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御守 | 內容 | 使用方式 | 佩戴時間 | 有效期限 |
---|---|---|---|---|
簡介 | 神明寄宿的護符 | 貼身佩戴 | 視祈願而定 | 一般為一年 |
起源 | 繩文時代勾玉、佛道教符咒 | 陰陽師文化確立 | 平安時期 | 無明確限制 |
意義 | 除厄招福 | 趨吉避兇 | 因祈願而異 | 建議一年後返還神社 |
種類 | 健康、學業、財富、良緣 | 根據神社外觀標示 | 視祈願而定 | 無明確説明,但建議一年後返還 |
功效 | 根據不同的祈願,可放置在錢包、鉛筆盒、手機等貼身處 | 需誠心對待,不可轉贈 | 佩戴過多的御守會導致神力衝突,降低效力 | 無明確規定,但建議定期返還神社 |
注意事項 | 佩戴時應選擇視線所及處,方便神靈護佑 | 負面情緒時不宜佩戴 | 佩戴時不可解開繩結 | 舊御守宜返還至購買的神社,或於神社舉行的「焚化之儀」中焚毀 |
購買與贈送 | 指定特定對象和效果,不可轉贈 | 根據個人需求選擇數量 | 建議佩戴在視線所及處 | 無明確限制,但建議一年後返還神社 |
持有數量 | 無明確限制,但建議根據個人需求選擇 | 指定特定對象和效果,不可轉贈 | 根據個人需求選擇 | 建議佩戴在視線所及處 |
返還 | 在一年內返還神社,表達感謝,或更換新御守 | 應於購買的神社或神社舉行的「焚化之儀」中焚毀 | 建議在一年內返還神社 | 無明確規定,但建議定期返還神社 |
起源 | 繩文時代勾玉、佛道教符咒 | 陰陽師文化確立 | 平安時期 | 無明確限制 |
意義 | 除厄招福 | 趨吉避兇 | 因祈願而異 | 建議一年後返還神社 |
種類 | 健康,學業、財富,良緣 | 根據神社外觀標示 | 視祈願而定 | 無明確説明,但建議一年後返還 |
功效 | 根據不同的祈願,可放置在錢包、鉛筆盒、手機等貼身處 | 需誠心對待,不可轉贈 | 佩戴過多的御守會導致神力衝突,降低效力 | 無明確規定,但建議定期返還神社 |
注意事項 | 佩戴時應選擇視線所及處,方便神靈護佑 | 負面情緒時不宜佩戴 | 佩戴時不可解開繩結 | 舊御守宜返還至購買的神社,或於神社舉行的「焚化之儀」中焚毀 |
購買與贈送 | 指定特定對象和效果,不可轉贈 | 根據個人需求選擇數量 | 建議佩戴在視線所及處 | 無明確限制,但建議一年後返還神社 |
持有數量 | 無明確限制,但建議根據個人需求選擇 | 指定特定對象和效果,不可轉贈 | 根據個人需求選擇 | 建議佩戴在視線所及處 |
返還 | 在一年內返還神社,表達感謝,或更換新御守 | 應於購買的神社或神社舉行的「焚化之儀」中焚毀 | 建議在一年內返還神社 | 無明確規定,但建議定期返還神社 |
御首級:日本戰國時代的殘酷習俗
御首級的定義
在日本戰國時代,「御首級」泛指敵方將領或武士的頭顱。獲得敵方的御首級被視為重要的戰功,並可以證明武士的武勇。


御首級的用途
御首級在戰國時代有以下用途:
用途 | 目的 |
---|---|
戰功證明 | 獲得御首級可證明武士的戰功,提升身分地位。 |
威嚇敵人 | 展示敵方將領的御首級,可以威懾敵軍,瓦解其士氣。 |
紀念戰役 | 保留敵方的御首級,可以作為戰役的紀念品。 |
御首級的處理
收集御首級後,通常會進行以下處理:
- 清洗:去除血污和異物。
- 保存:使用鹽或石灰醃製,以防止腐敗。
- 展示:插在竹竿或木架上,公眾展示或獻給主君。
御首級的數量與價值
獲得敵方的御首級越多,武士的戰功越大,身分地位也越高。御首級的數量和價值按以下等級排序:
級別 | 數量 | 價值 |
---|---|---|
1 | 100 個以上 | 最高 |
2 | 50-99 個 | 中 |
3 | 10-49 個 | 低 |
4 | 9 個以下 | 最低 |
御首級的爭議
御首級習俗在戰國時代引發爭議,有人認為這是一種殘忍且野蠻的行為,不符合武士道精神。也有人認為御首級是證明武士勇氣的重要工具,有助於提升士氣。
現代社會的御首級
時至今日,御首級習俗早已廢除,但仍以各種形式存在於日本文化中。例如:
- 影視作品中,常出現展示御首級的畫面。
- 遊戲中,收集御首級也是常見的任務。
- 一些神社和博物館收藏著戰國時代的御首級,作為歷史文物展示。
總之,御首級在日本戰國時代扮演重要的角色,既是象徵武士勇氣的證明,也是殘酷習俗的體現。現代社會雖然不再實行御首級習俗,但它仍以各種方式留存在日本文化中。
延伸閲讀…
御守的「保佑效力」只有一年?來聽聽日本神社怎麼説
【日本.神社】御守越多越靈? 5樣不可不知的求神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