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尺】玉尺奇經:發現千年傳世尺度之秘

引言
時光流轉,歲月如梭,古人以玉尺為評才之衡,喻示着人文雅事的評價尺度;而風水學中,玉尺則成為測量風水吉凶的工具,體現着天地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風水中的玉尺

東晉郭璞在其《葬書》中提到,玉尺用於測量風水中的”遐邇”,意指周遭環境的整體評價。此”遐邇”不僅涵蓋距離遠近,還包括風水羅盤方位的測定,以及環境的氣場、吉凶、優劣等因素。玉尺成為綜合性評量風水吉凶的標尺。

玉尺 Play

古人測量工具

玉尺在風水測量中與土圭搭配使用。土圭,一種測量日影的天文儀器,有助於古人在土圭測方位的情況下,運用玉尺進一步確定距離和位置。通過結合使用,古人得以精準測量周圍環境的方位、時辰、景觀等要素,作為風水佈局的基石。

玉尺測量範圍

玉尺

風水中的玉尺測量範圍十分廣泛,包括:

風水要素 玉尺測量
山向方位 測量山脈走向,評估吉凶
三維座標 確定建築物與周邊環境的相對位置
景觀視野 評估景觀的優劣,影響陽光、風水等
生態環境 考量動植物分佈,影響整體氣場
地形地貌 考察地勢高低,判斷聚氣散氣情況

綜上所述,玉尺作為風水中的測量工具,不僅度量距離遠近,更評量環境整體氣場。其對於風水佈局中的方位、位置、景觀等多重因素的精準測量,為營造和諧宜居的環境提供了科學依據。

玉尺:古代中國的測量和權衡標準

引言

在古代中國,玉尺作為一種測量和權衡標準,有著悠久的歷史和重要的文化意義。從先秦時期的「度量衡」觀唸到清朝的統一標準,玉尺見證了中國古代科學和技術的發展變遷。

起源與發展

玉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當時人們使用骨尺和陶尺進行測量。商周時期,青銅尺的出現標誌著測量技術的進步。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開始使用不同的玉尺,這些玉尺的長度和刻度不盡相同。

秦漢時期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制定了統一的度量衡制度。其中,玉尺被作為標準長度單位,稱為「尺」。秦尺的長度約為23釐米。漢承秦制,在玉尺的基礎上加以完善,並制定了詳細的度量衡法規。

唐宋時期

唐朝沿用漢制玉尺,但長度略有增加,約為24釐米。宋朝繼承唐制,並制定了更為精密的玉尺製作方法。

元明時期

元朝滅宋後,廢除漢制玉尺,改用蒙元尺。蒙元尺的長度較短,約為21.3釐米。明朝初期沿用元制,後在洪武年間恢復漢制玉尺,並將長度調整為22.6釐米。

清朝時期

清朝入主中原後,一度沿用明制玉尺。雍正五年(1727年),清政府頒布《欽定大清會典》,統一了全國的度量衡制度。欽定玉尺的長度定為30.48釐米,成為清朝官方標準尺。

製作與特徵

古代玉尺通常使用玉、象牙、竹、木等材質製作。製作工藝精湛,刻度精確。

特徵 説明
材質 玉、象牙、竹、木
長度 欽定玉尺:30.48釐米
刻度 一般分為10寸,每寸分為10分,共100分
形狀 方形或圓形

應用與文化影響

玉尺在古代中國的應用十分廣泛,包括:

  • 建築測量
  • 土地丈量
  • 布匹裁剪
  • 貿易計量

此外,玉尺還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代表著權威和準確。玉尺常被用作禮儀用具,出現於祭祀、封禪等重大典禮中。

結論

延伸閲讀…

玉尺經

玉尺_百度百科

玉尺是古代中國重要的測量和權衡標準,見證了中國古代科學和技術的發展。從新石器時代的骨尺到清朝的欽定玉尺玉尺的演變反映了中華文明的智慧與傳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