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離間親疏:親近者遭怠慢,而外人受善待
怠慢的惡性循環
隨著與親密之人的相處時間愈長,我們對其的不滿逐漸累積,使得我們在互動中不自覺地表現出怒氣。然而,對於那些我們不打算深交的人,我們卻較少看到他們的缺點,也不需包容他們的過失。頻繁地忽視親近之人的感受,日積月累下,關係將逐漸瓦解。
關係的冰點
怠慢和傲慢是導致親密關係崩壞的兩個主要原因。我們誤以為親密關係永恆不變,因此對其投入的關心逐漸減少。我們輕忽親近之人的重要性,將他們的承諾視為理所當然,甚至認為他們會無條件地包容我們的錯誤。這種心態構成了親近關係惡化的根源。
「以始為終」的關係觀
為了避免讓關係陷入困境,我們需要重視「以始為終」的思維。在關係之初,我們抱持著對彼此的信賴和期待,我們願意付諸時間和精力來經營這份感情。然而,隨著時間推移,我們逐漸忘記了當初的承諾和目標,開始怠慢和傲慢。我們需要時刻回顧關係的初心,重新喚醒當初的感動和熱忱。
正視外人和親密者的差異
對於他人,我們傾向於客套和禮貌,因為我們並未打算與他們深入交往。然而,對於親密之人,我們卻往往卸下防備,展現真實的自己。我們需要認識到外人和親密者之間的區別,對後者給予更多的尊重和理解。

關係的界線
健康的親密關係需要明確的界線。我們需要學會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同時也尊重親密之人的想法和觀點。當界限被模糊時,我們容易將自己的情緒發洩在親近的人身上,而這會對關係造成傷害。
避免自我中心
在親密關係中,避免過於自我中心是至關重要的。我們需要考慮親密之人的感受,並在做出決定之前徵求他們的意見。將親密關係視為一種團隊合作,而非一場單方面的索取,才能維繫健康的互動模式。
總結
對親密之人的怠慢和傲慢源於我們對關係的錯誤觀念。我們需要重新認識關係的本質,重視「以始為終」的態度,並建立健康的關係界線。通過避免自我中心,正視外人和親密者的區別,我們才能避免親疏離間,維繫親密關係的温度。
對外人比較好:社會影響對人際互動的影響
前言
人際互動中,「對外人比較好」是一個常見的現象。我們對認識的人往往更加友善和尊重,但對陌生人或不熟悉的羣體卻可能表現出相反的態度。本文將探討社會影響如何影響對外人比較好的現象,並進一步分析其潛在成因和後果。
社會影響與對外人比較好
社會影響是一個心理學概念,指的是一個人的行為、態度或信念受到其他人或社會環境影響的過程。以下是一些社會影響理論,可以用來解釋對外人比較好的現象:
從眾效應:當我們身處一個持有不同觀點的羣體中時,我們往往會改變我們的行為或態度以符合羣體規範。這可能導致我們對羣體外的人表現出負面態度,以獲得羣體認可。
認知失調論:當我們持有兩種或更多不一致的信念時,就會產生認知失調。為了減輕這種失調,我們可能會改變我們的態度或行為,以使之相互一致。對外人比較好可以是一種解決認知失調的方法。
社會身份理論:這個理論表明,我們根據我們所屬的社會羣體定義我們的自我。我們傾向於偏袒屬於我們羣體的成員,並對屬於其他羣體的成員抱持敵意。這可能會導致對外人比較好現象。
對外人比較好的潛在成因
除了社會影響之外,還有其他因素也會導致對外人比較好現象,包括:
- 恐懼:我們可能出於對陌生人的恐懼而表現出對外人的敵意。
- 偏見:我們可能有先入為主的觀念或對特定羣體的負面看法,這會導致對外人的偏見和歧視。
- 競爭:如果我們認為外人對我們的資源或地位構成威脅,我們可能會採取敵意的態度。
對外人比較好的後果
對外人比較好的現象會帶來一系列的負面後果,包括:
- 衝突:對外人的敵意可能會導致羣體間的緊張和衝突。
- 社會凝聚力下降:對外人的排斥可能破壞社會凝聚力並導致社會分裂。
- 個人福祉受損:對外人的敵意可能會導致歧視和暴力的行為,這會對個人的福祉造成負面影響。
| 後果 | 描述 |
|---|---|
| 衝突 | 對外人的敵意可能導致羣體間的緊張和衝突。 |
| 社會凝聚力下降 | 對外人的排斥可能破壞社會凝聚力並導致社會分裂。 |
| 個人福祉受損 | 對外人的敵意可能會導致歧視和暴力的行為,這會對個人的福祉造成負面影響。 |
結論
對外人比較好的現象是社會影響和各種其他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它會帶來一系列的負面後果,包括衝突、社會凝聚力下降和個人的福祉受損。解決對外人比較好的問題需要制定政策和策略,以促進包容性、減少偏見和建立積極的社會環境。
延伸閲讀…
我們總對家人最敷衍, 卻對外人比較好?
[情緒管理]「為什麼面對外人都很好,但面對親近的家人就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