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 1787年,閩浙總督常青飛抵台灣,率兵鎮壓林爽文發動之天地會抗清起義。林爽文勢力主要以泉州閩南移民為主,而首波攻勢鎖定之台灣鹿港、艋舺等地,多屬漳州閩南移民地盤,雙方早有恩怨,引發大規模漳泉械鬥。身為漳州移民之林爽文,為取得桃竹苗等客家莊支持,招募當地客家居民組建「台灣客家義民軍」,與清軍並肩作戰。 |
| 其後,閩浙總督派清軍四千人援台,收復諸羅、鳳山等地,但不久後又被莊大田攻佔,形成拉鋸戰。清廷增派浙江、廣東軍隊,雙方對峙於台灣府城。
| 福康安於暮春時節率領福康安、海蘭察等清軍八千人由泉州鹿港登陸,招募團練六千,總兵力一萬四千,與林爽文之三萬兵力對壘,激戰於彰化八卦山。福康安接連收復彰化、諸羅,林爽文敗走南部山區。 |
| 1788年,清軍迫使地方居民出賣林爽文,將其擒獲,押解北京凌遲處死。莊大田後被清軍俘虜,解送京師處決。 |
| 此次起義中,馬卡道原住民女性金娘,因治病救人而結識天地會人士,後加入反清陣營,被莊大田封為軍師。金娘協助天地會攻破鳳山,林爽文冊封其為一品柱國夫人。但在莊大田之子攻打鳳山府城之際,金娘被莊錫舍擒獲,獻給清軍。金娘最終被凌遲處死。 |

| 林爽文事件促使清廷重整台灣治理,強化防務,並增加原住民巡防人員,以防止類似起義再發生。 |
| 此次事件凸顯了不同族羣在清代台灣社會中之互動與矛盾,以及人民對異族統治之反抗。
| 林爽文事件始末
| 林爽文,生於台灣南部,因不滿清廷統治,於1787年正月率領天地會會眾起兵反清。
| 林爽文攻下台灣府彰化縣,殺害府知孫景燧等官員,吸引各地民眾響應。
| 清軍出兵鎮壓,林爽文勢力擴及中南部各地,諸羅、鳳山等縣均遭到攻佔。
| 南路天地會首領莊大田於篤嘉莊率軍抵抗清軍,與林爽文會師,號稱五十萬之眾。
| 閩浙總督常青派福康安等將領領兵渡海,收復彰化、諸羅、鳳山等地,並逐步縮小林爽文控制範圍。
| 1788年,林爽文被出賣,清軍生擒送京,凌遲處死,起義遂告平定。
林爽文後代:從反清義軍到台灣客家人
前言
林爽文,台灣史上著名的反清義軍首領,其後代至今仍傳承著先祖的風骨,成為台灣客家人中舉足輕重的一支。
林爽文家族概況
| 姓名 | 出生 | 籍貫 | 事蹟 |
|---|---|---|---|
| 林爽文 (1743-1788) | 桃園 | 詔安客家人 | 領導林爽文事件 |
| 林石觀 (1765-1838) | 雲林 | 詔安客家人 | 林爽文的侄子,加入清軍後成為將領 |
| 林石墾 (1809-?) | 雲林 | ? | 林石觀的次子,也是清軍將領 |
林爽文事件與遷徙
1787年,林爽文發動反清義軍,勢力曾席捲台灣西部六分之五的地域。在清軍圍剿下,義軍最終失敗,林爽文被凌遲處死。事件後,林爽文後代為避禍,紛紛遷往台灣各地。
在台灣的發展
遷徙後的林爽文後代落地生根,成為台灣各地的客家人社羣中重要的一分子。他們主要集中在苗栗、雲林、桃園、台南等地區,發展出獨特的客家文化傳統。
參與社會
林爽文後代積極參與台灣社會,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有所建樹。其中知名人物包括:
- 林石觀 (雲林)
- 任台灣知府,主持台灣府城重建
- 林石墾 (雲林)
- 任淡水廳同知,促進基隆與淡水的開發
- 林獻堂 (苗栗)
- 日本時代台灣議會首任副議長,參與民族運動
- 林濁水 (台南)
- 近代台灣民主運動重要領袖
今昔之對比
時至今日,林爽文後代已延續了數百年的歷史。他們從一名反清義軍首領的後代,轉變為融入台灣社會的客家人社羣。然而,林爽文事件的遺緒依然流淌在他們的血液之中,成為他們對先祖敬仰的象徵。
延伸閲讀…
霧峯林家-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陳啟鵬老師- 【林爽文後人成太監?】 根據史料記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