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姓佈嶺南及海外,麥姓人口集中分佈廣東番禺、東莞、深圳、、河源、中山、珠海、順德、南海、三水、高明、四會,肇慶鼎湖、端州、要、德慶,鶴山、新會、開平、台山、雲浮、新興、羅定、陽春、陽西、陽東、化州、高州、信宜、電白、吳川、廉江、遂溪、雷州(海康)、徐聞、饒平以及澳門、香港、海南、台灣、廣西,另四川、雲南、貴州、湖北、湖南、河南、福建、江西省有零星分佈,此外越南、新馬泰、美國、加拿大華人聚居區有分佈,麥姓是一個典型嶺南姓氏,大部分講粵語(白話),少部分講鶴佬話(閩南話、潮州話)、客家話。
麥氏是一個古老姓氏,麥氏是嶺南望族,麥姓人口有多少,歷來麥氏宗親所關注。
現今全國使用姓氏1436個,王、李、張居前三位,麥氏居141位,魯、季、覃、畢姓之後,耿、舒、、聶、莊姓之前,佔全國人口0.09629%。
1996年全國12.24億人折算,麥氏總人口118萬(含港澳台及海外)。
麥姓人口生活嶺南一帶,麥鐵杖後裔,中原及北方極少有麥姓,主要廣東、廣西、海南、台港澳地。
廣東省市清城區麥圍街,市陽山縣嶺背鎮西坑村,獅子口村、米仔塘村及太平鎮麥路江村,附城鎮花坑口村約共有兩千人左右。
佛山市順德區杏壇鎮麥村人口九千人,順德區龍江官田、數千人。
深圳公明合水口村、茨田埔村、馬山頭村、根竹園村、光明街道碧眼村、龍崗區坪山鎮果園貝村地,麥氏子孫後人達十多萬人。
廣州市南沙區黃閣鎮蓮溪村、東裏村、大井村村,總人口一萬五千人。
廣州市番禺區官坑村,人口約七百人;番禺區橫江村,人口約五百人。
台灣麥姓,高雄麥氏宗親會數據兩萬多人。
廣東省遂溪縣港門鎮吾家村、車路下村、黎角仔、石角埠頭、興業村、泥塘村、架落坡、港門墟、城南地村、後蘇村、貨湖墟、大油村、北灶村莊,約六千人;遂溪縣沙古鎮打鐵塘村、闊口塘村兩村兩千多人;遂溪縣草潭鎮(包含六鎮)麥姓人口約三千人,遂城鎮約兩千人,楊柑鎮兩千人,遂溪縣麥姓人口兩萬人。
廣東省吳川市塘綴鎮塘草村、雷公石村、塘尾鎮麥屋村、振文鎮麥屋村村莊,人口兩萬人。
麥氏始祖鐵杖公,其宗族流長,二十三代世,明朝貢生道公後裔如松公,如盛公先輩,於康熙年間遷居徐聞西鄉瓜藤村、下寮仔村以及其它村莊。
其中,瓜藤村下寮仔村是麥氏族人落腳徐聞年間之一,至今已有三百多年。
世化繁衍,生生不息,人丁興旺,今南山鎮博愛村(含西樹仔)麥氏人口有一千人,佔徐聞麥氏人口三分之一,是徐聞縣麥氏人口村莊。
徐聞麥氏以上四個村莊外,有徐聞縣南山鎮北潭麥宅村、龍堝南邊堝村;西連鎮油河子村;邁陳鎮北街村、石仔灶村、那宋村、宋屯村;和安鎮公港赤子村;寮鎮場內村、南寮村、馬草港村;曲界鎮坡蘇村、仙安村、田洋村;前山鎮曹家後嶺村、大橋村、和家村;龍塘鎮福田月靈村、龍塘前村、昌發村;下橋鎮下堝村。
廣東省廉江市麥姓人口一萬人,其中新民鎮甘水塘、瓦窯坑村、馬落垌村共有人口一千多。
廉江市安鋪鎮,鐵杖公後裔第廿二世孫“麥雙槨”及三子於明朝嘉靖五年(即1526年)新會麥村遷居湛江安鋪鎮東山埠鴨潭村處居住。
現發展廿餘世,後裔遷居粵瓊各地開基數十條村莊。
下文摘自安鋪鎮東山埠鴨潭村1987年《麥氏族譜》-雙槨配原氏生三子:欽臣、欽瑞、欽望,雙槨公後裔村莊分佈目錄如下麥丘:即今山東省濟南市商河縣。
春秋戰國時屬齊國麥丘邑。
隋開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置滴河縣,有滳河水流經得名,屬棣州。
宋朝元祐元年(丙寅,公元1086年)改滴河縣商河縣,河縣南,故名。
宋代有麥允言;元代有麥文貴;明代有麥育,崇禎時沔陽知州。
、兩朝屬濟南府。
民國初年屬岱北道、濟南道、山東省政府。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後屬魯北、冀南、冀魯三專署,渤海行署二專署和濼北專署。
建國初,屬德州專署。
1958年商河、陵併一縣,初稱商河縣,後更名樂陵縣,後屬聊城、淄博專署。
1961年商河樂陵分治,恢復商河縣稱,復歸德州地區,1990年1月改屬濟南市。
汝南郡:西漢高祖劉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上蔡(今河南上蔡),當時其時轄地今河南省潁河、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一線以東、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縣、上蔡縣、平輿縣、項城縣一帶地區,治所上蔡(今河南上蔡)。
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移治平輿(今河南平輿)。
元元三十年(癸巳,公元1293年)改蔡州汝寧府,成為河南行省八府之一。
明沿元制,明成祖朱棣封藩四子於此,稱崇莊王,此傳十一世。
清朝時期汝寧府。
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廢府,改為汝南縣。
民國十三年(甲子,公元1924年)另置河南省第八行政督導專員公署於此。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設汝南專署,1950年建汝南市,1951年市合併於汝南縣。
現汝南縣即汝南縣城,隸屬駐馬店地區。
始興郡:嶺南交通要衝,人傑地靈,物阜民豐,商賈雲集,著稱“古之神地”。
三國時期孫吳永安六年(癸未,公元263年)春,析南野縣南鄉地設置始興縣,“”一名,治所曲江(今廣東韶關)。
其時轄地今廣東省連江、曲江、韶關一帶。
吳末帝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冬,進以桂陽南部置始興郡,始興縣隸屬始興郡。
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屬廣州總管府。
唐朝貞觀元年(丁亥,公元627年)分廣州曲江地置韶州,始興縣屬。
南漢乾和四年(丙午,公元946年)置“雄州”,始興縣屬雄州。
宋朝開寶四年(辛未,公元971年),更名“南雄州”。
元朝忽必烈元十五年(戊寅,公元1278年),改南雄州路。
明朝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改南雄路為府。
清朝嘉慶十二年(丁卯,公元1807年),改南雄府直隸州,隸廣東承宣布政使司,始興縣屬南雄直隸州。
宣統三年(辛亥,公元1911年),地方政權省縣兩級建制,始興縣直隸廣東省。
民國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省縣之間設道,始興縣屬嶺南道,民國九年(庚申,公元1920年),屬北江善後公署,北江綏靖公署,民國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為省直轄。
1949年9月,成立始興縣人民政府,屬北江臨時人民行政委員會,1950年1月27日,屬北江人民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52年11月1956年,屬粵北行政公署,後改屬韶關專員公署。
1958年12月後,、南雄兩縣合併南雄縣。
1960年10月15日恢復始興縣建制,屬韶關地區。
1983年6月,市轄縣,始興縣屬韶關市麥丘堂:望立堂,稱商河堂。
始興堂:望立堂。
南雄屬始興郡管轄,麥氏始祖鐵杖公出生始興郡百順裏(今南雄縣百順鎮,今建有麥氏宗祠),此地成為嶺南麥氏地。
鐵杖公後裔此分枝開葉,散居嶺南各地及海內外。
後世子孫為忘先祖,飲水思源,因以“”堂號。
一、麥(麥)mài現行見姓氏。
今廣東之澄海、新會、要,廣西之田林,雲南之河口,江西南康、崇仁,河北辛集、景縣及北京地有分佈。
漢、黎、水、苗、布依多個民族有此姓。
《鄭通志·氏族》收載,初見於《姓苑》,歸“入聲”部。
其源不一:1、《姓氏考略》據《元和姓纂》雲:“麥丘老人後。
”麥丘老人,系春秋齊桓公時人。
“麥丘”,本地名,以為氏,或省而麥氏。
2、鄭樵注引《姓苑》雲:“要、有此姓。
今望出汝南。
”3、《姓氏考略》注引《岑表錄異》雲:“南海麥氏,麥鐵杖後。
”麥鐵杖,隋代車騎將軍,有力。
金、元時期屬滄州。
現行見姓氏。
今廣東之澄海、新會、要,廣西之田林,雲南之河口,江西南康、崇仁,河北辛集、景縣及北京地有分佈。
漢、黎、水、苗、布依多個民族有此姓。
《鄭通志·氏族》收載,初見於《姓苑》,歸“入聲”部。
其源不一:1、《姓氏考略》據《元和姓纂》雲:“麥丘老人後。
”麥丘老人,系春秋齊桓公時人。
“麥丘”,本地名,以為氏,或省而麥氏。
3、《姓氏考略》注引《岑表錄異》雲:“南海麥氏,麥鐵杖後。
”麥鐵杖,隋代車騎將軍,有力。
宋代有麥允言;元代有麥文貴;明代有麥育,崇禎時沔陽知州。
二、麥(麥)綜合:麥系麥異體,今台灣有人分麥、麥兩姓。
台東、屏東地有此姓。
麥系麥異體,今台灣有人分麥、麥兩姓。
台東、屏東地有此姓。
三、麥(麥)麥姓分佈:分佈廣,佔全國漢族人口0.01%。
麥姓起源:1、春秋時麥丘老人後有麥氏。
2、傈僳族麥原始圖騰耍饒時氏族,漢姓麥。
3、黎族姓。
麥姓名人:麥鐵杖,隋時始興人,官萊州刺史右衞軍宿國公。
郡望:要、、汝南。
麥姓分佈:分佈廣,佔全國漢族人口0.01%。
2、傈僳族麥原始圖騰耍饒時氏族,漢姓麥。
麥鐵杖,隋時始興人,官萊州刺史右衞軍宿國公。
麥鐵杖隋朝(558-612),名饒豐號鐵杖,父唯,母梁氏,廣東省始興人,生於公元558年。
為隋朝出力,屢立戰功,封官賜姓;封開府儀三司、右柱國、遷右屯衞軍,賜麥姓,任萊州刺史、汝南太守。
大業八年三月戰死於“遼東戰役”,追贈一品光祿大夫,封宿國公,智將軍,諡武烈,歸葬家鄉,葬於嶺南南雄縣百順大水逕沖天鳳山,墓碑刻上“隋宿國公麥鐵杖墓”字樣。
麥孟才隋朝,字智稜麥鐵杖子,有父風,帝其死節將子,恩錫殊,拜武賁郎。
及江都,有復仇志。
武牙郎錢傑素交友,二人相謂曰:“事世荷國恩,門節。
今賊臣殺逆,社稷淪亡,無節可紀,何面目視息世間哉!”乃流涕扼腕,相與謀於顯福宮邀擊宇文化及。
事臨發,陳籓子謙知而告,其黨沈光俱為化及所害,忠義之士哀焉光字總持,吳興人。
父居道,仕陳吏部侍郎。
陳滅,徙家長安。
皇太子勇引署學士。
後漢王諒府掾,諒敗,除名。
麥國樹清朝(1699-1766),字柱臣,號拙軒,廣東省吳川市麥屋大村人,生平古敏術,潛修經典,博學多才,康熙五十四年中秀才,乾隆九年中甲子科十二名舉人,恩賜翰林,翰林院供職;“欽點太史公麥國樹任東宮教授,特敕東訓”,為十五皇子顒琰師。
後乾隆恩准衣錦鄉,命州府撥銀建造宗祠,御賜“耆年宿學”匾額。
此匾現存麥氏宗祠。
麥為儀清朝,字鳳來,綽號劏狗六爹。
廣東省吳川市麥屋大村人,清乾隆歲貢生,生於康熙三十四年,卒於乾隆二十七年,享年68歲。
葬於麥屋村東紅口嶺,墳墓墓碑尚存。
麥有金清朝(1765~1810年),外號烏石二廣東省雷州府海康縣烏石村人,家中排行第二,故人們叫他“烏石二”。
乾隆末年,他忍受不了豪門官府欺壓,與胞兄烏石,弟烏石三聚眾起義,老百姓打抱不平,贏得了人們同情和支持。
此後,部眾多了。
當時,烏石二擁有船隻多二三百艘,人數有七八千人,北部灣一帶活動,統治階級聞“烏”色變,寢食。
嘉慶年間,烏石二曾接受過安南國“寧海將軍”封號,並協助過安南王阮光平攻打農耐國。
這是烏石二海上稱雄以來進可以攻而退可以守一着。
因此,清兵年東討西剿,消滅不了他。
嘉慶十年,烏石二、鄭一等船邦廣東提督孫全謀雷州海面激戰,清水師受挫,孫全謀戰敗降職,兩總督那彥成削職發落到伊犁。
延伸閱讀…
麥鷹揚清朝,字資美。
廣東省鶴山市雙合鎮泗合村人。
抗英名麥廷章父。
乾隆丁未(公元1787年)武科進士賜探花及第,得“探花公”雅號。
得乾隆信任,初委以皇宮護衞職,後升為中軍參將,兼理海壇左營遊擊,赴福建海疆鎮守。
善騎射,身先士卒,得士兵愛戴。
麥孟華清末(1875-1915),清末維新派。
字孺博。
廣東順德人。
1888年入廣州學堂。
1891年入萬木草堂,成為康有弟子。
1893年康有同科中舉。
1895年春康有、梁啓超一起進京應試。
梁、麥同寓,“規劃救國政略,並助南海先生奔走國事”。
訂《馬關條約》消息傳到北京後,有囑咐,鼓動京各省舉人上折拒和,參加“公車上書”。
同年夏在康有為創辦《萬國公報》任撰述和編輯。
1897年梁啓超、汪康年創會於上海,任董事,併《時務報》撰寫文章,主張“尊君權,抑民權”,意在變光緒帝有絕權力皇帝。
1898年春梁啓超聯合兩廣、雲貴、川陝、浙江省舉人上書,租讓旅俄國。
同年3月參加康有創立保國會。
戊戌政變後,逃亡日本,協助梁啓超創辦《清議報》。
次年代梁主持該報,撰寫320餘篇宣揚保皇文章,提倡學習日本維新,增強國力救亡。
代理東京高等學校校長。
義和團運動興起時,誣衊起義羣眾民,支持“東南互保”,號召南方督撫鎮壓義和團,起兵勤王,實行南北分治,要求各國合兵迎光緒復位。
《辛丑條約》簽訂後,國權盡失、利源盡奪、無復和平、中國政府列強傀儡和奴隸,而感到。
1902年任《新民叢報》撰述,1907年任政聞社常務員。
1913年康有創辦《不忍》雜誌任編輯。
後充任馮國璋幕僚,“相與謀倒袁”。
1915年2月25日死於上海。
麥廷章清朝(?—1841),廣東省鶴山市雙合鎮泗合村人。
我國近代史上傑出的愛國領行伍出身,歷任總、千總、守備、都司職。
道光十九年廣東水師中任署提標左營遊擊。
他參加了這年七月九龍前哨戰和九月穿鼻洋戰,表現得英勇,擊退了來犯英艦,取得了以少勝多戰果。
道光二十一年二月英艦進攻虎門戰役中,他協助水師提督關天培駐守靖遠炮台,堅持到後,犧牲。
林則徐他和關天培並稱為“雙忠”。
麥信堅(1865—1947),北洋政府官員。
廣東番禺人(現廣州市黃埔區南灣村),字佐。
早年讀於香港師範學院及北洋醫學堂學習,畢業後,香港開了一間診所。
通英語。
清光緒十四年(1888)任北洋醫務局醫官。
後入李鴻章幕,充醫官,隨李遊歷歐美。
二十七年任出使德國大臣二等參贊。
次年回國,供職天津工程局。
後電車、電燈公司董事,保工局坐辦,招商局及文報局總辦。
1914年1916年任北洋政府交通部次長。
麥丘:即今山東省濟南市商河縣。
春秋戰國時屬齊國麥丘邑。
隋開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置滴河縣,有滳河水流經得名,屬棣州。
宋朝元祐元年(丙寅,公元1086年)改滴河縣商河縣,河縣南,故名。
金、元時期屬滄州。
延伸閱讀…
、兩朝屬濟南府。
民國初年屬岱北道、濟南道、山東省政府。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後屬魯北、冀南、冀魯三專署,渤海行署二專署和濼北專署。
建國初,屬德州專署。
1958年商河、陵併一縣,初稱商河縣,後更名樂陵縣,後屬聊城、淄博專署。
1961年商河樂陵分治,恢復商河縣稱,復歸德州地區,1990年1月改屬濟南市。
汝南郡:西漢高祖劉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上蔡(今河南上蔡),當時其時轄地今河南省潁河、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一線以東、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縣、上蔡縣、平輿縣、項城縣一帶地區,治所上蔡(今河南上蔡)。
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移治平輿(今河南平輿)。
元元三十年(癸巳,公元1293年)改蔡州汝寧府,成為河南行省八府之一。
明沿元制,明成祖朱棣封藩四子於此,稱崇莊王,此傳十一世。
清朝時期汝寧府。
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廢府,改為汝南縣。
民國十三年(甲子,公元1924年)另置河南省第八行政督導專員公署於此。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設汝南專署,1950年建汝南市,1951年市合併於汝南縣。
現汝南縣即汝南縣城,隸屬駐馬店地區。
始興郡:嶺南交通要衝,人傑地靈,物阜民豐,商賈雲集,著稱“古之神地”。
三國時期孫吳永安六年(癸未,公元263年)春,析南野縣南鄉地設置始興縣,“”一名,治所曲江(今廣東韶關)。
其時轄地今廣東省連江、曲江、韶關一帶。
吳末帝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冬,進以桂陽南部置始興郡,始興縣隸屬始興郡。
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屬廣州總管府。
唐朝貞觀元年(丁亥,公元627年)分廣州曲江地置韶州,始興縣屬。
南漢乾和四年(丙午,公元946年)置“雄州”,始興縣屬雄州。
宋朝開寶四年(辛未,公元971年),更名“南雄州”。
元朝忽必烈元十五年(戊寅,公元1278年),改南雄州路。
明朝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改南雄路為府。
清朝嘉慶十二年(丁卯,公元1807年),改南雄府直隸州,隸廣東承宣布政使司,始興縣屬南雄直隸州。
宣統三年(辛亥,公元1911年),地方政權省縣兩級建制,始興縣直隸廣東省。
民國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省縣之間設道,始興縣屬嶺南道,民國九年(庚申,公元1920年),屬北江善後公署,北江綏靖公署,民國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為省直轄。
1949年9月,成立始興縣人民政府,屬北江臨時人民行政委員會,1950年1月27日,屬北江人民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52年11月1956年,屬粵北行政公署,後改屬韶關專員公署。
1958年12月後,、南雄兩縣合併南雄縣。
1960年10月15日恢復始興縣建制,屬韶關地區。
1983年6月,市轄縣,始興縣屬韶關市麥丘堂:望立堂,稱商河堂。
始興堂:望立堂。
南雄屬始興郡管轄,麥氏始祖鐵杖公出生始興郡百順裏(今南雄縣百順鎮,今建有麥氏宗祠),此地成為嶺南麥氏地。
鐵杖公後裔此分枝開葉,散居嶺南各地及海內外。
後世子孫為忘先祖,飲水思源,因以“”堂號。
一、麥(麥)mài現行見姓氏。
今廣東之澄海、新會、要,廣西之田林,雲南之河口,江西南康、崇仁,河北辛集、景縣及北京地有分佈。
漢、黎、水、苗、布依多個民族有此姓。
《鄭通志·氏族》收載,初見於《姓苑》,歸“入聲”部。
其源不一:1、《姓氏考略》據《元和姓纂》雲:“麥丘老人後。
”麥丘老人,系春秋齊桓公時人。
“麥丘”,本地名,以為氏,或省而麥氏。
2、鄭樵注引《姓苑》雲:“要、有此姓。
今望出汝南。
”3、《姓氏考略》注引《岑表錄異》雲:“南海麥氏,麥鐵杖後。
”麥鐵杖,隋代車騎將軍,有力。
宋代有麥允言;元代有麥文貴;明代有麥育,崇禎時沔陽知州。
現行見姓氏。
今廣東之澄海、新會、要,廣西之田林,雲南之河口,江西南康、崇仁,河北辛集、景縣及北京地有分佈。
漢、黎、水、苗、布依多個民族有此姓。
《鄭通志·氏族》收載,初見於《姓苑》,歸“入聲”部。
其源不一:1、《姓氏考略》據《元和姓纂》雲:“麥丘老人後。
”麥丘老人,系春秋齊桓公時人。
“麥丘”,本地名,以為氏,或省而麥氏。
3、《姓氏考略》注引《岑表錄異》雲:“南海麥氏,麥鐵杖後。
”麥鐵杖,隋代車騎將軍,有力。
宋代有麥允言;元代有麥文貴;明代有麥育,崇禎時沔陽知州。
二、麥(麥)綜合:麥系麥異體,今台灣有人分麥、麥兩姓。
台東、屏東地有此姓。
麥系麥異體,今台灣有人分麥、麥兩姓。
台東、屏東地有此姓。
三、麥(麥)麥姓分佈:分佈廣,佔全國漢族人口0.01%。
麥姓起源:1、春秋時麥丘老人後有麥氏。
2、傈僳族麥原始圖騰耍饒時氏族,漢姓麥。
3、黎族姓。
麥姓名人:麥鐵杖,隋時始興人,官萊州刺史右衞軍宿國公。
郡望:要、、汝南。
麥姓分佈:分佈廣,佔全國漢族人口0.01%。
2、傈僳族麥原始圖騰耍饒時氏族,漢姓麥。
麥鐵杖,隋時始興人,官萊州刺史右衞軍宿國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