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誤想防禦
引言
在分析「誤想防禦」之前,有必要探討「正當防禦」的定義,它是指「個人在遭受違法侵襲的當下,基於維護自身或他人權益的意圖而實施的防禦行為」。 поскольку行為人是在遭受侵犯後作出反擊,因此刑法原則上不會對此予以處罰。


正當防衞要件
一、不法侵害
不法侵害是指違法的行為。若侵害行為屬合法行為,則表示對方有權採取該行為,也就無法對其主張「防禦」。例如,警察合法拘捕犯罪嫌疑人,此時不可主張警察對自己有不法侵害。
二、現在不法侵害
正當防衞的前提是遇有當下的不法侵害。若侵害尚未發生或可能於未來發生,均不構成防禦情境。
三、防衞行為意思
防衞行為意思指對防禦情境採取各種防禦反應的意圖,例如:抵禦強盜搶奪物品,或咬住歹徒的手臂。防衞意思屬於內心意志,因此在實務上只能從客觀情境判斷行為人是否有防衞之意。
誤想防禦:非正當防衞
誤想防禦並非正當防衞,原因在於其缺乏正當防衞要件中的「當下不法侵害」。誤想防禦不阻卻違法性,但若不知情者實施違法行為,是否能阻卻故意,則有不同的學説見解。
採限縮法律效果罪責理論
該理論認為,容許構成要件錯誤不影響行為人實施行為的故意,僅影響罪責上的故意。因此,行為人仍具有構成要件的故意,但欠缺罪責故意。若誤解係出於注意上的瑕疵,則可能成立過失犯。
採嚴格罪責理論
該理論認為,某些重大案件不能僅以過失犯處罰,否則會產生無法彌補的可罰性漏洞。因此,應放棄罪責理論的適用,改採嚴格罪責理論,將容許構成要件錯誤視為禁止錯誤,不排除行為人的故意。
綜上所述,誤想防禦以不知所實為基礎,不能視為具有犯罪故意,但可能成立過失罪責,甚至視情節嚴重性,不排除認定為故意犯罪。
「誤想避難例子」中的心理誤謬
導言
在危機或災難發生時,人們可能會尋求「避難」或「安全感」,但有時這種行為會導致他們做出錯誤的決定,陷入「誤想避難」的陷阱。本文將探討「誤想避難例子」中的心理誤謬,並提供應對措施的建議。
「誤想避難例子」的定義與類型
「誤想避難」是一種認知偏見,指人們在面臨不確定性或威脅時,傾向於選擇看似提供安全或控制感的行為,即使這些行為實際上並不能降低風險或解決問題。以下是一些常見的「誤想避難例子」:
類型 | 例子 |
---|---|
資訊收集 | 蒐集過多與實際威脅不相符的資訊,以獲得一種控制感。 |
囤積 | 購買大量貨物,例如食物、水或衞生紙,以緩解對短缺的恐懼。 |
參與過度儀式 | 進行例如洗手或檢查門鎖等過度儀式,以緩解對感染或危險的恐懼。 |
尋求簡單解決方案 | 相信簡單且立即的解決方案,例如服藥或尋求靈驗,而忽視長期有效的方法。 |
消極迴避 | 避開與威脅相關的資訊或活動,以掩蓋恐懼。 |
風險補償 | 在一個領域採取過度風險行為,以補償在另一個領域採取的風險規避行為。 |
從眾 | 根據羣體行為而非理性判斷做出決定,以尋求歸屬感和安全感。 |
心理誤謬與影響
這些「誤想避難例子」基於以下心理誤謬:
- 可得性捷思謬誤:人們過度依賴容易取得的資訊或鮮明生動的事件,低估稀少或抽象的風險。
- 確認偏差:人尋求並詮釋符合其既有信念的資訊,忽視或曲解相反的證據。
- 框架效應:人們會受到選擇呈現方式的影響,例如風險或獲利的框架。
- 從眾效應:人傾向於順從羣體規範,即使它們與個人信念相矛盾。
這些誤謬可能導致以下影響:
- 浪費資源、時間和精力
- 增加風險和脆弱性
- 阻礙問題解決和應對策略
- 造成心理困擾和焦慮
應對措施建議
為了避免「誤想避難」的陷阱,建議採取以下應對措施:
延伸閲讀…
1-60 第1部分刑法總則
誤想防衞、偶然防衞、防衞過當 – 徐維宏律師的部落格- 痞客邦
- 識別誤謬:瞭解「誤想避難」的類型和心理誤謬。
- 質疑資訊:批判性地評估資訊來源、可信度和相關性。
- 尋求專業協助:如果誤想避難造成顯著的困擾或影響功能,請尋求心理健康專業人員的幫助。
- 培養理性思維:練習邏輯推理、風險評估和問題解決技能。
- 關注證據:做出決定時,依據信譽良好的資訊和科學證據。
- 與他人討論:尋求不同觀點,挑戰自己的信念,促進客觀思考。
- 採取適當措施:根據事實和理性的評估,採取實際有效的應對措施。
結論
「誤想避難」是危機或災難中常見的現象,其背後的心理誤謬可能會導致錯誤的決定和負面影響。透過理解這些誤謬,培養理性思維,並採取應對措施,人們可以避免「誤想避難」的陷阱,做出 informed 的決定,並有效應對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