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近代發行的龍洋:鑄造歷史與特徵
在近代的東亞地區,盛行一種稱為龍洋的銀元,其特點是鑄有龍形的圖案。這種銀元既曾發行於中、日、韓、越等國,又稱作龍銀。有趣的是,在日韓的龍洋上,龍形紋飾鑄於正面;而在中越的龍洋上,龍形紋飾鑄於背面。
龍洋的起源回溯至 16 世紀引入東亞的西班牙銀元。當時的西班牙銀元重約 27.22 克,成色為 90%,相當於每枚銀元含銀 24.5 克。後續各國的龍洋都以此標準為依據。日本於 1870 年的明治三年開始鑄造龍洋,比中國晚近 19 年。


日本龍洋的鑄造與其近代改革息息相關。1868 年明治維新後,日本政府購買了香港銅鑼灣鑄幣廠的設備,開始鑄造國產銀元。這些銀元正面鑄有龍圖,面值為一圓,是首次以「圓」為通貨單位的錢幣。
日本政府為振興經濟,頒布《新貨條例》,廢止過往銀幣,並發行了重約 26.96 克、成色 90% 的貿易一圓銀幣。此外,政府也發行了面值介於 50 錢至一圓的銀輔幣。
日本龍洋的鑄造共持續 45 年,期間發行了 34 個年號。其中,明治三年版龍洋正面刻有龍圖,背面為太陽圖案;明治七年版則於正面刻有「一圓」,背面為龍圖;明治八年版則在正面刻有龍圖,背面為「貿易銀」字樣。
值得一提的是,因應當時流通的銀輔幣外流,日本政府將其成色降低為 80%,以避免損失國內的銀資源。
龍銀是什麼?
定義
龍銀是一種中國產製的銀幣,於 20 世紀 20 年代至 1950 年代期間流通,由 различные銀礦開採的銀錠鑄造而成。
歷史
龍銀最早出現於清朝,其中最著名的版本之一稱為「袁大頭」,是由袁世凱於 1915 年鑄造的。其後,中華民國政府繼續鑄造龍銀,直到 1950 年代被人民幣所取代。
特徵
龍銀通常呈現以下特徵:
特徵 | 描述 |
---|---|
形狀 | 圓形,常見直徑約 26-27 毫米 |
重量 | 約 26-27 克 |
含量 | 純銀 90% |
正面 | 袁世凱或孫中山等民國時期領袖頭像 |
背面 | 龍圖案,代表中國的象徵 |
邊緣 | 鋸齒紋邊緣 |
面值
龍銀在當時流通的面值如下:
元 | 名稱 |
---|---|
1 | 一圓銀 |
½ | 半圓銀 |
¼ | 輔幣圓 |
10 | 十圓銀 |
用途
龍銀在民國時期主要用於以下用途:
- 貨幣流通:作為法定貨幣流通於中國。
- 儲值:由於其銀含量,龍銀被視為一種投資品。
- 外交禮品:清政府曾將龍銀作為外交禮品贈予外國領袖。
收藏價值
龍銀由於其歷史意義和稀有性,成為熱門收藏品。不同年份、版別和保存狀況的龍銀,收藏價值亦有所不同。
龍銀是中國近代史上重要的貨幣,反映了當時的經濟、政治和社會狀況。其獨特的特徵和歷史意義使其成為收藏家和歷史愛好者的珍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