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九龍壁 北京」,位於紫禁城寧壽宮區的皇極門外。與山西大同九龍壁以及北京北海公園九龍壁合稱「中國三大九龍壁」。
九龍壁是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改建寧壽宮時燒造。九龍壁坐南朝北,正對皇極門,長29.4米,高3.5米,厚0.45米,背倚宮牆而建,為單面琉璃影壁。


九龍壁位於紫禁城寧壽宮區皇極門外。壁長29.4m,高3.5m,厚0.45m,是一座背倚宮牆而建的單面琉璃影壁,為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改建寧壽宮時燒造。
壁上部為黃琉璃瓦廡殿式頂,檐下為仿木結構的椽、檁、斗栱。壁面以雲水為底紋,分飾藍、綠兩色,烘托出水天相連的磅礴氣勢。下部為漢白玉石須彌座,端莊凝重。壁上9龍以高浮
九龍壁,紫禁城寧壽宮外之瑰寶
於紫禁城寧壽宮區之皇極門前屹立著一座富麗堂皇的琉璃影壁,名曰九龍壁。此壁乃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改建寧壽宮時之傑作,至今仍是京城一大景觀,與山西大同九龍壁及北京北海公園九龍壁並稱為「中國三大九龍壁」。
九龍壁坐南朝北,對準皇極門,其身長達29.4米,高3.5米,厚度則為0.45米。影壁之背後,即為紫禁城的宮牆,而壁身則以雲水紋為飾,藍綠相間,猶如海天相接,氣勢磅礴。其下部,則是以漢白玉石雕琢而成的須彌座,顯得既端莊又凝重。
九龍舞動,富麗堂皇
壁面之上,九條蟠龍以精湛的高浮雕技藝呈現,其中尤以中央那條黃色正龍最為顯眼。正龍前爪作環抱之態,後爪則分踏海水,龍身蜿蜓曲折,將那火焰寶珠穩穩地託於頭下。正龍瞠目張頷,一派威嚴之象。而左右兩側的四條龍,兩藍兩白,或相向而舞,或背向而去,追逐着那火焰寶珠,動感十足,栩栩如生,好似隨時要破壁而出。
左側龍羣 左端黃龍挺胸收頸,前爪張開,後爪下按柳枝,龍尾前甩,動感十足。 |
右側龍羣 右端黃龍弓身弩背,張力十足,騰挪跳躍之態刻畫生動。 |
九龍壁的設計,細微之處盡見巧思。殿頂正脊中央為一坐龍,兩側則各有四條行龍,而兩端的戧脊更是獨特,不飾走獸,而是以行龍直達檐角。檐下的斗栱之間,安置了四十五塊龍紋墊栱板,使得整座建築在不同的視角之下,均藴含了多重九五之數。此外,壁面所用的塑塊共計二百七十個,同樣是九五的倍數。如此精心的設計和高超的工藝,既保證了龍頭面目的完整,也達到了如今的藝術效果。
琉璃之術,建築風采
琉璃,是我國傳統工藝之一,以鉛作為助溶劑,並加入鐵、銅、鈷、錳等礦物作為着色劑,再混合石英加工而成。明清時期的皇家宮殿、宗教寺廟等建築,常以琉璃為材料,增添建築的瑰麗風采。
影壁之妙,院落藝術
影壁,是中國建築中獨特的一種形式,有單一的一字形和成對的八字形。它們通常設置在大門內外,或相對,或獨立。門內之影壁,用於遮擋外人的視線,使院內景象不致一覽無遺;而門外之影壁,則有劃定範圍、指引道路的作用。
九龍壁,不僅是紫禁城的藝術瑰寶,更是中華民族古代建築藝術與琉璃工藝的完美結合。其精湛的工藝與獨特的美學價值,成為了後世欣賞與研究的對象。
九龍壁,紫禁城寧壽宮外之瑰寶,至今仍展現着它那無與倫比的美麗與神秘。
九龍壁北京是中國著名的古代藝術品之一,它位於北京市內的故宮博物院,是一座獨特的石造屏風。九龍壁已經存在了數百年,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九龍壁 北京:中國文化的珍寶
九龍壁北京是由九條巨龍雕刻而成,形象生動逼真。每條龍都有著不同的表情和動作,展現了中國文化對龍的特殊寓意和崇拜。
這座九龍壁不僅僅是一個藝術品,它也具有重要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它被認為是中國明代建築中最重要的龍雕刻之一,也是北京市的一個重要旅遊景點。
九龍壁的歷史和特點
九龍壁北京建於明代,當時作為明朝皇室的皇宮,故宮內的建築非常壯麗而精緻。九龍壁則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組件,象徵著皇室的威嚴和權力。
這座九龍壁的石雕技藝非常精湛,每一條龍的細節都被刻劃得非常清晰。每條龍都有著龍頭、龍鬚、龍爪和龍尾,整個壁面都被龍的形象填滿。九龍壁北京的石材選用了優質的花崗巖,經過精心的打磨和雕刻,使每條龍的紋飾更加華麗。
北京的九龍壁:文化瑰寶
九龍壁北京不僅在中國國內享有盛譽,也在國際上廣為人知。它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遺產,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之一。遊客們從世界各地前來參觀九龍壁,欣賞它獨特的藝術價值和工藝精湛。
延伸閲讀…
九龍壁_百度百科
北海九龍璧最新特色資訊,圖片,及評價
總結
九龍壁北京是一個寶貴的文化瑰寶,它承載著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展示了中國古代藝術的卓越成就。它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僅僅是一個石壁,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徵和代表。無論是對於中國還是世界各地的遊客來説,九龍壁北京都是一個值得探索和欣賞的旅遊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