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倒序)
改善身體狀況
– 改善皮膚狀態
– 提高睡眠品質
– 緩解焦慮情緒
– 改善頭痛
– 舒緩腰背疼痛
– 通經活絡,促進循環
– 養生先養背
按摩手法
– 注意事項:(力度適中,時間限制,疼痛來源鑑定)
– 按摩滾筒:放鬆背部肌肉筋膜,促進血液循環
– 按摩球:深層按摩,放鬆難以觸及肌肉

穴道按摩
– 腰俞穴:(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調理肩頸部疾患,淋巴結增生,難產
– 大椎穴:(頸部下端,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處) 治療發燒,咳嗽,哮喘,頸肩背僵硬疼痛
– 中渚穴:(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後正中線上) 治療性功能障礙,前列腺炎,月經不調
– 腰陽關穴:(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 治療陽痿,早洩,月經不調,前列腺炎
– 膏肓俞穴:(第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治療感冒,頸椎痛,肩膀痠痛
– 膏肓穴:(第4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3寸) 治療肩膀肌肉僵硬,痠痛,咳嗽
– 膈俞穴:(第7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上) 治療胃痙攣,膽絞痛,膈肌痙攣
常見疼痛原因
– 低頭伏案工作、使用電子產品:肩背部肌肉緊繃
– 背重物:後背肌肉勞損
– 姿勢不良:肌肉代償,血液循環不暢
疼痛部位
– 肩部:斜方肌,提肩胛肌,菱形肌
– 後背:胸腰筋膜炎,棘上韌帶炎
– 腰部:背腰部肌肉勞損
按摩能舒緩疼痛的原理
– 舒筋活血
– 促進血液循環
– 放鬆緊張肌肉
背後穴位:釋放緊繃,改善疼痛的秘密
背部穴位,顧名思義,就是位於背後的特定穴位。這些穴位與身體各臟腑器官相連,刺激背後穴位可以調節臟腑功能,緩解身體不適,達到保健養生的目的。
| 穴位名稱 | 位置 | 功效 |
|---|---|---|
| 大椎 | 第7頸椎棘突下,正中線 | 疏風散寒、解表通絡、止咳化痰 |
| 風門 | 第2胸椎棘突下,正中線 | 通利肺氣、解表散寒 |
| 定喘 | 第7胸椎棘突下,正中線 | 定喘鎮咳、宣肺降逆 |
| 膏肓 | 第4、5胸椎棘突之間左右3寸 | 調理心肺、強壯筋骨 |
| 膈俞 | 第9胸椎棘突下,正中線 | 理氣降逆、和胃安神 |
| 脾俞 | 第11胸椎棘突下,左右2寸 | 健脾和胃、化濕消積 |
| 胃俞 | 第12胸椎棘突下,左右1.5寸 | 健脾和胃、消脹止痛 |
| 三焦俞 | 第1、2腰椎棘突之間左右3寸 | 調理三焦、利水消腫 |
| 命門 | 第2腰椎棘突下,正中線 | 温腎壯陽、固腎納氣 |
| 腎俞 | 第2腰椎棘突下,左右2寸 | 補腎強腰、利水消腫 |
背後穴位按摩法
1. 點按法:用食指或中指點按穴位,力道適中,連續點按5-10分鐘。
2. 揉按法:用拇指或中指在穴位上進行揉按,力道由輕至重,旋轉揉按5-10分鐘。
3. 刮痧法:用刮痧板輕輕刮擦背部穴位,力道適中,每個穴位刮痧約10-15次。
4. 熱敷法:用熱水袋或熱毛巾敷在背後穴位,時間約15-20分鐘,可温熱穴位,促進氣血循環。
- 循序漸進:按摩力道要由輕至重,避免過度刺激。
- 穴位準確:正確定位穴位,以免按錯穴位造成不適。
- 避開特殊部位: беремен婦女、哺乳期婦女、有心臟病或其他嚴重疾病者不宜按摩某些穴位。
- 時間適度:每次按摩時間不宜過長,以15-20分鐘為宜。
- 配合其他療法:按摩背後穴位可與其他療法,如針灸、拔罐等配合使用,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