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敬拜規儀:進出廟門及參拜順序
[進入廟宇時,左右側皆設有入口,中間則為正門。祭祀之時,應循右側(龍邊)入,左側(虎邊)出。此因人體左半屬陽,右半屬陰,故右手持香供奉,乃合乎陰陽之理。祭拜祖先時,則因人逝屬陰,故左手插香。**
進出宮廟:右進左出
面向廟宇,右手邊為龍邊,左手邊為虎邊。進出時應遵循「龍進虎出,中不進出」的原則。右門而入,意為納福迎祥;左門而出,意為驅邪退小人。

祭拜尊神:先主殿次後殿
大廟宇設有多殿,參拜時宜遵循先後順序,先詣主殿後祭後殿。若主殿多層,應由一樓起步步高昇。若有前後殿皆三層樓,則先主殿後後殿,各層皆拜畢再晉下層。
跪拜墊席:左右為宜
上香稟報時,不應跪於中間跪墊,此處專供廟主或法會主壇人員使用。信眾宜跪於左右側跪墊。
參拜順序:先主神次旁神
主殿內應先拜主神,再禮兩側神明。若主殿有三層樓,由一樓起步步高昇。若有前後殿皆三層樓,則先主殿後後殿,各層皆拜畢再晉下層。
廟右進左出:傳統禮俗與寺廟空間的探討
在台灣傳統信仰中,「廟右進左出」是一項重要的禮俗規範,它反映了寺廟空間的象徵意義和 ritual 規則。本文將探討這一禮俗,闡述其文化脈絡和象徵內涵。
寺廟空間的象徵意義
寺廟在華人文化中被視為神聖的空間,其結構和安排體現了深刻的宇宙觀和階序體系。通常,寺廟的建築主體分為三大部分:正殿、左右廂房和前殿。
| 建築主體 | 象徵意義 |
|---|---|
| 正殿 | 主殿,供奉主神或祖先牌位 |
| 左廂房 | 陰性空間,供奉福德正神、註生娘娘等 |
| 右廂房 | 陽性空間,供奉關聖帝君、土地公等 |
| 前殿 | 入境處,一般供奉護法神或千里眼、順風耳 |
廟右進左出的禮俗
「廟右進左出」的禮俗規定,信眾在進入寺廟時,應從右邊的廂房進入,在離開時從左邊的廂房離開。這一規範有著多重含意:
- 陰陽平衡:傳統中國文化認為,右側為陽,左側為陰。陽性與陰性在宇宙中應保持平衡,因此信眾在進入時從陽性空間右廂房進入,在離開時從陰性空間左廂房離開,以達到陰陽的平衡。
- 尊卑有序:寺廟中供奉不同的神祇,根據其崇高地位和權能分配在不同的廂房中。一般來説,主神供奉在正殿,右側的右廂房供奉地位次於主神的陽性神祇,而左側的左廂房供奉地位低於主神的陰性神祇。因此,「廟右進左出」也反映了信眾對不同神祇尊卑關係的敬畏。
- 禮儀周全:傳統禮俗重視禮儀周全,進入寺廟時必須先從右側進入,以便向主神和護法神致敬。離開時從左側離開,則表示尊重,避免從神前直接轉身離開。
實際應用的案例
「廟右進左出」的禮俗在台灣民間普遍施行,以下舉例説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