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信科學】迷信科學:科學迷思大揭秘

科學、哲學與神學之於無知與神秘

物理學家發現,可觀測的物質世界僅佔宇宙的4%,意謂著暗物質和暗能量等無從驗證的事物佔了96%。科學只驗證了4%,餘下的則靠哲學探索。

探討無知與神秘
哲人如老子、佛陀或柏拉圖發現宇宙運行具有「永恆不變」、「規律」但「無法驗證」的特質,這種宇宙法則似經神精心設計,而非自然形成。科學的終點是哲學,哲學的終點是神學,這是人類共同的認知。

迷信科學 Play

科學的侷限與終點
科學著重具體問題的解決,強調可預測性和可否證明。它與尋求絕對真理不同,而是在現有基礎上逐漸接近真理。故科學發展史是人類對自然認識不斷修正的過程。

哲學與神學的領域
無法驗證的宇宙法則到底是神的創造還是自然形成,這就是神學的領域。無神論也是神學探索的一部分。

迷信科學

迷信和科學
過度依賴科學是一種迷信,因為它排除了科學框架外的96%。科學只適用於地球,並不能證實意識、量子力學或黑洞現象。迷信和科學之間的界線並不明確。

科學的真正意義
牛頓力學和廣義相對論都得到驗證,但我們並不是迷信它們。我們真正信奉的是科學的方法和規範,而不是科學本身。易經和亞裏斯多德學派被視為迷信,是因為我們不瞭解它們的規則。

無知與神秘的區別
無知是可解的問題,而神秘無法解釋。我們面對問題時有洞見和知識,但面對神秘時只有驚訝。

真正的學習
學習不只是獲取知識,更要培養批判性思考和判斷力。否則,學習就不算成功。

科學的界限
科學不是真理,但必須可以理解。它尊重證據和邏輯推理,但不迷信權威,並遵循道德倫理。

迷信科學:以邏輯扭曲追求神秘慰藉

迷信科學,或稱偽科學,是指披著科學外衣,實則缺乏科學方法論支持的理論或主張。它們將主觀臆測、傳説軼事,甚至超自然信仰融入科學概念中,嚴重扭曲科學的本質。

迷信科學的常見特徵

特徵 描述
缺乏可驗證性 無法透過客觀實驗或研究證實其正確性。
訴諸情緒與信仰 操作心理因素,激發恐懼或好奇心,從而獲得支持。
cherry-picking 證據 僅挑選證明或支持理論的證據,忽略或否定相反證據。
以假科學術語包裝 使用看似科學的術語或概念,實則毫無科學基礎。
兜售神奇療法或產品 主張所謂的「神藥」或「治療法」,宣稱具有奇蹟般的效果。

迷信科學的類型

超自然迷信:宣揚超自然現象或靈異力量的存在,如占星術、通靈術、陰謀論。

替代醫學迷信:提倡非主流或未經科學證實的醫療療法,如水晶療法、能量療法、順勢療法。

氣功迷信:結合傳統氣功與現代科學概念,主張氣功具有治療或增強能力的 pseudoscience。

迷信科學的危害

迷信科學的盛行,對社會和個人都帶來負面影響:

  • 誤導公眾:扭曲科學知識,導致公眾對真正的科學失去信心。
  • 浪費資源:投入資金和時間於未經證實的療法或研究,浪費寶貴資源。
  • 損害健康:宣揚有害的健康建議,導致人們延誤或放棄必要的醫療照護。
  • 製造社會分裂:製造不同團體之間的矛盾與不信任,影響社會和諧。

預防迷信科學的建議

  • 培養科學素養:加強公民對科學方法論和批判性思維的理解。
  • 加強媒體素養:教育大眾如何識別並質疑科學類資訊的真偽。
  • 推廣科學教育:從小灌輸科學知識和求真求實的精神。
  • 嚴格監督醫療保健:加強對替代醫學和神療法宣傳的監管。
  • 促進科學懐疑:鼓勵大眾對未經證實的科學主張保持懐疑態度。

透過這些措施,我們可以共同抵制迷信科學的侵蝕,維護科學的尊嚴和可靠性。

延伸閲讀…

迷信- PanSci 泛科學

只相信科學也是一種迷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