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清·俞樾《春在堂隨筆》卷十載:世俗倣效古制,逢九逢十之年舉辦壽宴。袁枚先生為避壽,兩次外出遊歷。文中詩句有云:**
| 行路尋幽遇熱心,避壽遠行訪良朋。 |
|—|—|
| 避壽一詞,意指昔人逢壽辰之際,隱匿出遊,避開親友慶賀。此風俗於清朝頗為流行。 |


[[避壽]]
壽辰一至,舊時文人雅士往往避壽外出,以逃脱世俗禮儀之累。此風肇始於清朝,盛行一時。
清代學者俞樾在《春在堂隨筆》中言之,世俗壽宴多於逢九逢十之年舉行。著名詩人袁枚避壽之舉,在其詩句「到處探奇逢地主,避人作壽走天涯」中可見一斑,佐證了避壽之風盛行。
避壽之舉,本意乃求得清靜,免於應酬之煩。後演變為文人雅士標榜清高,超脱塵世之舉。然而,避壽之風亦有爭議,有人認為違揹人倫之道,有違傳統禮數。
避壽之舉,反映了清朝文人雅士不同的人生觀和價值取向。其中,避壽成為文人間的一種社交禮儀,亦為文人追尋精神境界的一種方式。
詞語 | 注釋 |
---|---|
壽辰 | 生日 |
雅士 | 有氣質的讀書人 |
舉行 | 舉辦 |
舉證 | 提供證據 |
清高 | 自視清高 |
超脱 | 不流於世俗 |
人倫 |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倫理道德 |
禮數 | 禮儀 |
社交 | 各種社會交往的活動 |
禮儀 | 待人接物的禮貌行為 |
避壽意思探討
避壽意指因害怕某個特定的年齡或年份會帶來厄運,而採取避開該年齡或年份的措施。此種習俗在許多文化中盛行,往往伴隨著特定的儀式、禁忌和信仰。
避壽的歷史與文化淵源
避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根據道教的陰陽五行説,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辰八字,與特定的五行屬性相符。一些五行屬性被認為不吉利,特に對於某些年份或年齡而言。因此,人們開始避開這些被認為不吉利的時間點。
隨著時間推移,避壽的習俗傳播到其他文化,例如日本、韓國、越南和東南亞國家。各個文化中避壽的具體形式和信仰略有不同,但其基本原則保持不變。
避壽的年齡和年份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避壽年齡和年份。在中國,最常見的避壽年齡是60歲,因為60歲是一甲子,代表一個人生命週期的結束。其他常見的避壽年齡包括33歲、37歲、45歲和53歲,這些年齡被認為在五行中構成相剋關係。
避壽的年份通常與個人的生辰八字有關。根據中國傳統,每12年為一個生肖,每10年為一個天干。當個人的生肖與天干相剋時,該年份就被視為不吉利。
避壽的儀式和禁忌
在避壽的文化中,人們往往進行特定的儀式或遵守特殊的禁忌,以避免厄運。這些儀式和禁忌因文化而異,但一些常見的包括:
文化 | 儀式 | 禁忌 |
---|---|---|
中國 | 舉辦避壽宴、祭祀祖先、穿紅色 | 避免參加喪禮、不宜搬家或創業 |
日本 | 舉行厄除祈福、參拜神社 | 避免剃頭、穿新衣或拔牙 |
韓國 | 舉行解除術、塗抹松脂 | 避免舉辦結婚或喬遷宴會、不宜遠行 |
避壽的科學觀點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避壽習俗缺乏足夠的依據。現代科學認為,人的壽命、健康和運勢受遺傳、環境和個人行為等因素影響,而不是特定的年齡或年份。
然而,避壽習俗仍然在許多文化中盛行,因為它提供了一個心理上的安慰和文化延續。它提醒人們重視生命、尊重傳統,並在面臨不確定性時尋求支持。
總結
避壽是一種古老的文化習俗,基於對厄運的恐懼而採取避開特定年齡或年份的措施。各個文化有不同的避壽年齡和年份,並伴隨著特定的儀式和禁忌。雖然缺乏科學依據,但避壽習俗在許多文化中仍然流行,提供心理上的安慰和文化延續。
延伸閲讀…
避壽詞語解釋
避壽,不過生日 – 林五湖擇日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