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森林中鬱鬱葱葱的喬木——樗】
樗樹,隸屬於苦木科樗樹屬,是一種高大的落葉喬木。它擁有平滑而有著淡白色條紋的樹皮,嫩枝上佈滿著暗黃色的細毛。然而,樗樹葉片所散發出的氣味卻令人不快。
形態特徵:


特徵 | 描述 |
---|---|
樹型 | 落葉喬木 |
樹皮 | 平滑,淡白色條紋 |
嫩枝 | 暗黃色細毛 |
葉片 | 具有臭味 |
別名及相關信息:
- 臭椿
- 拼音:chū
- 古音:胡掛切
- 出處:
- 《集韻》
- 《詩經·豳風》
- 《莊子·逍遙遊》
- 《唐本草》
- 《蘇頌·圖經》
用途:
樗樹可作行道樹,點綴街道風景。
其他:
樗樹葉片可供食用,氣味芳香。然而,其氣味亦可令人產生不適。因此,它在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稱呼,如北人稱之為「山椿」,江東人則喚之為「鬼目」。
與椿樹的區別:
儘管樗樹與椿樹外觀相似,但二者仍有區別。椿樹葉片香氣怡人,而樗樹葉片則帶有臭味。此外,椿樹木材緻密,而樗樹木材較為鬆散。
樗注音:古籍品鑒和文字學的寶貴資料
前言
樗注音是指在古籍中,於字的頭上或末尾加註注音的標識符號。這些注音符號可以幫助讀者發出正確的讀音,並理解字的意義。作為古籍品鑒和文字學的重要資料,樗注音對於研究古音、古文字以及古籍整理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樗注音的起源與發展
樗注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文字學。當時,由於文字系統的複雜和多樣,為瞭解決字音的混淆和通用,出現了最早的注音符號,稱為「反切」。反切是指用兩個已知的字來標註一個字的讀音,如「莽」,反切為「莫郎」。
漢代以後,反切逐漸發展為樗注音。樗注音的形制多種多樣,最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類型 | 形制 | 出現時期 |
---|---|---|
頭注音 | 標注在字的頭部 | 漢代 |
尾注音 | 標注在字的尾部 | 漢代 |
行間注音 | 標注在字的旁邊或行間 | 南北朝時期 |
反切注音 | 使用反切符號標注 | 唐朝 |
樗注音的學術價值
樗注音作為古籍品鑒和文字學的重要資料,具有以下幾方面的學術價值:
反映古音:樗注音中所標註的音符可以幫助我們瞭解古漢語的實際發音,為研究古音發展提供了直接的證據。
辨別異文:樗注音中所標示的異音可以幫助我們區分同形異音的字,從而確定古籍中的異文和別字。
驗證文本:樗注音可以幫助我們驗證古籍文本的準確性,並對傳抄過程中出現的訛誤進行校正。
瞭解書寫習慣:樗注音可以反映古代書寫習慣,幫助我們瞭解古人對字形和字音的認識程度。
著名樗注音古籍
歷代流傳至今的樗注音古籍數量眾多,其中著名的有:
- 《説文解字注音》
- 《爾雅注音》
- 《廣韻》
- 《切韻》
- 《集韻》
樗注音的整理與研究
現存樗注音古籍多已散佚或殘缺,因此對樗注音的整理與研究是一項重要的課題。目前,國內外學者對樗注音的整理與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出版了一批有價值的著作,如:
- 《古音注讀古籍叢刊》(湯志均主編)
- 《漢語方言音系資料大全》(侯精一主編)
- 《敦煌古籍注音集》(劉鳳翥主編)
結論
延伸閲讀…
樗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樗(注音: ㄔㄨ) – 一把刀《中文字典》
樗注音是古籍品鑒和文字學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寶貴資料。通過對樗注音的研究,我們可以瞭解古漢語的實際發音、辨別異文、驗證文本、瞭解書寫習慣,從而幫助我們深入理解古籍內容,推動中國文字學和語言學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