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序論
宗教家和哲學家共持體用不可分離的觀點,此一體用觀乃菩提達摩自印度東來開創中國禪宗的核心思想。然而,禪宗長期以來飽受誤解和非議,包括無本體論、不辨體用的指控。本文旨在探討禪宗體用觀的特質,並澄清這些誤解。
禪宗的成立與修行


禪宗由菩提達摩創建,早期承襲佛教禪觀修行。天台智顗等主張藉由經典求解宗義,行入則持戒禪修。禪宗則強調自力頓悟,斥責前述方法為「定法」,主張以無定法的「活法」入道,不注重經典教義與戒律修行。
禪宗的體用觀
禪人體認本體的過程經歷參訪有悟至明心見性,體用關係逐漸明朗。禪祖師談及本體時,稱之為「心」、「性」、「體」、「一物」,具體描繪為超越有限度、不可思議、遍充宇宙、常依體起用、非空非有、能大能小、應物現形,萬有的主宰,體用關係因此而不二。
禪宗體用觀的特質
禪宗體用觀的特質源於頓悟方法的精微與超絕。不同於哲學家依循思議推論建立體用説,禪人透過一念頓悟體悟天地至理,證悟所得的體用觀真實可信。同時,僧團內部嚴格的師資相印、公案勘驗機制,確保禪人證悟的可靠性。
結論
禪宗體用觀堅實的建立於頓悟證悟,體用關係的無差誤性建立於對本體的正確認知。相較於其他哲學家透過層層推理構築理論,禪宗體用觀直探本質,展現出超越其他哲學家之處。深入瞭解禪宗體用觀,不僅有助於闡明禪宗思想,更能帶領我們領略東方哲學思想的精髓。
體用合一:哲學中的重要概念
引言
體用合一,作為一個重要的哲學概念,在中國傳統思想中具有深遠的影響。從儒家到道家,再到宋明理學,無不對體用合一進行了深入的探討,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思想的精髓。
理論基礎
體用合一的基本思想源於《周易》中的「一陰一陽之謂道」。「體」指事物或現象的本質或根源,「用」則指事物或現象的功能或作用。體用二者不可分離,相互依存,構成了一個統一的整體。
表格:體用合一思想的演變
時代 | 思想家 | 體用合一思想的特徵 |
---|---|---|
先秦 | 儒家 | 重視體,德體合一,以仁為體 |
兩漢 | 道家 | 重視用,自然無為,以道為體 |
宋明 | 理學家 | 強調理氣合一,以理為體 |
近代 | 新儒家 | 承繼宋明理學,注重體用不可分離 |
道器合一:體用合一的典型表現
「道器合一」是道家體用合一思想的典型表現。道作為萬物的本體(體),體現於天地萬物(用)中。器承載道,道賦予器意義,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分離。
仁義合一:儒家體用合一的體現
「仁義合一」是儒家體用合一思想的重要體現。仁作為人之根本(體),體現在義的實踐(用)中。義是仁的外在表現,透過義,仁才能得到具體的實現。
理氣合一:宋明理學的體用觀
宋明理學家認為,理(體)是宇宙萬物的原理和規律,氣(用)是理的表現和載體。理氣相依相存,共同構成宇宙萬物。理統御氣,而氣又充實理,體用合一,密不可分。
體用關係的辯證性
體用合一並非靜止不動的,而是處於不斷的變化和互動之中。體是本體,但會通過用得到體現和發展;用是功能,但離不開體的基礎和指導。體用之辨,體現了辯證的思維方式。
現代意義
體用合一思想在現代社會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例如:
體用合一,作為中國傳統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強調了本質與功能、理論與實踐、體與用的統一。它不僅是哲學思想,更是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體現,對當代社會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值得我們不斷深入探索和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