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瓦全」與「玉碎」:大氣節與小格局的抉擇
歷史上記載的「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出自《北齊書‧元景安傳》,生動地刻畫了在亂世中英雄人物臨危不屈、擇善而亡的精神風骨。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抉擇,往往會面臨更多的困頓和掙扎。
面對權力的壓迫與暴政的橫行,高潔之士往往選擇「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他們寧願拋頭顱灑熱血,也不願屈服於邪惡勢力,甘受凌辱。然而,這樣的犧牲,往往會讓他們自身及家人付出慘痛的代價。
在亂世之中,苟且偷生,暫為「瓦全」,或許能讓自己一時安然無恙。但倘若因此而背離了心中的道義與良知,這樣的生活又與死亡有何區別?


歷史上,也不乏「不為玉碎,寧為瓦全」的例子。身處逆境,面對重壓,他們忍辱負重,堅守自己的節操。或許他們的選擇並不符合「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英雄氣概,卻更能體現他們深謀遠慮、有大智慧。
因此,在面對「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抉擇時,我們應該權衡利弊,評估形勢。倘若玉碎能換來更大的價值或意義,那麼犧牲也無妨;但若玉碎只會帶來一場徒勞的悲劇,則不如暫時瓦全,以待時機。
正如《三國志‧吳書‧陸遜傳》所言:「國家所以屈諸君使相承望者,以僕有尺寸可稱,能忍辱負重故也。」孟軻也曾説過:「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一時的屈辱,或許是為了日後更大的成就。
最終,「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與「不為玉碎,寧為瓦全」並非截然對立的兩個選擇。它們都是時代的產物,有其特定的歷史邏輯。在面對是非善惡的抉擇時,我們應當結合自身情況,做出最合宜的選擇,既不失氣節,又不失智慧,方能真正從容應對人生的考驗。
下表列示了文中包含「80%創新詞用語句」:
原句 | 創新詞句 |
---|---|
高潔之士往往選擇「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 貴胄之民或擇「丹破碎,不為瓦保」 |
然而,這樣的犧牲,往往會讓他們自身及家人付出慘痛的代價 | 豈料,此等捐軀,往往令其自身及眷屬承受慘痛的罰沒 |
在亂世之中,苟且偷生,暫為「瓦全」,或許能讓自己一時安然無恙 | 於紛亂世道,委曲求全,暫為「瓦全」,或能使己暫獲解困 |
倘若玉碎能換來更大的價值或意義,那麼犧牲也無妨 | 庶玉碎能換取更浩瀚價值或大義,則捐軀亦無礙 |
但若玉碎只會帶來一場徒勞的悲劇,則不如暫時瓦全,以待時機 | 若玉碎只迎來一場徒勞悲劇,不如暫時瓦全,以待契機 |
正如《三國志‧吳書‧陸遜傳》所言: | 譬如《三國誌‧吳志‧陸遜列傳》所載: |
孟軻也曾説過: | 孟子亦曾言道: |
最終,「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與「不為玉碎,寧為瓦全」並非截然對立的兩個選擇 | 終,«寧為玉碎, 不為瓦全»與«不為玉碎, 寧為瓦全»並非截然相悖的二選 |
玉碎瓦全:價值觀取捨的艱難抉擇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這句氣勢磅礴的古諺,生動地描繪了在價值觀取捨面前的艱難抉擇。它強調了堅守原則、不惜犧牲的崇高精神,既令人欽佩,又引人深思。
玉碎瓦全的內涵
「玉碎瓦全」一詞源於《史記·陳涉世家》,意指寧願像玉器一樣破碎,也不願意像瓦片一樣完好無損。這是一種極端的道德取捨,涉及個體對價值觀的優先順序排序。
- 玉碎:象徵著原則、尊嚴和自我認同,即使付諸一切,也要堅守底線。
- 瓦全:指人身安全、財富或其他外在利益,往往被認為是「保全自己」的較佳選擇。
玉碎與瓦全的價值觀取捨
在面臨玉碎瓦全的兩難境地時,不同的價值觀會導致截然不同的選擇。
價值觀 | 玉碎 | 瓦全 |
---|---|---|
原則至上 | 堅信原則的價值高於個人利益 | 放棄原則以保全自身 |
功利主義 | 追求最大利益的實用主義 | 放棄原則以獲取最大利益 |
自我認同 | 重視自我價值和社會地位 | 放棄原則以維護自我形象 |
羣體意識 | 強調羣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 | 放棄原則以維護羣體和諧 |
決定因素
在進行玉碎瓦全決策時,影響因素包括:
- 道德信念:個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
- 環境壓力:社會規範、輿論導向和領導影響
- 個人能力:個人堅韌程度和應對逆境的能力
案例:
- 嶽飛:拒絕投降,寧可「精忠報國」而「玉碎」
- 林覺民:參加革命,不惜犧牲生命,「身既碎,夢長在」
- 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愛國詩人,寧可被囚禁「瓦全」,也不願出賣國家
結論
玉碎瓦全的抉擇是價值觀取捨上的兩難境地。堅持原則和自我犧牲的「玉碎」精神令人欽佩;而選擇保全自身的「瓦全」也不失為明哲保身之策。個體的選擇應基於道德信念、環境壓力和個人能力的考量。
最終,是選擇「玉碎」的尊嚴,還是「瓦全」的實用,取決於每個人的價值觀取捨。唯有清晰地認識自我、堅定地捍衞原則,才能在面臨玉碎瓦全的抉擇時,做出符合良心與時代精神的選擇。
延伸閲讀…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辭典檢視 – 國語辭典簡編本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