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養寵物】公寓住宅不可養寵物?專家曝殘酷真相

寵物與社區權益

隨著社會風氣轉變,國人飼養寵物比例逐年攀升,約達三成之譜。然而,傳統法規對寵物尚存不足,尤其是《公寓大廈管理條例》中規定的「禁寵令」,引發諸多爭議。

過往,「禁寵令」賦予社區管委會權利,得透過社區規章禁止住户飼養寵物。這樣的規定造成諸多困擾,不少飼主被迫搬家或忍痛送走心愛的毛孩。不僅如此,部分飼主質疑自家寵物衞生成良好、不製造噪音,卻因社區規章限制而受限,難以認同。

不可養寵物 Play

為維護寵物福利,動保團體與跨黨派立委長期倡議修法。近日,內政部營建署宣佈啟動修法進程,擬廢除「禁寵令」條款。儘管修法草案暫時通過,但並非意味著飼主完全不受限。草案明確指出,管委會不得透過大樓規約全面禁止飼養寵物,然而若飼養行為造成公共衞生或安寧問題,管委會仍有權利進行規範。

不可養寵物

目前,《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 16 條規定「住户飼養動物,不得妨礙公共衞生、公共安寧及公共安全。」此規定依然存在。因此,寵物在社區中的處境仍值得持續關注。

在修法過渡期,營建署將推出「飼養寵物管理辦法」,旨在加強寵物飼養管理。此辦法包含寵物登記造冊、外出的牽繩義務,以及禁止隨意便溺汙染公共環境等措施。同時,若飼主未能善盡照顧責任,將依據《動物保護法》、《社會秩序維護法》及住户公約予以處罰。

寵物是許多民眾心愛的伴侶,保障其安適與社區住户權益間的平衡極為重要。廢除「禁寵令」的修法歷程,反映了國人對於寵物權益的重視,也凸顯相關法規與配套措施的調整需求。唯有效兼顧各方利益,才能創造人與寵物共存的和諧社區環境。

不可養寵物:住宅規範與潛在風險

在許多住宅社區中,”不可養寵物”的規定已成為常見的標準。這些規定旨在維持社區的環境和諧、居住品質以及人、寵物的安全和健康。本文探討不可養寵物規定的緣由、潛在風險以及應對之道。

緣由

住宅社區實施不可養寵物規定的原因多元,主要包括:

  • 社區環境維護:寵物可能帶來噪音、異味、糞便汙染等環境問題,影響社區的整體清潔和美觀。
  • 居住品質保障:有些住户對寵物過敏或懼怕,不可養寵物規定可確保所有住户享有舒適、無虞的生活環境。
  • 寵物安全:社區環境可能不適合寵物居住,例如缺乏活動空間、潛在的危險物品或其他寵物。

潛在風險

違規飼養寵物可能導致以下潛在風險:

  • 社區糾紛:未經許可飼養寵物,可能引起鄰居投訴、社區摩擦和管理困擾。
  • 罰款或驅逐:若違反住宅規定,屋主或住户可能面臨罰款或被驅逐的後果。
  • 寵物福利:在不適合寵物的環境下飼養,可能導致寵物的身體和心理健康問題。
  • 傳染病:未接種疫苗或未定期檢查的寵物,可能傳播疾病給人或其他動物。

不可養寵物政策的變通

針對不可養寵物政策的嚴格性,部分社區管理單位會提供以下變通:

類型 描述
特殊寵物許可:對特定品種或體型的寵物,需經社區單位審核批准才可飼養。
試養期:允許住户在一段時間內試養寵物,若無問題則可獲得飼養許可。
寵物大小限制:規定寵物只能飼養小體型的,以減少對環境和鄰居的影響。

應對之道

對於不可養寵物政策,建議遵照以下應對之道:

  1. 瞭解規定:仔細閲讀住宅管理條例,確認是否適用不可養寵物規定。
  2. 取得許可:若社區允許特殊寵物許可或試養,主動向管理單位提出申請。
  3. 尊重鄰居:即使社區沒有不可養寵物規定,也應尊重鄰居的感覺,控制寵物的行為,避免造成困擾。
  4. 優先考量寵物福利:若住宅環境不適合寵物居住,應將寵物的福利擺第一,避免違規飼養。
  5. 尋求替代方案:若無法飼養寵物,可考慮在附近公園或寵物友善場所陪伴寵物。

結論

不可養寵物規定在住宅社區中扮演著維護環境、確保居住品質的關鍵角色。住户應瞭解並遵守這些規定,同時也應尋求適當的變通,在不影響社區和諧的前提下,追求人、寵物的共存。

延伸閲讀…

毛小孩的勝利,大樓不得禁養寵物?

2022 年是毛孩昂首闊步入住公寓大廈元年?禁養寵物條款將成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