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揭秘天安門廣場 鮮為人知的驚天秘密

天安門:北京的巍峨標誌

從遠古至今,天安門一直屹立於北京的心臟地帶,見證了無數歷史變遷。這座宏偉的城樓,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西元 1417 年),最初稱為承天門。

天安門 Play

清順治八年(西元 1651 年),承天門被重新改建,更名為天安門,寓意「外安內和,長治久安」。天安門成為明清兩代北京皇城的正門,也是皇帝頒布詔令、舉行重要儀式的場所。

1949 年之後,天安門見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成為新中國的象徵。城樓上懸掛著巨大的毛澤東畫像,銘刻著「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和「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兩條標語。

天安門

天安門擁有豐富的建築特色。其底部為漢白玉精雕的須彌座,其上聳立著朱紅色的城台。城樓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重檐歇山頂,覆蓋著黃琉璃瓦。屋頂由 60 根大紅木柱支撐,柱徑約 2 米。

天安門的城台上開有五座城門,中央門洞專供皇帝出入。城門上原掛有「天安門」牌匾,後來懸掛了領袖畫像和標語。抗戰勝利後,天安門城牆上掛上了蔣中正肖像。1949 年後,改掛毛澤東畫像,成為天安門的標誌性特徵。

隨著時代變遷,天安門經歷過多次整修。1970 年的一次重建中,城樓高度從 33.7 米提高到 34.7 米。1988 年,天安門對社會公眾開放,成為深受海內外遊客喜愛的旅遊景點。

天安門不僅是一座建築,更是一段歷史的縮影。它融合了明清宮廷建築的精華,見證了中國近代以來的革命和建設。今天,天安門依然巍然屹立,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光榮與夢想。

特徵 描述
位置 北京市中心,故宮南端
年代 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
原名 承天門
建築形式 重檐歇山頂城樓
面積 約 440000 平方米
城門數量 五座
特色 朱紅城台、黃琉璃瓦、漢白玉須彌座
標誌性畫像 毛澤東畫像
標語 「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

天安門:歷史、文化與政治風暴的中心

天安門,北京的心臟,一個承載著中國歷史、文化和政治風暴的象徵性建築。它矗立在天安門廣場的北端,見證了無數重大事件。

天安門的歷史與建築

天安門建於明朝永樂年間(1405-1424 年),最初名為「承天門」,是紫禁城的正門。清朝時,改名為「天安門」,意為「承接天意讓天下平安」。

天安門是一座雄偉的建築,由一層城樓和兩座圓形角樓組成。城樓寬 66 米、深 37 米、高 32 米,覆蓋著黃色的琉璃瓦。城樓頂部設有望樓,可俯瞰整個天安門廣場。

天安門的文化意義

天安門不僅是一座建築,更是中國文化的重要象徵。它出現在許多中國的藝術、文學和電影作品中,被視為國家權力、榮耀和團結的代表。

此外,天安門廣場也成為重要的公共空間和慶祝活動的舉辦地。每年的國慶節,在天安門廣場上都會舉行盛大的閲兵儀式。

天安門的政治風暴

天安門廣場也是中國政治風暴的中心。1989 年 6 月 4 日,在天安門廣場發生了大規模的學生民主示威,遭到政府武力鎮壓,造成了慘痛的「六四事件」。

「六四事件」後,天安門廣場成為敏感的地帶,政府加強了對廣場的管理。然而,天安門廣場仍舊是人們表達訴求和紀念「六四事件」的重要場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