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汶川大地震:中國大地的苦難與團結]
兩週年前夕,中國藝術家兼地震維權人士艾未未公佈了超過5000名遇難學童的名錄,點燃了沉睡的回憶與憂傷。
五年過去了,五月的清淨依然瀰漫著生命逝去後的哀悼。災區成為景點,即便傷痕早已消逝,也令人感嘆造化的無情。
多元政治與社會環境席捲了救災,不同羣體圍繞觀念激烈角逐。兩週年之際,台灣記者朱建陵目睹災區重建的奇蹟,也感受到災民對重建的堅韌。
面對廢墟,英國《星期日電訊報》感慨北川紀念中學中的遇難學童形象缺失;多家英媒則不約而同地報導民間志願者的力量,北京宣傳避免輿論災難而隱瞞學校倒塌一事。
英國《金融時報》指出,政府拒絕志願組織參與蘆山地震救災,恐其帶來政治衝擊。


地震發生後,各類國際救援機構紛紛伸出援手。香港派遣特種救援隊、政府飛行服務隊等,新加坡、韓國、俄羅斯、日本、德國、澳門、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都派遣了專業團隊。
時任韓國總統李明博也成為唯一一位慰問災區的外國領導人。
軍隊和武警部隊立刻啟動應急措施,派遣超過14.6萬名官兵。在通往汶川的路仍然不通的情況下,解放軍還是空運了11420名士兵到成都附近,創下了空運士兵數量的新紀錄。空降兵也克服重重困難,率先進入茂縣建立聯繫。
中國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在一場意外事故中損失慘重。一架米-171直升機墜毀,導致23人死亡。
汶川之痛牽動全球,捐款援助手創歷史。中國紅十字會、新加坡救援隊、韓國救助隊、俄羅斯建設戰地醫院、日本提供救援物資、德國搭建流動醫院、澳門派出醫療人員、印度尼西亞和巴基斯坦提供醫療支援。
美國派出了兩架C-17環球霸王III飛機,載送食品、發電機和其他物資。約旦空軍也提供了10噸物資。
國際援助組織也不甘落後,派遣志願者、提供設備,支援救援工作。然而,部分缺乏專業知識的志願者造成了適得其反的效果。志願者與官員的衝突也時有發生。
災難面前,中國民眾空前團結一致。來自全國各地的志願者自發前往災區,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2009年11月21日,四川副省長魏宏宣佈,震災中共有19065名學生遇難。官方對此一直迴避交代,引起了諸多爭議。
震災也暴露了建築問題。綿竹市富新小學和都江堰市聚源中學的校舍質量低下,抗震能力極差。地震發生時,大量學校倒塌,造成大量師生傷亡。由於事後出於保護而捏造事實的老師和官方頑固封閉,遇難學生人數一直無法確定。
地震後,四川政府提出了「8級抗震、9度設防」的新建築標準。然而,在2013年的蘆山地震中,大量按照新標準修建的學校建築再次倒塌。
地震還對水利樞紐造成破壞。紫坪鋪水庫出現裂縫和局部沉陷,威脅水庫安全。政府組織專家搶險,成功避免了潰決危機。
地震引發了大量山體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災害,影響了大熊貓的自然棲息地。由於卧龍自然保護區並未被列入援助名單,卧龍向香港官員求助,促成香港援助了大熊貓項目。
震後,政府對環境破壞重視程度提高,在重建中開始注重生態結構保護與農業生產方式調整。
紫坪鋪水庫破壞性泄洪迫在眉睫之際,政府各部門齊心協力組建了搶險指揮部,挖渠泄洪,降低水位,成功解除了黃色警報。
震後,災區發生騷亂,數千名羣眾懷疑救災物資被貪污,引發流血衝突。語言衝突也不可避免,中國大陸遊客受阻登機,激發大陸乘客不滿。
據國務院抗震救災總指揮部授權,截至2008年9月25日,震災共造成69227人遇難,17923人失蹤,374643人受傷,4625.6萬人受災。汶川縣、北川縣和綿竹縣為重災區。
地震發生後,國務院總理温家寶立即趕赴災區,指揮救援工作。第二天,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也視察災區。
地震發生時正值上課期間,大量教師在指導學生疏散中獻出了寶貴生命。相反,一些教師先保自己,後來還寫文章為自己辯解,遭到民眾口誅筆伐。
官方一開始發佈報導,聲稱學校沒有倒塌,引發質疑。後來雖有媒體報導「保護學生」的新聞,但又被人指出虛假。
由於地震當天部分時段四川電網崩潰,一位處於核設施附近的工作人員透露,當地出現了類似日本福島核事故的險情。
震災中核廢料也引發關注,不過官方表示並未造成環境安全隱患。
地震發生時,地震波圍繞地球傳播了六圈,引發了日本東京大學教授古村孝志的注意。經過分析,他認為,北京上海等地的高層建築會受到大幅搖晃,結果的確如此。
目前,地震原因仍沒有定論。一些專家認為紫坪鋪水庫蓄水可能誘發地震;另一些專家則認為中國的水庫大壩修建會削弱斷層,造成地殼收縮而引發地震。
地震前夕,四川還出現了大量的蟾蜍遷徙,當地林業部門解釋為「正常遷徙」,結果在其他地區並沒有發現地震。地震後,不少人認為這是地震前兆,不過科學家對此持保留態度。
地震引發了大量的山體災害,危及人的生命財產。政府要求積極治理山體危險,防止災害發生。
許多古建築在震災中受損,特別是羌族文化,部分文物遭到毀壞,甚至消失。
災後,四川疾控中心救援人員指出,由於水源短缺等原因,災區衞生條件惡劣。
地震導致大量的工業企業受損,四川受災企業達16280家,直接經濟損失近千億元。
地震後,四川省高校延遲舉行高考,並減免相關費用。由於地震破壞嚴重,部分高考考點被轉移到其他城市。
地震後,部分民眾出現精神問題甚至自殺,政府加強重視,並提供心理援助。
地震後引發了法律訴訟,但原告的訴求均未被法院受理。有異見人士因幫助地震死難者家長調查而被判入獄,一位四川作家因調查學校豆腐渣工程和蒐集遇難學生名單也被判處有期徒刑。
受災羣眾的自救行動和國家動員的大規模救援行動,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團結和韌性。
汶川大地震:十年回顧與餘震
引言
2008年5月12日,一場毀滅性的8.0級地震襲擊了中國四川省汶川縣。這場地震造成超過69,000人死亡,374,000多人受傷,上百萬人無家可歸。
背景
汶川縣位於四川省西部,坐落在龍門山斷裂帶上。該地區的地質活動頻繁,過去曾發生過多起地震。2008年地震被認為是由龍門山斷層滑動和相關的構造活動引起的。
地震影響
地震對汶川縣和周邊地區造成嚴重的影響:
影響 | 數據 |
---|---|
死亡人數 | 69,227 人 |
受傷人數 | 374,643 人 |
倒塌房屋 | 近540萬間 |
受災人口 | 上百萬人 |
除了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之外,地震還引發了大量的山體滑坡、泥石流和堰塞湖。這些次生災害進一步加劇了災情,阻礙了救援和重建工作。
救援與重建
地震後,中國政府迅速發起了大規模的救援行動。來自全國各地的救援隊和軍隊被派往前線,展開搜救和醫療救助工作。
重建工作也緊隨其後。政府投入巨額資金,重建房屋、學校、醫院和其他基礎設施。到2010年底,汶川縣的重建工作基本完成。
十年餘震
雖然地震已經過去十年,但汶川仍然受到餘震的影響。根據中國地震局的數據,自2008年以來,汶川及其周邊地區已經發生了超過10萬次餘震,其中約有100次震級超過4.0級。
延伸閲讀…
汶川縣_百度百科
5·12汶川地震 – 百度百科
餘震對災區居民的心理造成了深遠的影響。許多人仍然生活在恐懼和焦慮之中,擔心再次發生地震。政府和民間組織一直在提供心理諮詢和支持服務,以幫助災民應對餘震。
反思與展望
汶川大地震是一場重大的悲劇,但也成為了中國災難應急和重建工作的一個轉折點。通過系統的應對和及時的重建,中國政府和人民證明瞭他們應對重大災害的能力。
地震的教訓提醒我們地震災害的嚴重後果,以及預防和應對地震的重要性。隨著地震技術不斷進步,我們需要繼續加強地震監測、預警、應急響應和重建能力,以最大程度地減少未來地震造成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