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安慰 |如何説安慰的話 |朋友親人過世 |【女孩和你説家裏去世的親人】

作為一個自尊心女生,是一個親人去世女生,我覺得此時語言是蒼白無力。

親人去世意味着失去,話顯得。

建議陪她身邊,不要説多話,只是表示你可以哭,可以述説你心情,我會認真傾聽。

不管怎樣,你有我。

編:如何陪伴歷喪親之痛人?朋友親人過世,如何給予安慰?死亡是生命中避免課題,面失去親人、配偶或家人親友,該如何給安慰?心理師蘇發現,現代人安慰他人能力,可能演變成傷害;本文將分享該如何地給出安慰,才能撫慰到喪親者?親友失去了一位人,要怎麼安慰他們?安慰這個字英文是「comfort」,動詞可解釋作安慰、使、鼓舞放鬆。

若是形容詞「comfortable」來説,有、、意思。

這一個字,它中人人互動心靈感覺表達了出來。

若是你痛苦心靈,人互動過程中感到、感受到鼓舞而得到放鬆,因為你得到了安慰。

什麼一開始提到這個字意涵?那是因為現代人安慰他人能力。

本是出於好意安慰,意中,可能演變成一種、壓迫困境。

人們傳遞安慰或是接收安慰歷程中,感受到心靈靠近,反而感受到束縛氣氛,讓人想結束悲苦談話過程。

面死亡,讓人不知何安慰起。

死亡事件往往伴隨、恐慌與痛苦情緒。

若要安慰一位失去摯愛人,安慰者可能感同身受,可能不觸碰過程中哀慼。

一個家庭失去一位家人,面臨崩裂重組。

」「你可以生氣,這一切,讓人失去了控制力,讓人、。

這是過程,但並不是過程,它包含了有形無形,從家庭功能、家庭生活秩序,到心靈能感受安然;需擔心死亡威脅,需迴避想念死去親人。

當死亡事件變成一種生命歷練,幫助我們去經驗理解人生,那它結束了。

身喪親者親友,我們傳遞安慰是。

死亡雖是不可抗拒破壞,但温暖與支持安慰,會喪親者生活持續注入力量,有了生命勇氣。

安慰,是為了使人減輕痛苦而非增加痛苦,所以需要一些心理預備技巧。

然而,過於心(認知意念),這會反映態度上;態度會影響行為,行為影響安慰效果。

安慰喪親者態度,我們聽到「同理心」。

感其所感、知其所感。

《聖經》上有句美的話:「與哀哭人同哀哭。

」闡釋了此一內涵。

要哀哭人同哀哭,看起來,但能安慰當下表達出來,是困難。

而困難是,我們無法人「同在」;同在一種情境中,同在一種感受裡,同在承擔一份壓力。

因為人往往懼怕心理壓力,恐懼會且痛苦情緒淹沒,加上將「」、「消極」和「怨天尤人」劃上號,我們總以安慰便是消除喪親者念頭感覺。

我們會試著要他們多想、不要過、要往前看、別再回顧來作為方法;許多時候,會勸喪親者忘記死去人,面對現實,過生活。

這些安慰好似有理,是喪親者心理需求,因為喪親者情感面並獲得紓解,獲得足夠時間來悼念所逝去,更別説是重整了。

而那些勸慰,其説是安慰,不如説是要求與期待,以及一些迫性指導。

在工作中,我所服對象有許多是喪親者。

他們告訴我,喪失親人來不及處理(unfinished business),無人可訴説。

別人無法理解那種椎心,只能在夜半時、獨處時,落淚思念。

治療大師沃爾頓他學説裡調「沒有人能杜絕,除非他有愛」,這是喪親者需要歷程。

外人往往體察這種「失去」喪親者產生生活變化是何其,但喪親者來説,即便是吃頓晚餐,看見今後餐桌旁有人坐位置著,心裡失落感與是他人提起個別性感受經驗。

安慰者要能洞悉這一切:能體會喪親者情緒反應,能看出喪親者走哪一段歷程,有著什麼樣需求。

安慰者要能理解喪親者需要,給予,開放心聆聽喪親者心思意念,不以個人過去經歷或價值觀點分析判斷,或以認為方法要喪親者接受。

例如,喪失子女,有些人會安慰:「孩子再生有,生一個吧!」或者失去伴侶,有人會急著介紹對象,希望位置有人填滿。

或是喪親者歷程完成,無法面社交生活,親友積極安排旅遊或社交活動,要求喪親者走出來。

這些方法並非幫助喪親者定位和死者關係型態,自身內找尋力量,超越這個,進一步破裂中獲得身心,反而只是借重外界物質或刺激,轉移或替代感受。

失喪親人雖是人類共有經驗,但這經驗中內涵感受是,推論,所以安慰喪親者無定律規則。

想要安慰或陪伴喪親者有心人士,可以接納做起,像是喪親者表達感同身受:「你失去了一位親人,心裡撕裂感覺。

」「這一切了,讓人無法置信,讓人身心了。

壞叔叔刀疤旁刺激:「要不是因為你,木法沙會活著!要是你母親知道父親是為了救你而死,她會怎麼想呢?」於是自責下,辛巴萬念俱灰地逃跑荒野,巧遇狐獴丁和疣豬彭彭,他們自己經歷辛巴分享了生命哲學:「哈庫那馬他他」(Hakuna Matata)一詞,意思是「 不用擔心」,藉此幫助辛巴轉念,忘記過去困擾。

」這些言語道出了喪親者存在無法啟齒感受(有些合乎社會文化價值和禮儀),會讓他們感覺理解。

而你無條件接納陪伴,使他們安心與放心。

能安心地讓人陪伴,能放心地吐露心情,能擔心遭遇眼光與言論,這便是安慰,是放鬆安慰,我想,這一刻,便是心心最近離了。

,有些時候,我們沒有準備,心理沒有足夠空間,內沒有足夠能量來承接情緒。

因此,我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每個人需要覺察自己限度,能做到部分。

如果心裡一股腦兒要自己做到、做到完全,絲關切自己承受度與各方面限度,可能不知不覺中出現了負向互動歷程,覺得自己做得好多、陪伴了好久,怎麼方狀況是反覆,是過或者無力。

我們給予方關懷時,要能明白,療癒過程並,不是可預料多時間可以完成。

需要,需要一些。

突然朋友圈裏看到親友去世消息,有人心裏一驚,祈禱:大吉大利,情感上滿是厭惡,對那些朋友圈裏發家人去世人充滿了情感。

1、家人去世消息發朋友圈,是發泄情緒記得兩年前一個週末早上,我中醒來,拿起手機刷了一下朋友圈,突然朋友圈裏一張圖片嚇了一跳,那是一個老人去世後,裝進棺材裏,棺材上蓋着紅綢布圖片,我仔細一瞧,是一個同學爺爺去世了。

這位同學爺爺年過100歲,突然去世,同學心裏悲傷,於是發了一條朋友圈,表達自己情緒:爺爺一路走,願天堂沒有病痛。

文字倒是什麼問題,那張圖片,我想不只我一個人嚇得心怦怦直跳。

一大清早見到棺材, 心裏總是彆扭,那天我什麼好心緒。

有時想明白同學什麼要發這麼個朋友圈,爺爺去世是件事,發在朋友圈是想得到大家安慰嗎?生活中有女孩子喜歡自己情緒發泄朋友圈,家裏瑣碎事情,只要觸動她或者情緒,會事無鉅一一發出來。

有時候弄明白這些人是什麼心理。

後來有熟悉這位同學朋友告訴我,她是一個情緒化女孩,無論什麼事情會朋友圈裏發一遍,完全沒有考慮他人感受。

她爺爺去世了,她,可是於她無法控制自己情緒,於是需要一個地方發泄一下這種,於是寫了朋友圈。

原本無關,因為那張配圖實在挑動人神。

由此可見,有些人親人去世消息發在朋友圈,是發泄一下情緒,他們並不想得到什麼,只是覺得説出來罷了,不過他們沒有考慮場合,朋友圈裏人十分複雜,你相識人,看到這樣消息和圖片,會感到害怕。

這他人生活造成了影響。

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中國傳統習俗,無論是事是白事,農村,只要遇上這樣事情會有親朋好友來幫忙,而且白事幫忙人多。

農村遇上紅事要叫,但白事往往請自到,這些來幫忙人是逝者親戚好友。

如果親友人丁,人手不夠,同村村民會主動幫忙,而且事來得突然,讓逝者家屬措手不及,很多準備工作來不及做。

作為逝者家屬,他們需要陪靈,其他一些事情需要外人來幫忙了。

比如有要通知親屬,有要管煙酒,有要管賬桌,有要置辦酒席,婦女們需要幫忙扯孝衣、撿菜、接親戚,總而言,白事雜事很多,千頭萬緒。

加上人去世時間,人在外打工,其多事忙過來,同村人互相理解。

因此,只要知道哪家有白事,他們會第一時間趕過來,大家幫忙,今天幫了東家,明天幫了西家,親友和村民們擁有了默契。

然而,時代變化,情況有了改變。

阿江住山區,以前,阿江祖輩們住山溝裏,幾十户人家聚居一起,如一家人,無論是哪家人出了事,大家不約而同出來幫忙。

這樣情況到了改革開放後,年人山外世界充滿了嚮,有人通過讀書,然後在外工作,村裏只剩下了一些老年人留守着。

阿江幾年前搬出了村裏,去年他父親身體不是,陸陸續續住了幾次院。

延伸閱讀…

喜歡的女生親人去世,如何安慰

女朋友親人去世該怎麼安慰?

今年夏天天氣,父於熬不住了,撒手人寰,阿江是家中獨子,一時間茫然,不知所措,一個人城市裏忙過來,沒有時間去通知宗族親友,於是他父親事情發在了朋友圈,併發了父親堂圖片,他意思是希望親友們看到消息能夠幫忙。

哪知消息發出來一天,沒有一個親友回覆他,那條消息這樣孤零零地朋友圈裏曬着,阿江心灰意冷,之下,他只能找了辦喪事一條龍,父親後事料理完,隨後他刪了那條朋友圈,他心裏,有些東西一去復返,那種東西叫親情。

這是阿江父親死訊發在朋友圈心思,他沒有多想法,只是希望親友們能像幫助他料理父親後事,只是沒想到,親友沒有誰回覆他?他想因為這些年自己在外,村裏事很少參與,因此,同村人自己冷漠。

確實,白事之間講是默契,你幫助了他人,他人會給予回報,如果你沒有付出,想他人你親人過世時候主動前來幫忙,因為現在大家,如果幫助親友料理後事,要請一天,工作上事耽擱下來,有要闆扣工資,不是障於情面不到萬,誰會置自己於境。

所以,人有福,機關算盡,害是自己。

農村,無論是辦白事是喜事,許多人會份子錢,這表達是親友們一份心意。

事方面是大家協力幫助主人家度過關,生活年代,一位老人去世,花費錢可能是一家子一年收入。

記得時候爸爸我們講,家裏有幾個老人得準備幾萬元,因為白事要置辦棺材,要做佛事超度,要置辦酒席請親友,花費,如果靠主人家支出,壓力山大,因此,需要親友們幫襯一下,給份子錢成了一種習慣。

阿明遇到了這樣情況,阿明城市生活,他故鄉聯繫只有每年過節時候回去一趟,他村裏人感到十分陌生,很少參加村裏事。

父母在世時候,這些事情是父母打理,他過問,不過,只要家鄉親人有誰去世了,父母總會時送上份子錢,他們覺得這份情誼不能斷,這種習慣不能更改。

我40,步入中年了,父母親年事。

最近發現周圍朋友家中,有家人或長輩生重病或過世,聽到這種消息時候,大家各自嘆一口氣,「節哀」「你要保重」之外,好像什麼話説不出來。

像昨天,才有一個朋友告訴我「我爸只剩一年生命了。

」我想請問老師,遇到這種狀況時,我們可以怎麼安慰朋友才好?關於你問題,我最近有所體會。

家族裡有個年紀長輩,突然間身體去醫院做檢查,照出惡性腫瘤。

我和家人到醫院去看他,見到是他到令我認不出身影。

我心裡疾病帶人折磨給震撼到了,那一瞬間,確實我不知要他髮父母説些什麼。

我想,是因為這種場景牽動了我們心底於死亡印象恐懼,所以關於你問到「怎麼安慰朋友」這事兒,有幾點想法你參考:1.要説些話去安慰朋友,是朋友需要?還是你需要?我想,這是要發聲去安慰別人之前,我們得要問問自己。

吧,如果我們願意承認,要説些什麼安慰別人,可能是我們心裡(或難過),那麼該説些什麼,於我那人關係程度評估了。

我聽過許多「交淺言深」狀況,有些人會家人重病或過世朋友説:「如果需要什麼幫忙,儘管開口!」有時這可能只是場面話而已,但聽在家有變故、心靈人耳裡,卻可能,等到方開口求助時,説話人才發現自己無力,沒辦法幫上「儘管開口」。

因此我認為面這種狀況表達,可以把握幾個原則:坦白説,身為諮商師我,會遇到不知該説什麼狀況,但我發現,大部分時候,光問一句「你嗎?」夠那個人哭(或説)了。

哭完、説完後,人會知道怎麼去面生命中時刻。

是,有時字數、話,可能才有我們意想不到力量。

換句話説,老四,有時面朋友,我們不用表現得過「」。

歡迎回來《獨立評論》!
您可以使用此天下雜誌羣帳號,繼續體驗天下雜誌會員服務,詳細內容請參考此結。

這幾天新聞報導楊偉中先生溺斃過世消息,於他救女犧牲十分敬佩,於他身後留下親人感到捨。

未來路,他們該如何處理呢?陪著孩子看卡通《獅子王》,主角小獅子辛巴有類境遇。

透過他故事,能讓我們理解遺族心情,藉此幫助那些遭逢喪親者,能夠,並獲得需要安慰。

迪士尼電影《獅子王》中主角小獅子辛巴,遇上牛羚奔逃,父親木法沙為了救他而死。

壞叔叔刀疤旁刺激:「要不是因為你,木法沙會活著!要是你母親知道父親是為了救你而死,她會怎麼想呢?」於是自責下,辛巴萬念俱灰地逃跑荒野,巧遇狐獴丁和疣豬彭彭,他們自己經歷辛巴分享了生命哲學:「哈庫那馬他他」(Hakuna Matata)一詞,意思是「 不用擔心」,藉此幫助辛巴轉念,忘記過去困擾。

延伸閱讀…

朋友親人過世,如何説安慰的話?蘇絢慧心理師:掌握3原則

把家人死亡的消息也往朋友圈頭條發的人,是什麼心理?

辛巴自我放逐於荒野後,日子看似鬆,內心父親死抱有罪,懊悔、而願回到家族,直到狒狒拉飛奇引導辛巴應背負著十字架,逃避過去、而應過去學得教訓,正視自己職責。

後來辛巴星空中彷彿見到父親身影,父親進行話,瞭解父親自己許,明白「父親活在心中」,終於逃避、向前邁進。

電影結尾刀疤叔叔自白是他木法沙推落谷底,任其踐踏致死,於是辛巴完全理解自身無需承擔害父親過世罪責,打敗敵人、重返榮耀。

卡通轉折固然稍嫌,但遭逢喪親,轉念、釐自己要承擔責任、與逝者話、找出自己活下去意義,這些是有助於心理健康作法。

沒有,無法停止死亡形式有很多種,無論摯愛因為哪種原因離開了,我們心中會有。

但是到沒有一堂課來教我們,應該如何處理心中失落?面死亡時,要哭多久、眼淚會流乾?要傷心多久,才能重拾笑顏?於親因久病、癌末過世「預期性」,摯愛因為過世,缺乏預期、過突然,往往叫人一時之間措手不及,無法接受這個事實。

無論過世原因是天災人禍、交通事故、嬰兒猝死或是突發性病症(如心肌梗塞),這類型突發死亡並無事前徵兆,因此與其他有警訊、可知死亡即來臨情況相比,解決困難。

遭逢親死亡時,家屬可能失去人生目標和力量,因為「」,導致世界運作理解和信念可能受到影響。

因為過,家屬可能忍不住複訴説悲傷心情、無法走出陰霾;可能變得刻意或選擇性記憶或扭曲認知,從此逝者避而不談,一味壓抑情緒,諸如以上反應是完全哀悼。

沒有,無法停止。

所以輔導中,親人過世是處理情況之一。

心理學者J. William Worden所著《輔導治療》一書中指出,過世造成,往往會有幾個特點:3. 指責需要:積極想要找出可指責對象,排解滿腔疑問憤怒。

4. 醫療或法律權威介入:後醫療或司法訴訟介入,反覆勾起回憶,或是過程冗長延宕而導致無法平息。

6. :心理影響生理,啟動腎上腺素作用引發情緒波濤。

7. 事:突發死亡會留下大量「待完成事務」,包括情感面和實務面,生者同時妥善處理兩者,才能與逝者道別。

回到現實人生中,近期日本關西遭燕子颱風侵襲、北海道發生地震,天災接連造成傷亡,許多人轉瞬間失去性命。

那些留下來生還者,震驚、、無語問蒼天,應該如何處理自己心情呢?若死亡當下,家屬現場,沒有目睹死亡情境,可能會產生否認抗拒感,願接受事實,嚴重者會產生憤怒、怨恨情緒,認定他人蓄意羅織故事,此時需要旁協助生者認清死亡事實、進而接受事實。

若死亡當下,家屬現場,可能前一分鐘逝者話,後一分鐘發生意外,家屬心裡會反覆著「人啊,怎麼會這樣?」震驚、置信感覺縈繞心頭,嚴重者會有「侵入性畫面」腦海中反覆重播,諸如地震發生當下、逝者瀕死後畫面。

若是這類侵入性畫面發生頻率狀況,還需要進一步評估是否創傷後壓力症候羣(PTSD)。

死亡本引起感,死亡遺留感,生者會陷入「反覆回想」,讓自己停滯悔恨懊惱情緒中。

「早知如此、當初……」、「為何那時他(逝者)一點?」、「當初不該他説這話……」諸如此類念頭,會使自責、感益發。

2017年奧斯卡最佳電影《海邊曼徹斯特》談喪親者故事,男主角李因為放置炭火導致住家大火,三個稚子命喪火窟,從此他妻子離異、一蹶不振、成為底層粗工,並且隱居其他城市,避免重回傷心地。

 電影中,李反應是內化而,那些説出口説出來要多。

他唯一自述,讓重擊每個觀影者心,失去摯愛傷如此。

前妻:「我你説了很多傷人話,但我心碎了,我知道你心碎了。

」李:「,你瞭解,我心死了。

」李曾自責而奪警槍戕,後來過著行屍走肉生活,蝸居環境、斷絕一切社交往來、自我孤立,人發生肢體衝突,彷彿渴望著透過酒吧中陌生人毆打,可以讓自己罪孽得到洗清。

只是,即便努力試著重返故鄉、面心中創傷,李後是地説:「不起!我克服不了(喪親之痛)。

」而那些與逝者同時遭遇災禍、運生還者,還可能產生「倖存者罪感」。

他們往往會出現一些負面想法:「是我害」、「原本死應該是我」、「我怎麼能苟活」,諸如此類自我譴責,是想法,身邊親友需要避免此類話語刺激。

抱有倖存者罪感人,處理時可能傾向用「自我懲罰」方式來面。

日劇《家政婦女王》中松嶋菜菜子不苟言笑,整日板著一張臉,服裝打扮改變,後揭曉她是因為火災失去先生與小孩,自此認定人生無,自己可能可以歡笑,穿戴家人帽子、手錶、提包遺物,提醒自己不能過得、不然會不起死去家人。

但,自我懲罰並無助於終結,因為多數情況下倖存者本身沒有犯錯,所以有彌補或贖過補償行動,是故帶有「倖存者罪感」者,積極尋求一條自我恕路,否則懊悔、自責,會引起自尊、自我厭棄、陷入情形。

一生做過事,臨頭?另外感息息有關「指責需要」。

親人突然死亡,家屬於「追查」會有需求,往往因為「死得不明不白」而帶著滿腔憤怒、疑惑、責怪,急著想要找出一個可指責對象。

某些個案中,因為心理上「指責」需要,家族成員中可能會出現一個「代罪羔羊」,成為大家責怪對象,這人可能因為本身帶而願意承受其他人指責、任他人發洩情緒,並視此為一種自我懲罰以得贖罪行為。

突然死亡往往原因待尋,遍尋不了答案,會破壞家屬權力感與秩序感,會伴隨憤怒。

因為面對死亡,令人感到無助、無解,所以家屬往往會有滿腔怨憤無處可洩,而心中產生壓力此時可能啟動「戰或逃」(Fight-or-flight response)個人自我防衞機制,交感神經內分泌啟動生理狀態,可能造成家屬情緒、、心跳加速、腎上腺素飆高等情形。

有些急診室暴力糾紛,家屬面親人到院死亡後,之下醫護作發洩暴力目標。

若有可追究罪責手或肇事者,家屬有對象,屬合情可理解,但有時遇到無法歸情況(例如颱風地震天災),會帶來不公不義感,讓生者產生怨懟:「一生做過事,臨頭?」因為找不到可解釋「因果」,所以造成「哭訴」感。

這時倚賴宗教力量介入,透過「命中註定」、「自有上天美意」想法,幫助家屬面對並接納事實。

此外,死亡往往因為醫療或司法介入可能導致悲傷期持續延長,許多社會新聞中提過受害家屬辦案或訴訟過程中感受到二度,死亡事件若牽涉到犯罪,案件審判底定之前,難劃上句點。

突發死亡會留下許多説話、沒做事、沒交代問題,想不起來後一次擁抱是何時、來不及説聲「我愛你」……,除去那些事務之外(例如遺產分配),心理上處理「空留餘恨」感,否則那些「未了心事」、「解決情緒問題」會持續傷害心理健康,會有「代代相傳」情形。

因此,世者生者之間留有完成承諾、任務、心願、夢想……,要告別步驟之一,要想辦法正視並接受這些事,並想出新方式來完成──逝者缺席條件下,依舊完成當初定,定履行完成那一刻,哀悼任務才算完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