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日照市的歷史變遷
清代
乾隆七年(1742年),裁撤安東衞,併入日照縣,設立安東衞巡檢司。清雍正八年(1730年),莒縣升格為直隸州。
明代
洪武年間,設立安東衞,用來防範倭寇。日照隸屬於山東等處承宣布政使司青州府莒州。
元代


日照縣歸屬於中書省山東東西道益都路莒州。
金代
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日照鎮升格為日照縣,縣治位於今日照城。
北宋
1087年,設立日照鎮,隸屬於莒縣,日照之名由此而來,寓意為”日出初光先照”。後將日照鎮劃入膠西縣。
唐代
日照隨莒縣歸屬於河南道密州(高密郡)。
隋代
日照隸屬於琅琊郡莒縣。
北周
南青州改名為莒州,郡縣建制不變。
北朝
宋明帝喪失淮北之後,日照地區隨莒縣歸屬於北魏南青州東莞郡。529年,設立梁鄉縣,故址位於今東港區兩城鎮。
三國
廢除西海縣,併入莒縣,隸屬於青州城陽郡。
東漢
廢除崑山國,日照改名為西海縣,隸屬於琅琊郡。
西漢
日照地區開始設立縣,名為海曲,隸屬於徐州刺史部琅琊郡。城陽荒王劉光被封為崑山侯,日照的西半境(今五蓮縣)屬於崑山侯國。
戰國
日照地區屬於莒國。楚簡王元年(前431年),楚國消滅莒國,日照先後隸屬於楚國和齊國。
西周
日照地區屬於東夷。著名的姜太公被認為是東夷人士,相傳他曾在日照地區垂釣。
夏商
日照地區屬於東夷。
原始社會
早期人類已經在日照地區繁衍生息。考古學家在莒縣陵陽河和東港區兩城鎮發現了舊石器時代早期的北京猿人遺存、新石器時代的大汶口文化遺存和龍山文化遺存。
地理特徵
日照市位於山東省東南部,東瀕黃海。市境北與青島市、濰坊市相接,西與臨沂市相接,南與江蘇省連雲港市毗鄰。地處魯東丘陵,地勢北高東低,南部為五蓮山。最高點是馬耳山(706米),最低點是東海峪村(1~1.5米)。日照市總面積5359平方公里。
氣候特徵
日照市屬半濕潤的暖温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温12.6℃。最冷月1月,平均氣温-0.3℃。最熱月8月,平均氣温25.7℃。年平均降水量874毫米,無霜期213天。
日照:沿海城市之光
日照,山東省東部的一座濱海城市,以其迷人的海濱風光和豐富的歷史文化而聞名。它東臨黃海,南與江蘇省連雲港市接壤,西與山東省臨沂市毗鄰,北與山東省濰坊市相連。
地理環境
日照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總面積9245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約佔20%。海岸線長度約330公里,沿海擁有眾多優質沙灘和島嶼,形成了一幅壯美的海濱畫卷。
地理特徵 | 特點 |
---|---|
位置 | 東臨黃海,山東省東部 |
面積 | 9245平方公里 |
海岸線 | 約330公里,擁有優質沙灘和島嶼 |
島嶼 | 有70多個海島,其中日照海濱國家森林公園的大竹嶼和東夷島尤為著名 |
氣候條件
日照屬於温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温和宜人,年平均氣温12.6℃,冬季平均氣温1.5℃,夏季平均氣温25.6℃。受海洋影響,空氣濕度較高,日照充足。
日照得名於其豐富的陽光,全年日照時數約2600小時。因此,日照也被譽為「陽光之城」。
旅遊資源
日照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其中以海濱風光和歷史人文景觀著稱。
海濱風光
日照的海濱風光以其迷人而聞名。沿着海岸線分佈着眾多優質沙灘,如萬平口海濱、日照港浴場、海陽沙灘等。這些沙灘沙質細膩,海水清澈,適合游泳、沙灘排球等海上活動。
此外,日照還擁有眾多海島,其中日照海濱國家森林公園的大竹嶼和東夷島尤為著名。大竹嶼以其原始的自然風光而著稱,而東夷島則以其悠久的歷史文化和豐富的海產品而聞名。
歷史人文景觀
日照擁有悠久的歷史,是東夷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在日照境內發現了眾多新石器時代和商周時期的遺址。
日照孔氏博物館是日照最著名的歷史人文景觀之一。它收藏了大量的孔子家族史料和文物,展示了孔子家族在日照的歷史印記。此外,日照還有東關古街、清平鎮等歷史文化古鎮,為遊客提供了一次穿越時空的文化之旅。
經濟產業
日照是山東省重要的港口城市和工業重鎮。其港口擁有深水泊位,是中國重要的煤炭和鐵礦石運輸樞紐。
日照鋼鐵集團是日照最重要的工業企業之一,在世界鋼鐵行業中佔有重要地位。此外,日照還發展了電子信息、化工、紡織等產業,形成了一個多元化的產業體系。
交通運輸
日照的交通運輸便利,擁有高速鐵路、普通鐵路、高速公路、航空港等多種交通方式。
延伸閲讀…
【2024】日照旅遊攻略,人氣景點,酒店推介,熱門活動及餐廳
日照市_百度百科
鐵路
日照是京滬高速鐵路和青島至連雲港鐵路的交匯點,鐵路交通便捷快捷。
公路
日照有多條高速公路與周邊城市相連,構建了四通八達的公路網絡。
航空
日照有日照山字河機場,提供往返北京、上海、廣州等主要城市的航班。
結論
日照,一座充滿陽光與生機的濱海城市,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豐富的旅遊資源和多元化的經濟產業。它是一個適合休閒、旅遊、投資和生活的理想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