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梵語:अमिताभ,Amitābha),意為無量光佛,另名無量壽佛(梵語:अमितायूस्,Amitāyus),稱為佛、觀自王佛、得自性法性佛,華人地區習慣作彌陀佛、彌陀簡稱;大乘佛教信仰中,祂是西方世界教主。
大乘佛教初期發展時,阿彌陀佛東喜世界阿閦佛有地位,密宗五方佛之一,蓮花部主,主妙觀察智。
唐朝,善導大師楷定淨土宗之唸佛法門,阿彌陀佛成為漢傳佛教中信仰主流之一。
梵語中,無量光(अमिताभ,Amitābha)無量壽(अमितायूस्,Amitāyus)來自同一個字根 अमिता(Amita,音譯阿彌陀)。
अमिता(Amita)來梵語動詞字根मा,mā-,源自原始印歐字根 *meh₁-,意為“測量、量度、計算”,拉丁文同源詞metiri>mensus>mensurare>英文measure,mā過去分詞形態 mita(彌陀);否定冠詞अ,a-,音譯“阿”,拉丁文、英文同源詞a-/an-/un-/u-;a加上mita意為“無量、無法測量、計算”。
後綴 ābha 是“光”意思,意譯“無量光”,音譯阿彌陀婆或阿彌多婆。
另一個梵文名 Amitāyus,後綴 āyus 是“壽命”意思,意譯“無量壽”,音譯阿彌陀庾斯。
阿彌陀佛稱號多,包括但限於:西方佛、甘露佛、無量佛、永光佛、諸光佛、佛、光佛、無礙光佛、光佛、炎王光佛、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光佛、思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光佛、觀自王佛、永壽佛、長壽佛、月巴墨佛(藏音),其他音譯有阿彌、阿弭跢佛、阿弭嚲佛、阿彌多廋佛、阿彌多婆佛、阿彌嚲皤佛、阿彌陀婆耶佛[2]。
《巴利文三藏》中未有關於此佛記載。
漢傳佛教中,譯出的淨土經典《般舟三昧經》其名號譯為“阿彌陀佛”[3]。
鳩摩羅什譯本《阿彌陀經》,使用阿彌陀佛譯名,成為通行説法[4]。
該是釋迦解説阿彌陀佛功德作,但有兩點特色:一中記載阿彌陀佛父母名;二內含“鼓音聲王大陀羅尼”。
玄奘譯本中,沒有“阿彌陀佛”這個名稱,而是使用“無量光佛(Amitābha,單數主格Amitābhas)”,和“無量壽佛(Amitāyus)”這兩個名字[6],而現代學者穆勒(F. Max Muller)收集梵文本《阿彌陀經》藏傳《無量壽經》和玄奘譯本,沒有使用阿彌陀佛這個稱號。
《般舟三昧經》中説,成就阿彌陀佛唸佛三昧時,可以見到一切諸佛[7]。
《觀無量壽佛經》第九觀,觀阿彌陀佛身色如金山,莊嚴,觀想成就時,能見一切諸佛[8]。
印順法師認為,修持觀想阿彌陀佛法門,成就唸佛三昧,見無量諸佛;觀阿彌陀佛,即是觀無量諸佛,因此阿彌陀佛稱為“無量佛”;此為阿彌陀佛義。
宣揚專修阿彌陀佛法門經典中,影響,首推曹魏時代康僧鎧譯本《無量壽經》[9]。
此中,無量壽佛(Amitāyus)他主要名稱[10]。
《無量壽經》中,記載阿彌陀佛另一個名號無量光佛(Amitābha)[11]。
宋施護《佛説如幻三摩地無量印法門》無量光佛他主要名稱[12]。
三國吳支謙譯《佛説無量覺》中稱他無量佛[13]。
《拔一切業障得生淨土陀羅尼》(稱往生咒)稱他“阿彌唎哆”。
阿彌唎哆,梵語amṛta,為印度神話中死藥、不老泉,意譯“甘露”,表示永生,佛教以此來表示涅槃,有“甘露味”、“甘露門”、“甘露道”説法。
故阿彌陀佛有甘露王稱號。
藏傳佛教中,阿彌陀佛有無量光佛無量壽佛兩種譯法,漢傳佛教,只是漢傳佛教多意譯作無量壽佛,藏傳佛教多意譯作無量光佛。
世界阿彌陀佛外,有其他世界佛,擁有“無量光”與“無量壽”名號[14][15]。
《十住毘婆沙論》中,十方佛西方佛,名無量[16]。
日本東密興教大師,金剛界經典,認為阿彌陀佛即毗盧遮那佛化身(毗盧遮那佛,即大日如來)[17],明朝土宗蓮池大師有看法。
[18]
阿彌陀佛種子字是.mw-parser-output .script-siddham{font-family:”Noto Sans Siddham”,”Muktamsiddham”,”ApDevaSanskrit”,”ApDevaSiddham”,”ApDevaSiddhamEx”,”ApSiddham”,”MuktamsiddhamG”,”和田研中丸ゴシック2004絵文字”,”WadaLabChuMaruGo2004Emoji”,”和田研細丸ゴシック2004絵文字”,”WadaLabMaruGo2004Emoji”,”Plangothic P2″}𑖮𑖿𑖨𑖱𑖾(hrīḥ),天城文:ह्रीः,藏文轉寫作:.mw-parser-output .uchen{font-family:”Qomolangma-Dunhuang”,”Qomolangma-Uchen Sarchen”,”Qomolangma-Uchen Sarchung”,”Qomolangma-Uchen Suring”,”Qomolangma-Uchen Sutung”,”Qomolangma-Title”,”Qomolangma-Subtitle”,”Qomolangma-Woodblock”,”BabelStone Tibetan Slim”,Jomolhari,”Yagpo Tibetan Uni”,”DDC Uchen”,”DDC Rinzin”,Kailash,”TCRC Youtso Unicode”,”Tibetan Machine Uni”,Wangdi29,”Noto Serif Tibetan”,”Noto Sans Tibetan”,”Microsoft Himalaya”}.mw-parser-output .ume{font-family:”Qomolangma-Betsu”,”Qomolangma-Chuyig”,”Qomolangma-Drutsa”,”Qomolangma-Edict”,”Qomolangma-Tsumachu”,”Qomolangma-Tsuring”,”Qomolangma-Tsutong”,”TibetanSambhotaYigchung”,”TibetanTsugRing”,”TibetanYigchung”}ཧྲཱིཿ。
傳入中國淨土有關經典《般舟三昧經》,支婁迦讖於東漢時漢帝光和二年翻譯。
該經描述了通過觀想或唸誦佛名,而使十方諸佛是阿彌陀佛現前法門要義。
《阿彌陀經》鳩摩羅什翻譯。
該經用筆法描繪淨土世界,並有持名唸佛法門。
現存唐玄奘重譯,名《稱讚土佛攝受》。
與《阿彌陀經》類短篇佛經尚有《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簡稱《鼓音聲經》,譯者。
斯所費雖,而福利。
《觀無量壽經》簡稱《觀經》,乃劉宋畺良耶舍譯。
此經目的於指導淨土修行者世界進行觀想,其中十六種觀門中後三種主要描述了“九品生”狀況。
唐善導大師著有《觀經四帖疏》,系鑑於當時修行人錯解唸佛法門,故楷定方法,其雲“此義請證定,一句一字不可加減,寫者一如經法,應知。
”
《無量壽經》是土宗主要經典,介紹了阿彌陀佛前世法藏比丘功德和他立誓成佛願。
該經有眾多譯本,現存有東漢、孫吳、曹魏、唐朝、宋朝譯出的五種版本。
其中唐代譯本明代藕益大師認為是五個譯本中最佳,而曹魏版則得到印光大師支持,流傳。
提到生日慶祝,是關於慶祝佛祖生日世俗廟會記載中。
3世紀初期,“每浴佛,多設酒飯,布席於路,經數十里,民人來觀及食且萬人,費以巨億計”(《三國志·吳書》卷4《劉繇傳》)。
幾部5世紀和6世紀資料提到佛祖生日(曆四月初八)慶典時佛像巡遊(“行像”)。
談到慶祝凡人生日是《顏氏家訓》(7世紀初),其中提到南方有孩子第一個生日時“試兒”風俗。
當時生日慶典主要是父母表示感謝,而不是要慶祝過生日人出生。
他提到梁孝元帝生日時食肉,可見生日與佛教關聯。
我們知道,記載,603年,隋文帝自己生日時,下令“斷屠”,“禁斷屠殺”,以此來表達父母感激。
643年唐太宗生日時,宣佈了禁令,記載提到“俗間生日可為喜樂”。
729年,唐玄宗在位第17年,首次規定皇帝生日為官方節日,官員放假一到三天,對罪犯施行大赦。
這個節日稱法很多,包括“降聖節”“千秋節”(字面意思是1000個秋天節日;“千秋”俗成意思是長壽,因此,千秋節長壽節)。
之所以叫“千秋節”,玄宗生日八月肯定是原因之一。
玄宗晚期,他生日更名為“天長節”。
無論如何,“千秋”作為皇帝生日進入了語言。
,後來皇帝時不時會因自己生日而設假期取名字。
從唐代起,四月初八慶祝佛生日成為規矩,稱為“浴佛節”“佛誕”。
那一天,寺廟要設齋飯。
其他神靈生日要慶祝(比如二月二十五日老子生日),這些節日是官方節日,但延續到宋朝。
延伸閱讀…
然而,民間,人們會這些日子裏慶祝佛誕和老子生日。
公元170年,每年兩次祭祀孔子成為制度。
唐代是首次提到生辰八字推算人生命運朝代。
因此,慶祝生日習俗可能是佛教普及,南朝時進入中國,這是有可能。
只有到了唐代,皇室樹立榜樣影響下,慶生習俗普及開來。
正因如此,唐代以前詩歌和信件中沒有慶祝生日,。
宋代,皇帝生日名稱有“春節”(開國皇帝趙匡胤生日)、“壽寧節”“壽聖節”。
“天壽節”是忽必烈汗誕節名稱。
到清代,帝后生日常用詞語包括:萬壽聖誕、萬壽、萬壽聖節、萬壽節(皇帝生日);千秋節(皇后生日,有時可以於皇太后);聖壽節、聖節(聖誕節、誕聖節省稱,皇太后生日)。
浴佛稱灌佛,古印度原始佛教中即為一種儀式,溯其來源,大而言之,其源乃古印度社會風俗之中,而言,其源釋迦降生歷史傳説之中。
方面看,浴佛是古印度一種宗教要求傳衍而來,據載,當時流行婆羅門教即行一種浴像儀式,人們認為這樣做可以使人精神,浴佛起源可能與此有關。
方面看,浴佛是一個佛教故事演化而來。
據《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一所記載,摩耶夫人懷胎臨近產期時,路經藍毗尼園,行至無憂樹下(稱婆羅樹或波羅叉樹),誕生了悉達多太子,此時,難陀和優波陀龍王(另一説稱有九龍)吐水,灌太子身。
這一歷史傳説古印度時即流行,近代印度鹿野苑和阿摩羅伐底出土佛傳雕刻,有反映這種情景構圖。
這一傳説可能直接導致了浴佛儀式我國流行。
因為,我國後世浴佛往往是佛陀誕生日舉行。
浴佛古印度即流行,唐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灌沐尊儀章》卷四記載道:“大師雖滅,形像尚存,翹心如在,理應尊敬。
……西國諸寺,灌沐尊儀,每於禺中時,授事嗚楗椎,寺庭張施寶蓋,殿側羅列香瓶。
取金、銀、銅、石之像,置銅、金、木、石槃。
內令諸妓女奏其音樂,塗以磨香,灌以香水,淨白□而揩拭,然後安置殿中,布諸花彩。
此乃寺眾儀。
……大者半月、月盡合眾;小者隨己能每洗沐。
斯所費雖,而福利。
延伸閱讀…
”佛教傳入,浴佛儀式開始我國流行。
據《吳書·劉繇傳》卷四附記笮融事蹟説:“笮融初聚眾數百,徐州牧陶謙。
謙使督廣陵、彭城漕運。
……乃起浮屠祠。
……每浴佛,多設酒飯,布席於路,經數十里,人民來觀及食且萬人,費以巨億計。
”這樣大規模佛教儀式場面我國“浴佛會”早期盛況。
佛教流播過程中,浴佛流行於朝廷和仕宦之間,到了兩晉南北朝時代,趨於普及。
據《高僧傳·佛圖澄傳》卷十載:“石勒諸稚子,多佛寺中養。
每四月八日,勒躬自詣寺灌佛,為兒發願。
”《佛祖統紀》卷三十六宋孝武帝大明六年(462)條稱:“四月八日,帝於內殿灌佛齋僧。
”另《宋書·劉敬宣傳》卷四十七載:“四月八日,敬宣見眾人灌佛,乃下頭上金鏡以為母灌,悲泣下自勝。
”上述記載表明,這段時期浴佛儀式我國境內各民族中均流行了。
我國浴佛日期,古來即有多種的説法。
古印度,浴佛誕生日舉行,例如唐義淨譯《浴佛功德經》即稱日日澡沐尊儀,可獲得利益,並無日期。
浴佛傳入中國,情況有所變化,佛誕日浴佛,贊寧於《僧史略》上“浴佛”條解釋道:“然彼日日灌洗,生日意。
疑五竺多,僧既頻浴,佛灌耳。
東夏尚臘八,或二月、四月八日,乃是佛生日。
”但關於佛誕日,不僅中國,即使古印度傳承而有規定。
因此,浴佛時間有多種規定。
我國歷史記載,情況複雜多變。
後漢時笮融浴佛日期見明記;北朝多於四月八日浴佛。
(敦煌石室遺書中發現諸多寫卷,明確四月八日佛誕日)而梁經唐至於遼初,二月八日;宋代北方改用臘八,南方四月八日。
梁代《荊楚歲時記》記載,二月八日佛誕日;《續高僧·釋玄琬傳》卷二十二説:“琬二月八日聖誕沐辰,追惟舊緒,敬崇浴具。
每年此日,開講設齋,大會道俗。
”另《遼史·禮志》卷五十三記載,遼時以二月八日佛誕日。
宋代,佛誕日臘月八日。
宋贊寧《僧史略》捲上“佛誕生年代”條稱:“今東京(宋開封)臘月八日浴佛,言佛生日。
”但有稱臘月八日佛成道日而浴佛,如宋《丹霞淳禪師錄·臘八上堂》説:“屈指欣逢臘月八,釋迦成道是斯辰,二千年後追先事,湯浴佛身。
”而宋代江南多以四月八誕浴佛日。
據《歲時雜記》稱:“諸説佛生日,其指言四月八日生者多,……故用四月八日灌佛。
今但南方此日,兆人臘月八日,近歲圓照禪師(1020-1099)來慧林(禪院),始用此日行《摩訶剎頭經》法;是遵()。
……其後宋開封諸寺,多採用四月八日浴佛。
”另《東京夢華錄》卷八説:“四月八日佛生日,十大禪院各有浴佛齋會,煎香藥糖水相遺,名曰‘浴佛水’。
”及至元代,《幻住庵規》和《敕修百丈規》四月八日釋迦誕辰,這樣中國佛教才算有了統一浴佛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