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骨葬】揭密「拾骨葬」儀式:踏上生命終章的莊嚴之旅

拾骨葬:東亞二次葬習俗

拾骨葬,又稱撿骨或執骨,是一種流傳於東亞地區的二次葬式埋葬方法。其歷史悠久,早在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時期便已盛行。現今,拾骨葬仍普遍於中國華南、琉球、東南亞等區域,被閩海人、廣府人、客家人、琉球人、越南人、鄂温克族等族羣所沿用。

拾骨葬的產生與移民文化息息相關,方便遷徙者將先人生前的遺骨攜帶至故鄉、祖籍地或新的居住地安葬。實行拾骨葬習俗的漢族族羣中,認為未及冠、未婚配且無官位和爵位的死者為幼童,可不進行拾骨。

拾骨葬 Play

拾骨葬的流程大致如下:將死者遺體土葬或風葬後,待數年(通常為六年至十二年或更久)後,遺體腐化後取出骨骸,置入金斗甕中保存,再予以重新埋葬。

拾骨葬

拾骨葬

拾骨葬,是一種古老的傳統喪葬儀式,在世界各地都有不同的形式和意義。它是一種將死者骨骸從原先埋葬的地方挖掘出來,經過淨化和淨骨後,再重新埋葬或儲存的葬禮習俗。

拾骨葬的起源

拾骨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時代。在考古學發現中,發現了許多不同種類的拾骨葬,包括:

類型 年代 地區
二次葬 約公元前10000年 世界各地
羣葬 約公元前3000年 亞洲
洞穴葬 約公元前2000年 歐洲

拾骨葬的類型

拾骨葬可以根據骨骸的數量、時間、原因等因素進行分類。主要的類型包括:

類型 特徵
集體拾骨葬 同時挖掘出多位死者的骨骸
個別拾骨葬 只挖掘出一位死者的骨骸
一次拾骨葬 死後立即進行
二次拾骨葬 埋葬後一段時間再進行
儀式拾骨葬 根據宗教或文化習俗進行
法醫拾骨葬 為了司法調查或鑑識目的進行

拾骨葬的目的

拾骨葬的目的因文化而異。其中常見的原因包括:

  • 衞生考量:由於屍體的腐敗會產生有害物質,因此定期挖掘骨骸可以防止環境汙染。
  • 土地利用:在土地稀缺的地區,拾骨葬可以騰出更多的空間。
  • 榮耀死者:某些文化認為拾骨葬是一種尊重和尊敬死者的方式。
  • 宗教信仰:一些宗教將拾骨葬視為輪迴或靈魂昇天的一部分。
  • 紀念儀式:家人和社區可以定期聚集在拾骨的地點進行紀念儀式。

拾骨葬的儀式

拾骨葬的儀式因文化和宗教而有所不同。一般來説,過程包括:

  1. 挖掘:將骨骸從原來的墓地挖出來。
  2. 淨化:用清水或其他淨化液體清洗骨骸。
  3. 淨骨:去除骨骸上的軟組織。
  4. 重新埋葬或儲存:將淨化的骨骸重新埋葬在新的墓地或儲存在骨灰罈中。

結語

拾骨葬是一種具有悠久歷史和多元文化的喪葬習俗。儘管它在某些方面可能令人感到不安,但它對於許多文化來説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實用性。瞭解拾骨葬的歷史、類型和目的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不同的喪葬習俗和死亡觀念。

延伸閲讀…

二次葬_百度百科

拾骨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