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摶(872年—989年),字「圖南」,號「扶搖子」、「希夷先生」
(希指視而不見,夷指聽而不聞),尊稱陳摶老祖、希夷祖師。
五代末,宋朝初期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人,
一說普州崇龕人(四川資陽市安岳、一帶,一說重慶市潼南縣),道士。
生平事跡和出生時地眾說紛紜,難辨。
年少時,好讀經史百家之書,一見成誦,悉無遺忘,有詩名。
舉進士第而遊歷名山,求仙訪道,隱居武當山、華山和華山。
據《宋史·陳摶傳》載:呂洞賓「數來摶齋中」。
譚峭師友。
後週周世宗賜號白雲先生,宋太宗賜號希夷先生。
端拱二年(989年)卒於蓮花峰。
宋太宗於太平興國年間詔陳摶赴汴京。
宋太宗作《詔華山處士陳摶》詩:
「華岳多聞說,知君是姓陳,雲間三島客,物外一閒人;
丹鼎活計,青山作近鄰,朕思親,社稷去無因」。
有一首《贈陳摶》詩:
「向前出白雲,後來消息杳無聞,如今若肯隨徵召,總三峰乞與君」。
宋太宗使臣葛守忠有《答陳摶》詩:
「華岳三峰客,幽居不計年,煙霞活計,雲水作家緣;
種藥茅亭畔,栽松澗壑,暫離仙洞去,可應帝王選」。
陳摶作了一首《答使者辭赴詔》:
「九重特降紫袍宣,拙深居樂靜緣,山色滿庭供畫幛,松聲萬壑即琴弦;
無心享祿登台鼎,有意學仙到洞天,軒冕浮雲絕念慮,三峰乞睡千年」。
使臣們懇求下,陳摶只得勉強走一遭。
到了汴京,太宗待甚。
宰相宋琪問道:「先生得修養道可以教人乎?」
陳摶說:
「山野人於時無用,不知神仙黃白事、吐納養生理,非有法術可傳。
假令白日衝天,於世? ?
今聖上龍顏秀異,有天人表,博達古今,深究治亂,有道仁聖主。
君臣同心協德興化致治秋,勤行修煉無出於此」。
陳摶周易先天圖說宋朝理學有影響。
後傳周敦頤,傳邵雍,對易學發展有作用。
《太極圖》最初陳摶傳出,原叫《無極圖》,後傳周敦頤。
宋太宗這個人說來怪,人家願去做他官,他死皮賴臉地叫人家去。
他作了一首《復召陳傳》詩:
三度宣卿赴,關河千里莫辭勞,鑿山選玉得,點鐵成金是燒;
紫袍綽綽宜披體,金印累累可掛腰,朕賴先生相輔佐,何憂萬姓輟歌謠。
陳摶三教學,多所師法。
其學術思想繼承漢代以來易學傳統,糅合黃老思想、修煉方術、儒家修養和佛教禪宗思維。
踏是北宋三教合流首倡者,並且理學興起有影響。
內丹方面,現存《陰真君丹歌注》;
實踐上,睡功聞名於世,「不到黃河心不死」典故於此。
相傳紫微鬥數及太極圖他創。
陳摶五代宋初是華山修道,他負經綸,多次奉當時帝王詔問,
他故事民間流傳。稗史說有記載。
茲記載中摘出幾則有關陳摶詩歌傳說,以見其故事之一斑。
關於陳摶睡覺傳說,《山堂肆考》說他睡三十六載,小睡一十八春。
“陳摶睡覺”是句民間流傳俗話,《堅瓠集續》中有個故事:
說他華山雲台觀修道,每日總閉門獨睡,一睡月起。
周世宗聽說他有學問,能睡覺,,想看個,
派人陳摶召到他禁中,鎖一間房子裡。
鎖了一月多,開門看時,陳摶酣睡。
周世宗知他是個有道士,召見他談話,他周世宗作歌道:
臣愛睡,臣愛睡。
不臥氈,不蓋。
片石枕頭,蓑衣鋪地。
震雷掣電鬼神驚,臣其時鼾睡。
閒思張良,悶想范蠡,說甚孟德,休言劉備,
三四君子只是爭些閒氣,怎如臣青山頂上,
白雲堆裡、展開眉頭、解放肚皮、且睡。
管玉兔東昇,紅日西墜。
陳希夷隱居華山下,有一年春日,水邊石上閒遊玩,卜得一個“遇需上爻”卦。
他弟子賈得昇說:有三位不速之客來此。
少頃,見壺公、赤松子、呂洞賓到來。
土地神捧出一盤果,一壺酒獻上。
他們四個飲酌到半酣之際各自賦詩一首助興。
陳摶詩曰:
春群花半開,石上徘徊,曾垂玉勒金闕,閒踏青山碧苔;
洞中睡來幾載,流霞獨飲千杯,逢人說人事,笑指白雲去來。
壺公詩曰:
壺中自有樓台,四季鮮花開,閒時飲瓊液,醉後或臥青苔;
逍遙非關利名,不染塵埃,逢人說人事,笑指白雲去來。
赤松子詩曰:
離南山竹齋,因過歸隱天台,洞中美酒熟,路上鮮花半開;
我骨骨,君是仙,逢人說人事,笑指白雲歸來。
呂洞賓詩曰:
落魂直至此來,花開,悶著錢沽酒,千杯萬杯;
閒遊二十八天,醉上茅君醮台,逢人說人事,笑指白雲去來。
四人詠罷相視而笑,各散去。 (此故事見於《筮述》)
宋時華州掾張刺達太守來華山拜謁陳希夷先生。
賓主敘坐後,設一座位於上首,如有所等候。
這位太守大人,不知陳摶設此虛位誰。
心想,我是此地太守,誰能坐在我上首?
心中有些不樂之意。
了一陣,來了個蘭袍葛巾道人,態度。陳摶拱揖讓坐。
這來道人競客氣坐在上位座上。
太守見這位道人雖則神氣,是傲無遜,心中,怪這位道人無禮。
然而陳摶這位道人甚恭。
陳摶這位道人請道:先生袖中何物?幸以相貺?
道人袖中摸出棗子三枚,其顏色各,一白一紅一青。
白者授與陳摶,紅者道人食,青者授與太守。
太守心中,了張刺達。
張刺達牠吃了。
這道人去後,太守問陳摶:適來這位道人是誰?
陳摶說:此即純陽真人。
太守悔恨不及,無可奈何。
張刺達自此得道成仙,往往遊於人間,每跡。 (此故事見於《異林》)
宋太宗於太平興國年問詔陳摶赴闕。
太宗作《詔華山處士陳摶》詩云:
華嶽多聞說,知君是姓陳,雲間三島客,物外一閒人;
丹鼎活計,青山作近鄰,朕思親,社稷去無因。
宋太宗有一首《贈陳摶》詩:
向前出白雲,後來消息杳無聞,如今若肯隨徵召,總三峰乞與君。
陳摶見到這些詔書,,但作婉詞謝詔。
宋太宗派業使臣葛守忠有《答陳傳》詩云:
華嶽三峰客,幽居不計年,煙霞活計,雲水作家緣;;
種藥茅亭畔,栽松澗壑,暫離仙洞去,可應帝王選。
眾領應承,一起焚香發誓。
陳摶見這些勢欺人,金印作餌語句,作嘔,說什麼去赴召,
作了一首《答使者辭赴詔》:
九重特降紫袍宣,拙深居樂靜緣,山色滿庭供畫幛,松聲萬壑即琴弦;
無心享祿登台鼎,有意學仙到洞天,軒冕浮雲絕念慮,三峰乞睡千年。
後來他藏到南峰一處崖壁洞裡,這洞現在“避詔崖”。
可是他這麼以來,受命使臣卻受不了啦,陳摶下山,他們無法太宗交差。
使臣們哀哀懇求下,陳摶想:
如果堅持下去,那宋王挑著那“鑿山選玉”旗子來辦了,只得勉強走一遭。
於是寫了一首《赴召答葛守忠》詩:
鶴氅翩翩即散仙,蒲輪爭忍利名牽,留連華嶽傷心,回顧云台望眼穿;
涉世風波,忘機鷗鳥自悠然,三峰慾和衣倒,天書下日。
我們心裡裝著敬、愛、慈,那麼我們面容會和善;反之,若是裝滿怨、憎、惡,會面露。
像財富來自施捨,來自,年容顏來自性情。
有句話,“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其實,很多時候,人是可以貌相。
宋初隱士陳希夷說:“ 心者貌,審心而善惡自見;行者心之發,觀行而禍福可知。”說有什麼樣心境,有什麼樣面相。
容乃天生,相貌特徵父母遺傳因素有關,臉型身材與禀受先天氣有關,但人內心會隨閱歷而改變,故而一個人面貌氣質內心積累多少直接體現。
南朝劉義慶他《世說新語·容止篇》裡講了一則故事,魏王曹操要接見匈奴使者,認為自己形貌,遠方來使者面前稱雄,讓英俊崔季珪代替自己坐著,他本人握著刀站坐榻旁邊。
接見完畢,曹操派人去問使者:“你看魏王怎麼樣?”
匈奴使者答稱: “魏王儀容,令人敬仰。然而坐榻握刀站立人,是英雄。”
人因性情別,天長日歲月磨礪中,習慣性表情複,而面部留下隱藏痕跡。人生種種際遇,久而久之會作用於人容貌氣質,加重一個人外貌上優勢和劣勢。
此,有許多成語形容這種外在表象,如慈眉善目、和藹可親、笑容可掬、冷若冰霜、賊眉鼠眼、鬼頭鬼腦、凶相畢露、殺氣騰騰,不一而足。
有什麼樣心,有什麼樣臉。
生活中,我們觀察長者,他們有一種慈眉善目相,一看到這個人,你願意他。有人賊眉鼠眼相,像警察一上公共汽車,拿眼一掃,他知道誰是。
延伸閱讀…
因為,這個人相貌,或者他神情,表現出一些特徵,讓人知道有問題。
,芸芸眾生,性情各異,相貌。地以貌取人有失,但程度上講,一個人,有一顆什麼樣心,有一張什麼樣臉。
“孝子有愛者有和氣,有和氣者有,有者。”
一個面如核桃,愁眉不展人,他人生路會如意到哪裡去,他心境很。
相反,一個人如果紅光滿面,氣宇軒昂,他事業途遂意,他表象透露著他人生密碼。
面貌不是一成不變,你心念,思想,性格改變,面相會改變,至於於個人。
曹彬是宋朝一位,他幫宋太祖天下,功勞。
有一天,曹彬遇到於相術陳希夷先生。陳希夷告訴曹彬:
“看你面相,可以早年富貴,但可能晚年沒有福氣。今後你出兵作戰,宜網開一面,得饒人處且饒人,可培植一些晚福!”
曹彬聽了陳希夷建議,心裡認同。平時於蟄藏地下各種昆蟲,不忍心加以。
據《宋史》記載,曹彬帶兵攻打四川,佔領遂寧時,他部下將士主張要屠城,曹彬堅持禁止屠殺。
士兵們擄獲了敵方婦女,曹彬下令開闢房屋妥善地加以保護,有非禮行為。
到了戰爭結束後,於有家可歸婦女,發車旅費遣送還鄉; 無家可歸女子,他們準備聘禮選擇佳偶嫁人。
後來曹彬奉命攻伐江南。江寧城快攻下來時,曹彬稱病無法去巡視戰事,諸領來探視病情。曹彬說:
“我病不是藥物能治,需各位發誓,攻下城池那一天,殺一人,那麼我病了。”
眾領應承,一起焚香發誓。
延伸閱讀…
第二日,曹彬病情好轉。城破日,李煜出降,城內百姓感恩曹彬,贊其仁德。
宋軍攻城後,受到城內老百姓歡迎。曹彬請降李後主和大臣們言安慰,待賓禮。
凱旋後,曹彬帶一些圖書和衣物回京城。他遇到陳希夷。陳希夷告訴他:
“數年前,我看你相,頤削口垂,那時我認定你沒有晚福。可是現在你改變了。你口角頤豐,金光聚耀於面目和鬚眉,你不但能增加官祿、延長壽命,而且後福不可盡!”
曹彬應了陳希夷預言,晚景,活到九十六歲高齡安詳逝世,追封為“濟陽郡王”。他有九個兒子,長子曹瑋、次子曹琮、三子曹燦是一代名。連幼子封賜王爵,子孫昌盛無比。
一個人相貌是會隨著他心念而改變,現在你代表過去,而以後你什麼樣子現在和你心境決定。
這一點佛學講透徹,《覺林菩薩偈》有言:“ 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生,無法而不造。”
心一位工畫師,畫出世間萬物,五蘊(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此生出,世間萬法無不由此造作,何況區區外貌。
心決定性,叫心性;
性決定命,叫性命;
命決定運,叫命運;
運決定氣,叫運氣;
氣決定色,叫氣色;
色決定相,叫相貌 。
所以有人說:“二十歲臉是天生,三十歲臉是生活雕刻,但五十歲臉,是你自己選擇。”
現實生活中,人到中年後,顯現出受性格和品格影響所致各種面貌:
我們發現,那些相貌年齡相稱、顯得人,是因為她們品性,注意修煉自己身心。
所以面容心靈鏡子,而化妝品不是高檔潤膚霜,胭脂粉,而是那顆時時拂拭洗滌心靈,它內而外散發光芒會你別樣氣質。
(郭璞(276年-324年),字景,河東聞喜縣人(今屬山西省),西晉建平太守郭瑗子。東晉學者,既是文學家和訓詁學家,是道學術數大師和遊仙詩祖師。)
古人形似獸,心有聖德,
今人表似人,獸心安可測。
有相無心,相從心滅;
,心生。
佛云:
萬法心生,
萬法由心滅。
(郭璞(276年-324年),字景,河東聞喜縣人(今屬山西省),西晉建平太守郭瑗子。東晉學者,既是文學家和訓詁學家,是道學術數大師和遊仙詩祖師。)
古人形似獸,心有聖德,
今人表似人,獸心安可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