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兇屋的辨識與影響探討
在香港這片土地上,兇屋一直是個令人膽寒的話題。儘管法律並未明確定義何謂兇屋,但一般認定若物件內發生非自然死亡事件,便會被視為兇屋,例如自殺、謀殺或意外身亡。與此相反,因疾病或年邁而自然過世者,則未必會認定為兇屋。
由於兇屋被認為會帶來負面能量,因此一般人選擇避而遠之,導致其售價往往低於市價,甚至低於三成。然而,在房價居高不下的情況下,部分人會冒險購入兇屋作為投資或自住。


兇屋的辨別與查證
有意購買兇屋者,不妨透過以下方式進行查證:
1. 詢問業主或地產代理
作為專業人士,地產代理有義務告知買方物件的過往事故。準買家可直接詢問是否發生過自殺或他殺事件,瞭解具體狀況與涉及人數。
2. 進行物業查冊
透過查冊,可確認物件內是否有死亡紀錄。但要注意,若事故發生於租户,查冊並不會顯示相關記錄,因此只能作為參考依據。
3. 諮詢附近街坊或管理處
鄰近住户或管理處往往對周遭環境較為熟悉,可提供事故發生的相關訊息。
4. 尋求銀行估價
部分銀行在處理兇屋時,可能會給予較低估價,甚至拒絕提供估價。因此,建議多向幾間銀行諮詢,以取得較準確的估價資訊。
兇屋的風險與後續影響
即便透過以上方式確認並成功購買兇屋,也並非萬無一失。可能存在隱藏狀況,導致後續產生糾紛或影響轉售。
首先,如果購入後才發現兇屋事實,可能遭遇代理或賣方隱瞞的指控。然而,在缺乏明確證據的情況下,追討損失並不容易。
此外,兇屋的轉售困難度較高,可能需要以較低價格出售才能成交。同時,銀行對於兇屋的貸款額度也會受到限制,甚至拒絕提供貸款。
結語
購買兇屋存在一定風險,買方應謹慎考量。除影響居住環境外,更需留意轉售時產生的後續問題。建議在購屋前充分瞭解物件資訊,並諮詢專業人士或有經驗的房屋仲介,仔細評估風險再做決定。
凶宅定義
凶宅定義是指發生過死亡事件的房屋,通常是指非自然死亡,例如兇殺、自殺或意外死亡等。這些房屋因其特殊歷史背景,常常被人們認為是不吉利或有陰暗氣息,因此對房價和出租率都會產生影響。
各國凶宅定義
不同國家對於凶宅定義有不同的標準,以下整理主要國家的規定:
國家 | 凶宅定義 |
---|---|
台灣 | 發生兇殺、自殺或意外死亡事件的房屋,且鄰居或當地居民普遍認為該房屋不吉利或有陰暗氣息 |
香港 | 發生兇殺或自殺事件的房屋,且死亡事件發生在過去三年內 |
日本 | 發生過兇殺、自殺或火災等嚴重事故的房屋 |
美國 | 發生過謀殺、自殺、火災等重大慘案的房屋,且死亡事件發生在過去五年內 |
英國 | 發生過兇殺或自殺事件的房屋,且死亡事件發生在過去十年內 |
台灣凶宅分類與認定
台灣依據《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16條之規定,將凶宅分為以下三類:
類別 | 定義 |
---|---|
甲類 | 發生兇殺、自殺或意外身故致人死亡之房屋 |
乙類 | 發生非自然死亡,但非甲類之情形,且有左列情形之一者: |
1. 死亡現場有明顯痕跡,例如血跡或屍水 | |
2. 社區住户或鄰近居民對死亡事件有所議論,且有合理依據 | |
丙類 | 發生如甲、乙類之非自然死亡事件,但已於死亡之日起滿三年以上,且無甲、乙類情形 |
房屋買賣凶宅告知義務
根據台灣民法第354條,賣方有告知買方房屋為凶宅的義務。如果賣方未告知,買方可依民法第356條規定,於二年內解除契約或請求減少價金。此外,根據《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16條之規定,大樓管理委員會應將大樓內發生兇殺、自殺或重大意外傷亡事件予以公告。
凶宅價格與出租率
凶宅通常會因為其特殊歷史背景而影響房價和出租率。一般來説,凶宅的價格會較同區域其他房屋低,出租率也較低。不過,凶宅價格並非固定,仍會受到地段、屋況、鄰近環境等因素影響。
延伸閲讀…
【28Hse】自然死亡會不會當凶宅?凶宅真正定義是…?
凶宅-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購買兇宅須知
購買兇宅前應謹慎評估,並注意以下事項:
- 確認凶宅類別:瞭解房屋是否屬於甲、乙、丙類凶宅,並取得相關證明文件。
- 瞭解死亡事件詳情:向賣方或鄰居詢問死亡事件的經過,並查看相關新聞或報導。
- 實地勘查:親自前往房屋查看是否有任何異常跡象,例如血跡、屍水或怪異氣味。
- 諮詢專業人士:可委託風水師或心理諮商師評估房屋是否適合居住。
- 取得價格折讓:與賣方協商,取得合理的價格折讓,以彌補凶宅的特殊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