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學處】皈依學處的真諦,踏上修行正途

皈依與善知識

在精神旅途上,有許多不同類型的特殊行為可以培養我們堅定地將安全的方向:佛、法、僧放在我們的生活中。它們明確指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實際應用避難,以及我們該如何做才能維持這種方向。首先,有兩份學處清單。第一份是由印度大師無著所寫的攝抉擇分 (gTan-la dbab-pa bsdu-ba, Skt.\xa0Vinishcaya-samgraha)。另一個是來自所謂精要教授。精要教授不是從哪一個特定典籍來,而是可以文字或口耳相傳的方式存在。這兩種清單都各有兩部分:對三寶各別的指引,以及對三寶共通的指引。首先,我們先看看無著所寫的指導清單。

皈依學處 Play

對三寶共同的訓練(無著的説法):

  • 善知識:找到一位善知識。如果你找不到,那就努力尋找。
  • 導師:善知識可以是不同的層次。有些人只給你資訊或教我們如何打坐之類的。導師和我們討論幫助我們,或給我們誓言戒律,以及給我們靈性道途的指引。
  • 正式儀式:談到皈依,可以舉行正式儀式。藉由把皈依變成一個事件,我們正式感受到嚴肅地把安全方像放進生命裡。接受這個儀式的導師不一定是我們的靈性導師。
  • 僧人地位:僧人指的是聖僧,高度了悟的修行人。我們不是在討論出家僧的榜樣,不是説我們要成為僧尼。高度了悟的人可以是出家人或在家人。追隨他們的榜樣,學習非常精勤地修行,所以他們獲得這種高度證悟,對空性以及四聖諦等等的非概念性的瞭解,以及他們在那之後如何繼續往解脱跟正覺前進。

對法寶的訓練(無著的説法):

皈依學處

  • 遠離感官的愉悦:保持皈依僧的方向所要修學的是他們的榜樣。我們致力於克服這些困難,而我們對佛、法、僧的皈依給我們力量與方法來達成這點。

對僧寶的訓練(無著的説法):

  • 釋迦牟尼佛或證悟高上的聖者:對於把三寶作為一個整體的安全方向,首先,我們要把思想從追求感官的快樂中解放出來,這是我們生活中的首要任務,自己要致力於此。體驗輪迴生活所能提供的所有各種可能性,並不是必須的。追求感官享樂只會帶來所謂的“變苦”。

精要教授:對三寶各別的訓練

  • 遵循基本的佛教倫理:佛教倫理學的重點是學會為自己區分什麼是有益的,什麼是有害的。重要的是完全關於什麼是有益的,什麼是有害的,而不是什麼是好的,或什麼是壞的,或什麼是合法的,什麼是非法的。基於對有益和有害的區分,即所謂的“辨別慧”,我們決定要避免有害的東西。
  • 對他人富有同情心和同情心:我不認為這需要太多解釋。即使我們只追求自己的解脱,我們也一定須要對他人慈愛並且幫助他們的。
  • 供養:最後的訓練是在佛教的特殊日子,如佛陀成道紀念日,特別供奉水果、鮮花等。實際上這很有趣,因為我們可能有一種不必慶祝特殊節日的態度。

結論:保持皈依的方向

總之,當我們看這些訓練時,我們會發現有些聽起來並不完全是佛教的東西。對他人富有同情心和同情心,遵守道德規範等等——這些都很普遍,不是嗎?但回顧本清單前面提到的具體佛教要點,首先,我們以偉大佛教大師的作為我們的榜樣。接下來,我們學習教法,特別是那些旨在減輕我們煩惱的教法,並跟隨偉大的高度證悟者的榜樣。當然,我們真的需要為此努力。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添加道德、善良和同情心,不過度追求感官慾望,而在我們的優先事項上保持專注和穩定,並表現出對傳統的尊重。到現在,我們已經介紹了無著菩薩的著作中提到的三寶各別以及總體的訓練,同樣地,精要教授也有針對每一寶的訓練指引以及三寶一同的訓練。

皈依學處:通往解脱的基石

皈依學處是佛教徒踏上解脱之路的基礎,由「皈依三寶」與「受持五戒」組成。皈依三寶是指皈依佛法僧,而受持五戒則指持守身、口、意的道德準則。

皈依三寶

皈依三寶是皈依佛、法、僧三者,以之為終身依靠。

意涵
覺悟者,指釋迦牟尼佛
佛陀所教導的真理與方法
追隨佛陀教導的聖眾

皈依三寶意在將自己託付於智慧、慈悲與正道,以獲得指導與庇護。

受持五戒

五戒是佛教徒的基本道德準則,旨在淨化行為,培養善心。

意涵
不殺生 不殘害有情眾生
不偷盜 不竊取他人財物
不邪淫 不從事非法的性行為
不妄語 不説謊、欺騙或誹謗
不飲酒 不飲用會損害身心健康的酒類

受持五戒能幫助我們遠離惡行,培養道德操守,為解脱之道奠定基礎。

皈依學處的意義

皈依學處有以下幾重意義:

  • 認同佛教思想:皈依三寶表示認同佛教的教理和修行方法。
  • 發願向善:受持五戒表示發願勤修善行,斷惡修善。
  • 止惡造善:五戒有助於我們遏止惡行,培養善心善行。
  • 積聚功德:皈依三寶並受持五戒,能積聚功德,為解脱創造因緣。

皈依學處的利益

皈依學處為佛教徒帶來以下利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