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福建概述
福建,系中華人民共和國東南沿海省份,以其豐富的地貌和歷史文化而聞名。其轄下共有9個地級市,包括副省級的廈門市,以及31個市轄區、11個縣級市和42個縣。截至2022年底,福建省的人口約為4,188萬,平均年齡為37.3歲。
地理環境
福建地勢北高南低,山地丘陵佔比達90%,形成所謂的「八山一水一分田」奇觀。閩西大山帶以武夷山脈為主軸,貫穿閩、贛兩省。閩中山帶則由鷲峯山脈、戴雲山脈和博平嶺組成。福建海岸線曲折多變,島嶼眾多,地貌以多海灣、多半島為主。


氣候與自然資源
福建屬於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冬暖夏熱,雨量充沛。全省河流眾多,其中閩江長度最為可觀。此外,福建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包括鎢、鑄型用砂、玻璃石英砂等,其中14種礦產居全國前五。
獨特的文化與方言
福建文化多元,既有閩民系和客家民系兩大漢族民系,也有畲族、回族等少數民族。語言上,福建境內通行多種漢語方言,包括閩東話、閩南話、閩北話、閩中話、莆仙語和邵將語,形成「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語」的獨特現象。
經濟成就
福建經濟蓬勃發展,2022年GDP達5.3萬億元人民幣,年增長率位居全國第一。人均GDP也位居全國第四,僅次於北京、上海和江蘇。福建經濟的發展主要歸因於其工業、服務業和旅遊業的興起,以及便利的交通運輸。
海上絲綢之路與 Zhenghe下西洋
福建歷史上曾為「海上絲綢之路」和鄭he下西洋的起點,促進了海上貿易和文化交流。福建的沿海地區因此發展出海洋文明,與內地的客家農業文明形成對比。
宋代行政區劃與「八閩大地」
北宋時,福建一帶設有福、建、泉、漳、汀、南劍六州,以及興化軍和邵武軍。明代將這些行政單位改稱為府,形成「八閩大地」之稱。
唐代命名與「閩」的由來
唐開元年間,福建一帶設立閩州都督府,取「福」與「建」兩字為名。而「閩」的起源可追溯至「閩越族」,他們以蛇為圖騰,故有「門下增蟲字,以示其特性」之説。
周朝稱謂與夷族部落
周朝時,福建一帶稱「閩」,指稱散居於閩浙一帶的夷族部落。後世演變成泛指福建,與秦漢時期的「閩越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福建地形概況
福建省位於中國東南沿海,擁有獨特的地形特徵。福建地形以丘陵、山地和沿海平原為主,呈現出錯綜複雜的格局。
地形組成
地形類型 | 面積佔比 |
---|---|
丘陵 | 52.3% |
山地 | 31.1% |
沿海平原 | 16.6% |
丘陵 分佈在福建省的大部分地區,以低山丘陵和中低山丘陵為主。主要有戴雲山脈、武夷山脈、博平嶺等山脈。
山地 主要集中在福建省西部和北部,以中高山地貌為主。主要有仙霞嶺、光澤大山、九連山等山脈。其中,武夷山是世界自然和文化雙重遺產。
沿海平原 分佈在福建省東南部沿海地帶,包括閩江下游平原、晉江平原和九龍江平原等。平原土地肥沃,是福建省重要的農業產區。
地形特徵
錯綜複雜: 福建地形由丘陵、山地和沿海平原相互交錯組成,形成了錯綜複雜的地形格局。
海岸線曲折: 福建省擁有曲折的海岸線,長度約為3,340公里。沿海地區有眾多島嶼,其中最大的是平潭島。
河流縱橫: 福建省境內河流縱橫交錯,主要有閩江、晉江、九龍江等河流。
喀斯特地貌: 福建省部分地區發育有喀斯特地貌,主要分佈在武夷山脈和貴東地區。
火山地貌: 福建省南部沿海地區發現有火山地貌,主要分佈在漳州和平潭等地區。
地形對福建省的影響
福建省的地形特徵對其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自然環境: 錯綜複雜的地形造成了複雜的氣候條件,形成獨特的動植物資源。沿海平原地區氣候温暖濕潤,適宜農業生產。
延伸閲讀…
跨越「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為何愛拼才會贏? | 人文地理 …
福建省地形圖、海拔、地勢
社會經濟: 丘陵和山地面積廣大,交通不便,限制了經濟發展。沿海平原地區土地肥沃,交通便利,促進了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