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民間俗語解謎:山管人丁,水管財
引言
作為中華文明的瑰寶,俗語承載著古人生活智慧的結晶。其中,「山管人丁,水管財」更是古人建房選址的參考依據。探究其緣由,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息息相關。


山管人丁
「山管人丁」直白明瞭,指山脈與人口繁榮的關係。然事實上,山脈密集並非人丁昌盛的保證,反倒是平原地區人口稠密。古人認為「高一寸為山,低一寸為水」,故山與水並非絕對。
面臨自然災害,古人求諸自然
在科技未發達的古代,人類面對自然災害只能仰賴自然元素。選擇「靠山」建村落,可利用高度避開水淹、潮濕等問題。山體與茂密樹木更可降低風害,創造舒適、安全的居住環境,有利於人丁繁衍。
水管財
古人多居於平原,河流的季節性變化讓他們發現河流對土地的衝擊作用。環抱平原的河流會沖刷對岸河堤,擴大平原面積;相反,不環抱平原的河流會帶走土壤,縮小平原面積。
影響財富,非僅流淌的水
「水管財」指的並非單純的流動水,而是山水交融而成的環境。古人認為,河流環抱的平原,可平衡河流的水力,避免沖刷和侵蝕,從而保住土地,維持生產和財富。
現今環境
時至今日,先進科技讓高樓大廈直入雲霄,而對山水的依賴也逐漸減少。但「山管人丁,水管財」的觀念仍舊影響著我們的居住選擇,展現了古人細膩的觀察和運用自然智慧的非凡才智。
古人建房選址觀念 | 原因 | 影響 |
---|---|---|
依山傍水 | 避開災害,保全生命 | 人丁興旺 |
山體攔截風害 | 創造安全舒適的環境 | 人口繁衍 |
水流沖刷土地 | 保住農業生產,維繫財富 | 經濟繁榮 |
山管:環境永續與社區發展的守護者
山林管制,簡稱”山管”,是一項重要的政府政策,旨在保護山林資源、維護生態環境,並促進社區永續發展。本篇文章將深入探討山管的歷史、措施以及其對環境和社區帶來的影響。
歷史沿革
台灣的山管政策始於1970年代,當時政府為了因應山坡地過度開發、濫伐等問題,通過了「山坡地保育利用條例」,開始了山管的施行。隨著時代演變,山管政策也持續調整,以完善相關法規、加強執法力道等。
措施及內容
山管的主要措施包括:
措施 | 説明 |
---|---|
地目變更管制 | 限制山坡地變更為非農業用途,以保護水土資源。 |
開發許可審查 | 嚴格規範山坡地開發,要求開發者提出完善的開發計畫並取得許可。 |
維護管理 | 定期巡查山坡地,防止違規開發、濫墾濫伐等行為。 |
民眾參與與教育 | 透過宣導活動、志工培訓等方式,提高民眾保育山林的意識。 |
環境效益
山管政策有助於改善山坡地生態環境,維護水土資源。通過控制開發行為,可以減少水土流失、防止山崩土石流,進而保護下游地區的安全。此外,山管也促使植生復育,改善山坡地生物多樣性。
社區效益
山管不僅保護了環境,也對社區發展產生正面影響。山林資源的保育可以維持社區的自然景觀和生物資源,吸引觀光遊憩,促進產業發展。此外,山管也保障了社區的水源供應和環境品質,提升居民的生活福祉。
挑戰與展望
儘管山管政策成效顯著,但仍面臨一些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