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清代花翎佩帶等級制度:權勢與榮耀的象徵
品秩 | 花翎數量 | 佩帶資格 |
---|---|---|
固山貝子/固倫額駙 | 三 眼 | 爵位低於和碩親王、多羅郡王 |
鎮國公/輔國公/和碩額駙 | 雙 眼 | 無 |
御前侍衞/領侍衞內大臣等 | 單 眼 | 漢軍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出身 |
花翎的由來與演變
清代的花翎淵源可追溯至戰國時期,當時君臣以冠冕飾品彰顯地位尊卑。漢朝時,侍中配戴鵔鸃冠,其羽毛鮮豔奪目,成為帽冠裝飾的佳品。各朝代延續鳥羽飾冠傳統,材質則有所區分,如貂、鵔鸃或鶡尾。


明代公侯朝服飾有雉尾,清代則改用孔雀羽毛,反映其珍稀與高級。明正德年間,軍官江彬獲得天鵝翎飾冠,顯示這種榮譽的拓展。
例戴與賜戴花翎
清代的花翎制度分為例戴與賜戴兩種。例戴花翎者多為滿清宗室或藩部,達到一定品秩即可配戴。最尊貴的三眼花翎賜予固山貝子與固倫額駙,雙眼花翎賜予鎮國公等,單眼花翎則賜給出身「上三旗」的武官。
獲享花翎殊榮的寵臣
大清王朝歷經268年,獲享三眼花翎殊榮者僅有寥寥七人,足見其珍貴性。他們分別為:嶽鍾琪、年羹堯、允祥(胤祥)、諾敏、赫奕、傅恆、福康安。
頂戴花翎意思:清代朝臣恩賞制度的象徵
頂戴花翎,是清代朝臣佩戴於官帽頂端的一種飾物,象徵著皇恩浩蕩和官員的榮譽。它是清朝特有的一種恩賞制度,對瞭解清代的政治和禮儀制度具有重要的意義。
花翎的種類
花翎按質地和顏色,可分為以下幾種:
類型 | 材質 | 顏色 | 佩戴官階 |
---|---|---|---|
藍翎 | 孔雀尾翎 | 藍色 | 一品至四品官員 |
花翎 | 翟鳥尾翎 | 綠色嵌孔雀藍 | 三品至五品官員 |
翎枝 | 孔雀尾翎 | 藍色 | 六品至九品官員 |
其中,藍翎為清代最高級別的賞賜,只有位居一品至四品的官員才有資格佩戴。
花翎的授予
清代花翎的授予由皇帝親自掌控,除了一般的封賞外,還可因功績、恩典或特殊原因而賜予。
花翎的授予一般有以下途徑:
- 正途授翎:通過科舉考試和吏部選拔等途徑正式授予官職後,按照官階佩戴相應的花翎。
- 特旨加翎:皇帝特別賜予的恩寵,可超越正常授予流程,提升官員花翎等級。
- 捐納翎枝:清中期後,出現了捐納官品的制度,官員可通過捐助銀兩的方式,獲得相應的花翎品級。
花翎的象徵意義
花翎不僅是一種裝飾品,更是一種身份的象徵,代表著官員的地位、權力和榮耀。
花翎的顏色和質地藴含著深刻的象徵意義:
- 藍翎:代表尊貴和清廉,只有位高權重的官員才能佩戴。
- 花翎:次於藍翎,代表著較高的官階和皇帝的恩寵。
- 翎枝:地位較低,象徵著官員的忠誠和職責。
佩戴花翎的官員在朝堂之上或各種重大禮儀場合,都能感受到來自於皇帝和同僚的尊重和敬畏。
花翎的影響
花翎的授予制度對清代政治和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激勵官員效忠:花翎作為皇恩浩蕩的象徵,激勵官員忠君報國,為朝廷效力。
- 維護等級秩序:花翎的品級制度嚴格按照官階排列,有助於維護社會等級秩序和穩定。
- 增加社會榮譽:花翎的佩戴為官員帶來極大的榮耀,提升了他們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力。
總之,頂戴花翎是清代朝臣恩賞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象徵著官員的地位、權力和榮耀。它的授予和佩戴對清代政治、社會和禮儀制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延伸閲讀…
頂戴花翎
清代“頂戴花翎”禮帽分二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