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中文數字
導言
中文數字是中文中使用的數值系統,有大小寫之分,過去廣泛使用,但在阿拉伯數字普及後逐漸減少。目前主要應用於法律文件、銀行單據等,以防竄改。
中文數字種類
常見的大寫、小寫中文數字及其對應的阿拉伯數字如下:
| 大寫 | 小寫 | 阿拉伯數字 |
|—|—|—|
| 一 | 乙 | 1 |
| 二 | 丙 | 2 |
| 三 | 丁 | 3 |
| 四 | 戊 | 4 |
| 五 | 己 | 5 |
| 六 | 庚 | 6 |
| 七 | 辛 | 7 |
| 八 | 壬 | 8 |
| 九 | 癸 | 9 |


此外,中文也有代表「十」、「百」、「千」等較大數值的數字。
歷史演變
690年,武則天發布了則天文字,其中一個字「〇」本意為「星」,後來成為數字「零」的同義字。
718年,瞿曇悉達將印度數字〇引入中國,取代了算籌。
古代數值系統
《孫子算經》、《五經算術》、《數術記遺》等著作記載了古代中國使用「億、兆、京、垓、秭、壤、溝、澗、正、載」十個字來表示比萬大的數字。不過,這十個字僅代表數值之間的大致比較關係,並未精確定義其數量級。古代有四種不同的數值系統:上數、中數、下數和萬進。
現代用法
中國大陸繼承了古代萬進數中的「萬」和「億」,將10¹²稱為「萬億」。以此類推,10¹⁶應為「億億」,10²⁰應為「萬億億」。出版物中通常使用阿拉伯數字和「十」、「百」、「千」、「萬」、「億」等單位來表示大數。
台灣則將「萬」、「億」以上表示為「兆」,等於10¹²。這是延續了古代萬進數系統的值。中國使用國際單位制詞頭時,將代表10⁶的「兆」(mega)與中文的「兆」對應。在日常表示數字時,通常使用「百萬」代替「兆」。只有在搭配國際單位詞頭時才會使用「兆」。
簡體中文缺乏大於「載」(10⁴⁸)的數詞。佛教傳入中國後,帶來了表示大數的梵語詞彙,但在佛教以外很少使用。
中國字數字探源與演變
引言
中國文字具有悠久的歷史,數字也不例外。所謂「中國字數字」,指的是源自漢字的數字系統,從遠古時代便開始發展。本文將探討中國字數字的起源、演變以及其與其他數字系統的關係。
一、起源
中國最早的數字系統出現於商朝(約公元前1600-1046年)。商代甲骨文記載了「十干十二支」,其中「十干」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支」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這些符號既用作計算單位,也用於紀年、占卜等。
二、發展
周朝(約公元前1046-256年)時期,漢字數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開始出現。春秋戰國時期(約公元前771-221年),數字「百」和「千」被加入使用。
秦朝(約公元前221-207年)統一中國文字,確立了漢字數字的標準。秦朝的數字系統與現代漢語數字基本相同,包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億、兆」。
三、與其他數字系統的關係
中國字數字系統與印度數字系統和阿拉伯數字系統有著密切的關係。
中國字數字與印度數字系統
公元6世紀左右,印度數字系統傳入中國,對中國字數字產生了一定影響。印度數字「0」被引入,成為中國字數字「零」的雛形。
中國字數字與阿拉伯數字系統
公元13世紀,阿拉伯數字系統通過中亞傳入中國。起初,阿拉伯數字主要用於天文、曆法等領域,但後來逐漸被廣泛使用。
四、表格總結
| 時期 | 數字 | 特點 |
|—|—|—|
| 商朝 | 十干十二支 | 用於計算、紀年和占卜 |
| 周朝 | 一、二、三…十 | 漢字數字開始出現 |
| 春秋戰國 | 百、千 | 增加「百」和「千」的用法 |
| 秦朝 | 一、二、三…億 | 確立漢字數字的標準,與現代漢語數字基本相同 |
| 公元6世紀 | 零 | 受印度數字系統影響,引入「0」 |
| 公元13世紀 | 阿拉伯數字 | 通過中亞傳入,逐漸廣泛使用 |
延伸閲讀…
阿拉伯數字轉中文大寫金額
中文數字
結語
中國字數字歷經數千年的發展,從十干十二支到漢字數字,再到受印度數字系統和阿拉伯數字系統影響,最終形成了獨特的數字系統。中國字數字不僅具有實用價值,也體現了中國古代文化的智慧與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