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紅豆栽培指南
引言
紅豆為台灣南部重要的經濟作物,用途廣泛。為滿足市場需求,瞭解其栽培管理技術至關重要。
適宜環境
紅豆適應於排水良好、富含有機質壤土。忌諱積水或低窪地。


栽培方式
南部地區多採用秋作栽培模式,即於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種。
播種方法
撒播法:不需整地,但須在稻田收穫前後進行,每公頃播量約70公斤。
機播法:利用耕耘機或曳引機播種,每公頃播量約50公斤。
施肥
基肥施用氮肥、磷酐和氧化鉀,播種後二次追施氮肥。具體用量依土壤檢測結果調整。
雜草管理
播種後使用殺草劑控制雜草,並定期施用選擇性除草劑。
水分管理
各生育期需維持適當土壤含水量(播種時85-90%)。開花期避免過濕,結莢期需充足水分。
病蟲害防治
紅豆易受害於薊馬和葉蟎。薊馬危害導致葉片捲曲、新梢褐斑。葉蟎刺吸取食葉背導致紅褐斑點。應及時使用適當藥劑防治。
收穫
成熟期減少田間水分,促進植株老化和落葉。便於機械化收穫。
常見問題
生育前期
* 植株徒長、落葉不一致:播種過晚、氮肥施用過多、病蟲害。
* 授粉不良:低温、豆薊馬危害。
生育後期
* 莢果空洞、變小:氣候不穩定、施用不當。
* 病蟲害發生頻率高:過度茂密、栽培管理不善。
改善措施
* 播種適期調整。
* 合理施肥,避免植株徒長。
* 及時防治病蟲害。
* 適當栽培密度,促進通風透光。
* 定期輪作,減少病蟲害累積。
紅豆植株: 簡介、形態、種植和用途
紅豆植株(學名:Phaseolus vulgaris),又稱普通豆、菜豆,是一種一年生草本植物,原產於中、南美洲。它屬於豆科豆屬,與其他豆類植物如綠豆、扁豆密切相關。
形態特徵
特徵 | 描述 |
---|---|
植株 | 直立生長,高度可達 1-3 公尺 |
葉子 | 三葉互生,託葉葉狀且大 |
花冠 | 蝶形花序,通常為白色或淡紫色 |
果實 | 長條狀莢果,長度約 10-20 公分,內含 6-12 顆橢圓形種子 |
種子 | 紅棕色或黑色,具有光澤 |
種植技術
紅豆植株適應性強,可以在各種土壤和氣候條件下生長。理想的種植條件如下:
條件 | 要求 |
---|---|
土壤 | 排水良好且肥沃的沙質壤土,pH 約 6-7 |
氣候 | 温暖且有充足陽光,平均温度 20-25 °C |
温度 | 種子萌發温度 15-20 °C,生長温度 20-25 °C |
施肥 | 種植前施用氮、磷、鉀肥,生長期追施氮肥 |
用途
紅豆種子富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膳食纖維,是重要的糧食作物和營養來源。它可以煮熟後直接食用,或加工成各種製品,例如:
製品 | 用途 |
---|---|
紅豆湯 | 傳統中式甜點,有暖胃補血之效 |
紅豆餅 | 台式傳統小吃,以紅豆沙為餡料 |
紅豆糕 | 中式糕點,口感綿密香甜 |
紅豆沙 | 常用於製作甜點餡料,如豆沙包、月餅 |
紅豆泥 | 製成後可淋在刨冰上食用 |
經濟價值
紅豆植株在全球各地廣泛種植,是重要的經濟作物。它可以作為糧食、飼料和土壤改良劑使用。紅豆種子可以儲存 1-2 年,因此是應對糧食短缺的重要備用品。
美味與營養兼具
紅豆植株不僅是重要的糧食作物,也是營養豐富的食材。它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和各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對於維持健康的飲食至關重要。此外,紅豆植株還具有藥用價值,可以利尿、清熱、解毒。
總之,紅豆植株是一種用途廣泛、經濟價值高的作物,它不僅提供了美味的食物,也為人類的營養和健康做出了重要貢獻。
延伸閲讀…
雲嘉南地區紅豆栽培技術
紅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