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佛教中,[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藴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藴藴含了色受行識四個方面,而「識」則代表對外界的[辨別作用]認知**功能。
從佛教的視角來看,世人在「五藴」中執著或忽視,掩蓋了原有的覺照力,致使內心飄忽不定的混沌狀態中,無法完全發揮自身潛能。


相反地,佛教認為世人經常執著於外在事物,疏忽修行的重要性,將經商牟利或俗世之事置於優先,捨棄或漠視出離心和菩提心等佛法修持。
然而,若能虔誠修行金剛經,可獲得智慧,轉變心態,進而提升自身氣質,有助於在應對人際和處理事務方面更加得體且圓融。
《心經》作為佛教經典中的精華,其境界超越了二元對立的色空之見。對於初學者而言,誦唸《法華經》也可治病,消除毀犯佛教戒律的罪業,帶來成佛的契機。
抄寫佛經的傳統源遠流長,不僅能增強記憶力,更能使人專注於佛法教義,獲得身心的益處。此外,抄寫經文也能體現對母親的感恩之情,為天下母親祈福。
鏡子在風水學中具有特殊的講究,放置時需注意避免對著大門或污穢之物,否則會影響財氣和吉利方位。
佛菩薩像作為信仰的載體,供奉時應保持恭敬心,宜擺放在客廳或書房等莊嚴之處,避免放置於卧室、廚房或廁所。
開門見心經:開啟覺悟之門
《開門見心經》是禪宗的一部重要經典,被認為是禪宗的「入門要訣」。它由唐朝僧人黃檗希運禪師所著,以簡潔明瞭的文字,闡述了禪宗的根本思想。
開門見山:禪宗的核心理論
《開門見心經》的核心思想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觀念 | 解釋 |
---|---|
明心見性: 禪宗認為,每個人本自具足佛性,只要明見自心,就能證悟真如。 | |
直指人心: 師徒相傳,不依文字教條,直接指導學人見性。 | |
頓悟法門: 強調頓悟而非漸修,認為只要機緣成熟,就能頓然開悟。 | |
不二法門: 佛與眾生無二無別,若見自心,便見佛。 | |
離言説相: 禪宗重視證悟體驗,認為不能以語言文字表達。 |
修行方法:參禪悟道
《開門見心經》不僅闡述了禪宗的理論,也提供了具體的修行方法,即「參禪」。參禪是一種冥想方式,通過專注、止息雜念,進入無念無相的境界,從而證悟空性。
心法要訣:四個不要
黃檗希運禪師在《開門見心經》中提出了「四個不要」的心法要訣,指導學人參禪悟道:
- 不要愛憎心: 參禪應放下喜愛和厭惡之心,不執著於事物表象。
- 不要取捨心: 不執著於得失成敗,不取不捨,順其自然。
- 不要高下心: 不比較高下,不分別優劣,平等看待眾生。
- 不要是非心: 不爭論對錯,不執著於外在形式,直指人心。
影響深遠:禪宗的普及
《開門見心經》對禪宗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簡潔明瞭的文字,以及實用的修行方法,使得禪宗廣為流傳,成為中國佛教重要的流派,並對後世的佛教思想和文化產生了重大的貢獻。
總結
《開門見心經》是禪宗的一部入門經典,以簡潔明瞭的文字,闡述了禪宗的根本思想和修行方法。它強調明心見性、直指人心、頓悟法門、不二法門,並提供了「四個不要」的心法要訣,指導學人參禪悟道。這部經典對禪宗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使得禪宗廣為流傳,成為中國佛教重要的流派。
延伸閲讀…
家裏進門對面牆上可以掛心經嗎
心經開門〈一〉 – 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