,羅公無祠,不知墓葬何方,無拜祭。
有識士提出興建潛齋公祠。
上砂宗祠理事會發起興建潛齋公祠倡議,得到大家堅持和擁護,首選東山寨頂,原祖祠舊址,東山寨平川突起一長形小山丘,如一大船停泊江邊,祠建在駕駛室中,坐南向北,是一塊風水寶地。
但祠堂四周民宅佔,場地狹小,容納不了族中眾多兄弟拜祭,而遷至白石茭洋段,烏鴉落洋,三世何婆太墓側.祖祠背靠大山,祠東南一筆指天之塔峯,風水勝一籌. 今建潛齋公祠,徵收四周宅田塘,擴大拜祭場地,增建接待處、榮譽樓,祠四周栽花,種草,植樹。
鎮規劃東山寨東山公園,增建樓堂館,加建庭園樓閣,美化環境,開闢公路到祠前廣場,裔孫拜祭。
此舉得到眾裔孫支持,首次集資六十餘萬元,擇於公元1997年7月22日,丁丑年6月18日 時動工興建,擇於公元2003年9月13日,癸未年8月17日寅時晉主升龕,潛齋公派下眾裔孫參加拜祭,並邀潮、惠宗長及香港莊嚴宗親會參加慶典,,吾受建祠委員會委託,撰寫祠堂記,故怠慢,命筆行書,撰寫祠堂記奉上,刻石永紀。
Z 5、閩中莊氏第七世觀公 公子,贈朝章大夫。
葬錦繡山,原譜負子揖午,墓號將軍形,碑上刻雲:宋朝章大夫莊公墓神道,碑刻雲:平興國宮永春縣孫通議大。
6、閩中莊氏第九世夏公 字子禮、號藻齋、裳公四子。
生宋紹興乙亥(1155年)八月十八亥時,入太學,登淳熙辛丑(1181)進士,官至兵部尚書兼太子少師,時名從薦蒙。
卒(1223年)。
恩封永春開國男,賜第泉城號曰莊府。
宋嘉定十一年(1218年)遷居焉,朝嘉定十六年(1223年)十一月初二日,壽69歲,葬縣東三都京塘,生平懿行載傳志。
原贊曰:天生美質學業,堅冰志操歷仕三朝,忠言逆耳青史所標,宗祀繁衍百世不祧。
南宋寧宗嘉定十一年(1218年)開府(永春遷到泉州)。
7 、閩中莊氏第十四世三益公.字好友、號平源、思齊公長子。
生於南宋淳佑十二年壬子(1252年),公自元朝天曆二年己巳(公元1329年)時年77歲由紳耆捐授廣東高州府博茂港鹽場課司封承事郎七品欽賜五品銜解組後見東山嶺風水美定居於此後見那貞遂遷那貞住,卒於1334 甲戌 元統二年,享壽83歲,夫婦合葬東山村嶺,莊姓入粵開基始祖。
(現今是廣東吳川那貞村和東山村 )。
8、閩中莊氏第十四世細哥公 縉公三子。
生乙丑年十月初二百酉時,泉州遷居龍潯天馬山西北,地名湖上。
卒壬戌年九月十五辰時,葬湖上大路山坐乾向巽,生平行事志在譜序。
閩中莊氏第二十六世公元雙,字淑鸞,出景星公長子,生康熙戊子年十一月初三卯時,建居垵堂,卒乾隆丑年九月十二辰時,葬古林嵛後坐乾向巽。
9、閩中莊氏第二十六世公元雙,字淑鸞,出景星公長子,生康熙戊子年十一月初三卯時,建居垵堂,卒乾隆丑年九月十二辰時,葬古林嵛後坐乾向巽。
10.莊秋貴家族是一個而家族,祖先有戰國時代莊子(莊周)、宋朝莊夏(兵部尚書兼太子少師)、莊際昌狀元人物,閩中莊氏始遷祖森公光啓二年(866年)從刺史王潮入閩,居桃源十九。
細哥公自泉州搬遷德化錦山(湖上)繁衍八百年,錦湖堂其開基祖厝。
元雙公康熙年間遷居該村垵堂,生育本支族,現有近千人居住福建泉州德化、泉港、三明尤溪、漳州、廈門、台灣和馬來西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