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中山陵:孫中山之永眠之所
中華民國國父中山陵,座落於江蘇南京玄武區紫金山南麓。作為孫中山之陵寢,中山陵於1925年應孫中山遺願興建,始於1926年,主體工程於1929年竣工,1931年全數完工。中山陵由呂彥直設計,整體形似古鐘,體現孫中山「喚醒民眾」之遺囑,建築依地勢逐級而建,尊嚴肅穆。
陵墓入口處有石牌坊,題有「博愛」二字。自牌坊而上,有長長的墓道通往陵門,墓道兩側層植雪松與檜柏,盎然葱鬱。陵門是中山陵正門,上有「天下為公」題額,彰顯民主之精神。陵門巍峨壯觀,台階下設大平台,兩側對稱建有衞士室與休息室,雅緻端莊。


自陵門後,可達第二層平台,上有碑亭,內立花崗石墓碑,題「中國國民黨葬 總理孫先生於此」,簡潔樸實。碑亭東、南、西三面設拱門供謁陵者出入。
中茅山主峯之第十層平台正中,即為中山陵主體建築祭堂。祭堂仿木結構,石造而建,重檐歇頂覆藍色琉璃瓦。祭堂內設一尊孫中山白色大理石坐像,神色安詳,遙望遠方。堂內壁上刻有《建國大綱》,四角設方屋,氣勢恢宏。
從碑亭至祭堂,有392級石階,逐級而登,壯觀非凡。每一平台皆陳列紀念雕像,點綴其間。中山陵建築融古今中外於一爐,莊嚴肅穆,懷古思今,令人敬仰。
中山陵於1961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成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至今,中山陵依然是南京旅遊聖地之一,吸引無數中外遊客拜謁憑弔,緬懷一代偉人孫中山之豐功偉業。
中山陵建築師呂彥直
呂彥直,中山陵設計師,1894年7月28日生於天津。早年赴美留學,師從著名建築師亨利•墨菲。回國後,呂彥直開設建築公司,累積豐富設計經驗。1925年,呂彥直參加中山陵設計徵選,以其卓越設計一舉奪魁。
呂彥直擔任中山陵建築師後,傾注心血監理工程。他嚴格把關材料品質,要求施工達到最高標準,甚至不惜過勞致病。1929年3月18日,呂彥直因肝癌英年早逝,時年僅35歲。
呂彥直雖未見中山陵竣工,但其精益求精的精神,成就了中山陵的莊嚴雄偉。後人為紀念呂彥直對中山陵的貢獻,在陵園內立碑紀念,表彰其功績。
呂彥直與嚴璆的愛情故事
呂彥直與嚴璆,青梅竹馬,訂婚後卻因中山陵與中山紀念堂的工程而延誤婚期。1928年,呂彥直查出肝癌,告知遠在北京的嚴璆,請她另嫁他人。得知噩耗,嚴璆悲痛欲絕,剃度出家,法號秋妙。1950至1951年間,秋妙經香港轉赴台灣,終生未嫁,以示對呂彥直的深情與哀思。
孫中山陵墓:中華民國國父的最後安息之地
孫中山陵墓坐落於中國南京紫金山南麓,是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先生的陵墓。這座宏偉而莊嚴的陵墓,不僅是孫中山先生永眠之地,更是中國近現代史的見證。
陵墓歷史
孫中山陵墓的建設始於1925年,由國立中央研究院院長蔡元培主持設計。陵墓設計採用了中國傳統建築元素,並融合了現代建築技術。工程歷時九年,於1935年竣工。
陵墓結構
孫中山陵墓由三部分組成:墓道、陵殿和寢宮。
組成部分 | 描述 |
---|---|
墓道 | 長約750米,寬約20米,由長長的石階和巨型石刻組成。 |
陵殿 | 巍峨壯麗,位於墓道頂端。由漢白玉建成,正面有孫中山先生銅像。 |
寢宮 | 位於陵殿地下,是孫中山先生的棺槨安放處。由花崗巖建成,幽靜肅穆。 |
陵墓周邊
孫中山陵墓周圍環繞著中山陵園,佔地面積約180公頃。園內林木葱鬱,環境優美。除了陵墓外,園內還有孫中山紀念館、中山堂等建築。
參觀須知
孫中山陵墓全年開放,遊客可以參觀墓道、陵殿和寢宮。建議參觀時佩戴口罩,並保持肅靜。陵墓內禁止吸煙、飲食和拍照。
交通方式
孫中山陵墓距離南京市中心約15公里,可搭乘公交車或地鐵前往。公交車28路、30路、31路可直達陵園。地鐵2號線到苜蓿園站下車,轉乘公交車或步行約1公里即可到達陵園。
延伸閲讀…
中山陵-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山陵_百度百科
小結
孫中山陵墓不僅是一座宏偉的建築,更是中國近代史的縮影。它見證了孫中山先生為革命事業鞠躬盡瘁的偉大精神,也見證了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國家復興的艱辛歷程。這座陵墓是中華人民的驕傲,是後人緬懷先賢和學習革命精神的重要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