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地貌形態
地貌形態是地球表面形成於不同空間尺度的起伏表現,其特徵由高度、面積、坡度等基本指標定義。其形狀可以分類為獨立形態(微地貌)和複合形態(複雜地貌)。


地貌形態受地球內外動力作用影響而形成,可分為原生地貌和次生地貌。其中,原生地貌主要受地殼運動抬升或沉降作用而形成,而次生地貌則主要是由水流、風力或冰川等外力侵蝕作用造成。
地球地貌可分為陸地地形和海底地形。陸地地形經歷漫長的演化,海洋與陸地交替出現。關於大陸與海洋的演變,有大陸漂移説和板塊構造説等理論。
地貌要素
地表景觀是由地貌要素組成,包括面、線和點。地貌面主要是指斜坡或平坦的地形,由坡度、坡長等特徵參數描述。坡度可以分為平面、斜面和垂直面。
地貌線是兩地貌面的交界,可以是坡度變換線或坡面變換線,前者表示垂直坡度變化,後者表示水平坡面變化。地貌線的形狀包括直線、曲線和折線。
地貌點是地貌面或地貌線的交點,例如山頂或谷底。
地貌類型
根據空間尺度,地貌形態可以分為:
類型 | 空間尺度 |
---|---|
微地貌形態 | < 1 平方公里 |
小地貌形態 | 1-10 平方公里 |
中地貌形態 | 10-100 平方公里 |
大地貌形態 | 100-1000 平方公里 |
巨地貌形態 | > 1000 平方公里 |
地形五大要素
地形五大要素是描述地形的五個基本組成部分:坡度、高程、起伏、形狀和坡向。這些要素為我們理解地形的特徵和演化提供了基礎。
要素 | 定義 |
---|---|
坡度 | 地表傾斜度,單位為度或% |
高程 | 地面距離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
起伏 | 地表垂直變化的程度 |
形狀 | 地形的整體外觀 |
坡向 | 地面垂直線與水平線之間的角度,通常以度表示 |
坡度
坡度反映了地表傾斜程度,對於理解水流、土壤侵蝕和農業適宜性至關重要。坡度等級:
- 平緩(<5%):坡度低,地面近乎水平
- 傾斜(5-15%):坡度較大,適合農業
- 陡峭(15-30%):坡度顯著,容易發生土壤侵蝕
- 極陡(>30%):坡度極大,不適宜居住和農業
高程
高程表示地表距海平面的高度,以公尺(m)為單位。高程影響氣温、降水和植被分佈:
- 低海拔(<1000 m):氣温較高,降水較多,植被茂盛
- 中海拔(1000-2000 m):氣温適中,降水適宜,植被多樣
- 高海拔(>2000 m):氣温較低,降水較少,植被稀疏
起伏
起伏是地表垂直變化的程度,表示地形從最低點到最高點之間的差異。起伏程度由以下等級表示:
- 起伏小:地表起伏平緩,高差不大
- 起伏大:地表起伏劇烈,高差明顯
- 起伏極大:地表起伏極大,形成山脈或谷地
形狀
地形形狀是指地形的整體外觀,例如:
- 平原:廣闊而平坦的地形
- 山脈:凸起的狹長地形,坡度陡峭
- 盆地:被山脈環繞的凹陷地形
- 丘陵:起伏較大的小範圍地形
坡向
坡向表示地面的傾斜方向,對於理解陽光照射、降水和風向至關重要。坡向分為:
- 朝北:地面白天接收陽光照射時間短
- 朝南:地面白天接收陽光照射時間長
- 朝東:地面白天早晨接收陽光照射
- 朝西:地面白天傍晚接收陽光照射
小結
地形五大要素是理解地形基本特徵和演化過程的關鍵組成部分。這些要素對於地質學、地理學、工程學和環境科學等領域至關重要。
延伸閲讀…
地形-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地形五大要素 – 資訊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