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芝龍鄭成功鄭經鄭克塽】鄭氏家族領導下的台灣:鄭芝龍、鄭成功、鄭經、鄭克塽時代

東寧王國(1661-1683):台灣

在清朝攻佔明朝首都北京的1644年,鄭成功家族在福建舉起反清旗幟,尊奉明朝正統。1661年,鄭成功率軍徵佔荷蘭控制的台灣,並將其命名為「東都」,設立行政中心「承天府」,設有六官和兩個縣。

鄭成功去世後,其子鄭經繼位,奉永曆帝的正朔。1664年,清軍自廈門進攻台灣,鄭經退守東寧,並改東都為「東寧」。此後,鄭經與清軍多次交戰,並一度西征福建。

鄭芝龍鄭成功鄭經鄭克塽 Play

1681年,鄭經去世,其子鄭克塽繼位。1683年,清朝施琅率軍攻佔澎湖,鄭克塽投降。明鄭王朝覆滅,台灣進入清治時期。

明鄭時期對台灣的經濟和文化有深遠影響。明鄭建立了「山五商」和「海五商」的商業體系,發展海上貿易。鄭經引進日本製鹽技術,促進了台灣的製鹽業。明鄭還建立了教育制度,推廣漢文化。

鄭芝龍與鄭成功

鄭芝龍鄭成功鄭經鄭克塽

明末,鄭芝龍是海上勢力最大的海盜。1644年,鄭芝龍歸順清朝,協助清軍擊潰李自成農民軍。其子鄭成功拒絕歸順,繼續抗清。

清朝對明鄭的政策

清朝初期採取「以漢制漢」政策,與明鄭談判,並企圖通過鄭泰等人勸降鄭經。但鄭經堅持不剃髮,談判破裂。清朝遂於1664年和1673年對台灣發動軍事行動,但都被鄭軍擊退。

東寧的宗教與文化

明鄭時期,台灣的宗教主要有道教、佛教和媽祖崇拜。明鄭也建立了教育體系,「明倫堂」是台灣第一所官學。

明鄭的治軍

鄭成功利用「寓兵於農」的策略,讓軍隊屯墾農地。明鄭的軍隊分為「鎮」和「衞」,有專業的特種部隊,如「火器鎮」。

明鄭的經濟

明鄭以農業為經濟基礎,以稻米和甘蔗為主。明鄭還發展了漁業、製鹽業和鹿皮貿易。

鄭氏的行政體制

明鄭仿照明朝官制,設立六官、察言司、承宣司等機構。延平王擁有最高權力,其下設諮議參軍、六官和侍衞鎮。

明鄭的統治範圍

明鄭的有效統治範圍僅限於台灣西南部地區,其他地方則由大肚王國等原住民政權管轄。

鄭氏家族四代的興衰

鄭芝龍:崛起於海上的航海王

鄭芝龍,閩南泉州安溪人,16歲便隻身出海闖蕩,投身於海上貿易,並逐漸成為海上霸主,控制著從日本到東南亞的廣闊海域。1628年,他歸順明朝,受封為平海軍副將,鎮守福建沿海。

鄭成功:收復台灣的民族英雄

鄭成功的父親是鄭芝龍。鄭成功早年追隨父親學習武藝和航海術,1645年率領軍隊抗擊清軍,取得多場勝利。1661年,鄭成功率領大軍東徵台灣,成功收復台灣,建立東寧王國,成為台灣的開台英雄。

鄭經:東寧王國的第二代君主

鄭成功的兒子鄭經繼承了父親的王位,成為東寧王國的第二代君主。鄭經在位期間,鞏固了台灣的統治,並繼續與清朝抗衡。1681年,鄭經病逝,其子鄭克塽繼承王位。

鄭克塽:東寧王國的末代君主

鄭克塽登基後,清廷對台灣採取招撫政策。1683年,鄭克塽在清廷的勸降下,率領部眾歸順清朝,東寧王國就此覆滅。鄭克塽被清廷封為海澄公,移居北京,成為清朝的臣子。

延伸閲讀…

明鄭時代

113 台灣歷史簡介- 鄭氏時期

鄭氏家族四代興衰簡表

人物 生卒年 生平簡歷
鄭芝龍 1604-1661 以海上貿易崛起,歸順明朝,鎮守福建沿海
鄭成功 1624-1662 抗擊清軍,收復台灣,建立東寧王國
鄭經 1645-1681 繼承鄭成功王位,鞏固台灣統治
鄭克塽 1670-1707 東寧王國末代君主,歸順清廷,封海澄公

結論

鄭氏家族四代,從海上霸主到民族英雄,再到割據一方的君主,最後歸順清廷,經歷了輝煌與沒落。他們的功績與遺留下來的歷史文化,至今仍然為人們所銘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