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漏與無漏的探究
引言
漏(梵語:āśrava),又稱煩惱,是佛教術語中刻畫心中染污向外「滲漏」的現象。
無漏反義


漏的對應概念為無漏,意即無染污,超越生死輪迴之苦。
有漏特徵
包含染污的法,稱為有漏法。它們正是孕育煩惱的根源,如我們的身體,當身不適時,心也隨之受苦(有漏受苦)。
梵文本義
梵語「漏」的本義豐富,包括停留、貯存、傾洩、約束、魅惑等。在佛教中,它被賦予了一個特定的意義:「向外流洩」。
起源脈絡
「漏」的術語在佛教中淵源甚遠,與「瀑布」、「軛」、「束縛」等概念具有相似性。
四漏
佛教將慾漏、有漏、見漏、無明漏四者合稱為「四漏」。
無漏得證
透過「五藴」的觀察、戒定慧的修行,以及「漏盡通」的修持,可以證得無漏,脱離煩惱的束縛。
諸類差別
有漏與無漏,於各方面皆有差異。有漏之身(身有染污),有漏之智(世俗之智),有漏之善(具染污),有漏之因(招感輪迴果)。反之,無漏之身(身無染污),無漏之智(證悟之智),無漏之善(無染污),無漏之因(證悟涅槃)。
有漏禪定
凡夫透過「六行觀」進入禪定狀態,稱為有漏禪定。而聖者透過無漏智發得的禪定,則為無漏禪定,生起於「無漏九地」之中。
識別轉變
唯識學派認為,佛果之淨識為無漏識,而未成佛前的識為有漏識。六、七識在見道時可稍轉為無漏識,而前五識和第八識則需至成佛後方能轉變。
無漏覺悟
無漏之覺悟,其本來寂靜無為,而其因應作用而生發的,稱之為無漏有為。
有漏:佛教觀點中的世間現象
佛教中,「有漏」一詞指出了世間現象的本質特徵,強調了其瞬息變化、不穩定和充滿缺陷的本質。
術語 | 定義 |
---|---|
有漏 | 受制於時間和變化的現象,會逐漸走向衰敗和滅亡 |
有漏法的特質
根據佛教教義,有漏法的特質包括:
- 無常 (anicca):所有有漏法都是無常的,不斷變化和衰敗。
- 苦 (dukkha):有漏法則導致痛苦和煩惱,因為它們無法滿足我們的貪婪和執著。
- 無我 (anatta):有漏法本身沒有固定的本質,而是由諸多因素組合而成。
這些特質共同説明瞭有漏法的性質,它們是暫時、不穩定的,並且無法成為真正的幸福或滿足的來源。
有漏的源頭
佛教認為,有漏的源頭來自於無明 (avidya),即對現實本質的無知。我們執著於有漏法的暫時性,將它們視為不變和永久的。這種執著導致了貪婪 (raga)、嗔恨 (dvesha) 和妄想 (moha) 等負面情緒。
阿羅漢聖者
阿羅漢聖者是已經脱離所有有漏的覺悟者。他們已消除無明和負面情緒,證悟了涅槃,體驗到持久的幸福和安穩。
表格總結
特質 | 描述 |
---|---|
無常 | 所有有漏法都在不斷變化和衰敗。 |
苦 | 有漏法會導致痛苦和煩惱。 |
無我 | 有漏法本身沒有固定的本質。 |
源頭 | 無明 (對現實本質的無知)。 |
脱離 | 通過八正道和放下執著。 |
阿羅漢 | 已經脱離所有有漏的覺悟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