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羅漢畫:中國繪畫史上的特殊藝術]
[[羅漢畫是中國繪畫史上一門特殊的圖像藝術,在中國畫史上的分科,屬於道釋人物畫中的佛教畫。**


直至宋元時期,羅漢畫的創作高峯盛極一時。當時的院體畫家,如劉松年、李嵩等人,著重刻畫世態,把宗教題材世俗化,為羅漢畫史寫下璀璨的一頁。
五代以後,中國畫家融合傳統人物畫風格創作羅漢像,賦予其鮮明的民族特徵。羅漢像往往身著異域服飾,面部特徵也具有異域色彩。
唐朝以後,隨著佛教本土化和禪宗興起,羅漢信仰從對佛的依附中獨立出來,成為各階層民眾的普遍信仰。同時,以羅漢為題材的繪畫作品廣為流傳。
中國羅漢信仰普遍,羅漢被視為神通廣大、樂善好施的代表。羅漢畫中,羅漢形象多為圓耳佩環、豐頤懸額、鼻深目長,眉長髯密。
羅漢畫發展歷程
時期 | 特徵 |
---|---|
唐代以後 | 佛教本土化,羅漢信仰獨立化 |
五代 | 吸取傳統人物畫風格,羅漢形象中國化 |
宋元 | 創作高峯期,世態相羅漢畫盛行 |
元以後 | 逐漸衰落,宗教意味減弱 |
羅漢圖:佛教藝術的珍貴遺產
羅漢圖是佛教藝術中重要的繪畫類型,描繪了釋迦牟尼佛的弟子——羅漢。它在中國、日本和東南亞等東亞國家得到廣泛流傳。
羅漢及其意義
羅漢是梵語「arhat」的音譯,意為「應供」。根據佛教經典,羅漢是證悟真理,涅槃後不再輪迴的人。他們擁有神通法力,可以利濟眾生。
羅漢圖的起源和發展
羅漢圖最早起源於古印度,隨著佛教的傳播而傳入中國。最初的羅漢畫多為單幅,描繪一個或幾個羅漢。到了唐代,出現了十六羅漢圖,描繪了釋迦牟尼佛的十六位最著名的弟子。後來,羅漢圖的題材逐漸擴展,出現了十八羅漢、五百羅漢等不同數量。
羅漢圖的藝術特色
羅漢圖以寫實為基礎,形象寫真,但又融入佛教的寓意和象徵。人物刻畫生動傳神,衣紋飄逸灑脱,表情神態各異。羅漢們或結印説法,或盤坐沉思,或手持法器,展現了不同的智慧和神通。
羅漢圖的分類和形式
羅漢圖的分類有多種,常見的有:
類型 | 特點 |
---|---|
十六羅漢圖 | 描繪釋迦牟尼佛的十六位最著名的弟子 |
十八羅漢圖 | 在十六羅漢基礎上加入羅睺羅和賓頭盧 |
五百羅漢圖 | 描繪數量眾多的羅漢 |
八十八羅漢圖 | 唐代畫家吳道子所繪,流傳於中國寺廟 |
羅漢圖的代表作品和名家
羅漢圖的代表作品不勝枚舉,其中最著名的有:
- 供養、讚歎羅漢,積累功德。
- 學習羅漢的智慧和德行。
- 祈求羅漢的庇佑和加持。
- 弘揚佛法,利濟眾生。
羅漢圖在當今社會的意義
時至今日,羅漢圖仍然受到佛教徒和藝術愛好者的喜愛和尊崇。它們除了具有宗教意義外,還具有以下價值:
- 文化遺產:羅漢圖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佛教的歷史、思想和藝術成就。
- 藝術欣賞:羅漢圖的精湛畫技和生動形象,為人們提供了豐富的藝術享受。
- 精神慰藉:羅漢的智慧和神通,可以給人們帶來精神上的啟發和安慰。
總之,羅漢圖是佛教藝術的珍貴遺產,承載著佛教的信仰、思想和藝術表現。它們不僅是宗教的神聖化身,也是文化和藝術的瑰寶,在促進佛教傳播、弘揚佛法、陶冶情操、啟迪人心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延伸閲讀…
宋劉松年畫羅漢軸< 精選圖像< 故宮Open Data專區
羅漢圖_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