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和氏璧:一塊傳奇的璞玉石
成語溯源:價值連城
秦始皇帝特使向趙國提出以十五座城池交換傳説中的和氏璧。趙國不信任秦國,遂派藺相如擔任使臣,攜和氏璧前往秦國和談。相國如利用機智,迫使秦王交出城池,而後將和氏璧完璧歸趙。
完美歸趙


秦國意欲強取和氏璧,相國如佯裝臣服,並託故將和氏璧送回趙國,而自己留身秦國,率領部下據理力爭,運用智慧和勇氣讓秦王忌憚三分,得以保全性命返國。
亂世沉浮
春秋戰國時期,和氏璧歷經滄桑。楚威王賜予大臣昭陽,不料昭陽設宴途中被盜;趙國宦官令繆賢購得,後轉呈趙惠文王。
楚國國寶
《史記》記載,和氏璧起初為楚國瑰寶。楚國滅越國有功的大臣昭陽曾持有和氏璧,後失竊,下落不明,真相撲朔迷離。
發現與命名
相傳楚國卞和在荊山發現一塊璞玉,獻給楚厲王,卻被誤以為欺君,慘遭砍腳之刑。楚文王即位,得知卞和的冤情,下令鑑定,發現璞玉中藏有美玉,命名為「和氏璧」。
和氏之謎
東漢末年的《韓非子》首次記載了和氏璧的傳奇故事,此後《戰國策》《淮南子》等經典均有收錄。和氏璧的傳奇故事,歷經千古,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佳話。
和氏璧的意義
和氏璧不僅是一塊珍貴的玉石,更是中國古代玉器文化的代表。春秋戰國時期,玉器在禮儀制度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和氏璧作為祭祀天地的禮器,具有崇高的價值和地位。
和氏璧大事紀年表
時代 | 事件 |
---|---|
東周 | 卞和獻玉,慘遭砍腳之刑 |
楚文王 | 發現卞和所獻璞玉乃和氏璧 |
楚威王 | 將和氏璧賜予大臣昭陽 |
戰國 | 趙國購得和氏璧 |
秦始皇帝 | 遣使向趙國交換和氏璧,被藺相如婉拒 |
西晉 | 《史記》記載和氏壁乃楚國國寶,後下落不明 |
和氏璧:傳奇寶玉的傳奇故事
前言
和氏璧,一塊閃爍著瑰麗光澤的傳奇寶玉,承載著數千年的歷史與傳奇,在華夏文明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的故事,歷經滄桑,跌宕起伏,成為中國古代史上一段迷人且永恆的篇章。
傳説起源
和氏璧的起源眾説紛紜,相傳在戰國時期,楚國人卞和於荊山中意外發現一塊璞玉。他將其獻給楚厲王,卻被懷疑是假玉而遭挖去雙腳。卞和堅持自己的信念,終在楚武王登基後,用血淚洗淨玉身,露出了寶玉的真容。楚武王大喜,命名此玉為「和氏璧」,意喻「合和天下」。
戰國爭奪
和氏璧的珍貴,在戰國時期引發了諸侯國的覬覦。楚國、趙國、魏國、秦國等相繼奪取過這塊寶玉,它成為了權力與地位的象徵。然而,每一次的易主都伴隨著血腥與陰謀,戰爭頻仍,生靈塗炭。
國家 | 獲取時間 | ||
---|---|---|---|
楚國 | 公元前688年 | ||
趙國 | 公元前329年 | ||
秦國 | 公元前284年 | ||
劉邦 | 公元前206年 | ||
漢武帝 | 公元前136年 |
秦漢傳承
和氏璧最終落入秦王嬴政之手。秦統一六國後,將其視為傳國之寶,歷經秦漢兩朝。漢朝時,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了和氏璧的傳説,使其成為中國史書中最著名的瑰寶之一。
唐朝毀壞
和氏璧的命運在唐朝發生了轉折。唐僖宗年幼登基,朝中宦官專權跋扈。公元881年,黃巢之亂爆發。宦官劫持僖宗逃離長安,在途中將國民視為至寶的和氏璧摔毀於龍武軍中,碎為兩半。
後世傳承
儘管和氏璧在唐朝毀壞,但它的傳説卻依然流傳後世。宋代詞人李清照曾有“莫將鉛華污玉面”的名句,感嘆和氏璧的毀壞,而現代戲劇和影視作品中也常有關於此寶玉的故事。
和氏璧相關傳奇
除了上述傳奇故事之外,和氏璧還與多個傳奇聯繫在一起:
延伸閲讀…
和氏璧
和氏璧(古代美玉名稱)
傳奇 | 描述 | ||
---|---|---|---|
楚漢爭霸 | 項羽奪得和氏璧後,將其一半分給劉邦,作為和睦之禮。 | ||
卓文君私奔 | 卓文君與司馬相如私奔時,將和氏璧作為聘禮。 | ||
貞觀之治 |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後,將和氏璧作為傳國之寶,寓意國家太平盛世。 | ||
澶淵之盟 | 北宋與遼國簽訂《澶淵之盟》時,和氏璧作為聘禮之一。 |
結語
和氏璧,一塊承載著華夏文明印記的傳奇寶玉,它的故事跨越千年,跌宕起伏。從楚國卞和的忠貞不屈,到唐朝宦官的殘忍毀壞,和氏璧見證了時代的變遷,承載著中國歷史的文化脈絡。儘管後世所見的和氏璧已毀壞,但它的傳奇故事將永遠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