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 尺】揭秘古代尺的真實尺寸:「一丈一尺一寸」有多長?
  1. 尺的演變

尺,自古便有,然其長度卻非恆定。如《鄒忌諷齊王納諫》載:“鄒忌修八尺有餘。”依今尺計,鄒忌身逾2.66米,顯然高大。故而古尺短於今尺。

起初,尺為男子拇指至中指伸展長度,約20釐米。故周尺相當於今19.91釐米。後世尺長漸增,戰國時大致為23釐米。然各國尺長有異,如出土楚尺長22.7釐米。

鄒忌為戰國齊人,按一尺23釐米計,其身高逾1.84米,時人已屬高大。

古代 尺 Play

較尺短者為咫。咫為女子手伸展後拇指至中指距離,故稍短於尺。後世“咫尺”連用,表示距離之近。

古代 尺

除此,先秦尚有丈、尋、常、仞等長度單位。

  1. 三國尺與人物身高

三國時,一丈為十尺,一尺為十寸,一寸為十分。故一丈約242釐米,一尺約24.2釐米。

三國中,呂布身高一丈,約242釐米,堪稱巨人,較身高226釐米的姚明尚高三指。

關羽身高九尺,約208釐米,與呂布俱為三國名將。

五虎將中,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皆身高八尺,約為185釐米。

諸葛亮身高八尺,與大將並肩而立,氣勢不減。

劉備身高七尺五寸,約173釐米。雖非極高,卻頗具氣度。

孫權身高七尺六寸,約175釐米。其身材比例奇特,上長下短,坐姿時顯得較高。

  1. 古代尺與男子身高

商朝時期,“丈夫”一詞已現。當時一尺約16.95釐米,故“丈夫”指男子身高約17米。

三國時期,常用“八尺男兒”形容男子。如劉備身長七尺,張飛身長八尺,關羽身長九尺。三國時一尺約23.5釐米,故張飛身高約188釐米,關羽身高約211.5釐米。

朝代 尺長 (釐米) 丈長 (釐米)
周朝 19.91 199.1
戰國 23.1 231
秦朝 23.1 231
漢朝 23.1 231
三國 24.2 242
西晉 24.2 242

古代尺:度量衡中的重要工具

在中華文化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尺」作為度量長度的單位,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從秦朝統一衡制的「漢尺」到明清時期的「京尺」,古代尺經歷了數千年的演變,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科技術能與民生需求。

古代尺的種類

古代尺的種類繁多,根據不同朝代和用途,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尺制。現列舉部分常見的古代尺:

朝代 尺制 年代 特點
秦朝 漢尺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以黃銅製成,長0.231米,為後世尺制的基礎
漢朝 益州尺 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 長0.285米,比漢尺略長
魏晉南北朝 竹尺 公元220年-公元589年 以竹製成,長度不統一
唐朝 開元尺 公元713年-公元741年 長0.296米,以銅製成
宋朝 庫尺 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 長0.319米,用於國家土木工程和糧食計量
明朝 京尺 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長0.326米,為明清兩代的標準尺
清朝 清尺 公元1644年-公元1912年 長0.320米,繼承了明代的京尺制

古代尺的測量方法

古代尺不僅是度量長度的工具,也開發出獨特的測量方法,例如:

  • 步步丈量:以人體的步數作為測量長度的基準,一「步」約為0.6-0.8米。
  • 繩尺測量:使用繩子或帶有刻度的木尺,以步步測量為單位,拉繩或展尺進行測量。
  • 竹尺測量:用竹子製成的竹尺進行測量,竹節間隙可用於等長刻度。
  • 宮廷尺量:在宮廷中,使用專門的宮廷尺量,其長度往往大於普通尺制。

古代尺的應用

古代尺廣泛應用於社會各個方面,例如:

  • 土地丈量:測量土地面積,確定田地和房產的大小。
  • 建築施工:建造房屋、宮殿、橋樑等工程,需要精確運算用料和尺寸。
  • 工藝製作:製作傢俱、紡織、繪畫等工藝品,需要依賴尺制來確保規格和美觀。
  • 日常交易:商品買賣、布匹裁剪、珠寶測量等日常生活場景中,尺量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 科學研究:在天文觀測、醫學測量等科學領域,古代尺提供了長度測量的依據。

古代尺與現代公制

隨著國際社會的交流與進步,古代尺逐漸被現代公制所取代。1915年,中華民國政府頒布《度量衡法》,規定採用國際公制單位。自此,古代尺的應用範圍逐漸縮小,但仍在民間習俗和古建築文物中有著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

延伸閲讀…

中國古尺

古代的寸、尺、丈分別是多長?

瞭解古代尺不僅是對中國度量衡制度的探索,更是對中華文明悠久歷史的體現。它的演變和應用,見證了中國古代社會的發展進步,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