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彌
彌勒的慈悲心胸,寬宏無量,提示世人效法其慈悲、忍辱、寬容和樂觀。更有民間信仰者把他視作財神供奉,一般做生意的人尤其喜歡供奉彌勒菩薩,無非是希望「和氣生財」。佛教提倡社會和諧,彌勒菩薩因為心胸寬大,有包容力;因為慈悲不計較,與人為善。和氣就能生財,這些心靈的淨財、善財,才是世間寶貴的財富。祈願大家在新的一年開始,效法彌勒菩薩的寬容、樂觀和慈悲,隨時隨處歡喜自在。
無著從入山祈請的第一天,我便時刻在你身邊,只因你被業障所矇蔽,無法見到我。十二年來你精進修持,並發起大慈悲心,破除了一切業障,今日才得見我身!如果不信,請把我背在肩上去市集繞一圈,看大眾能否見到我。」無著於是背著彌勒菩薩前往市集,沿路遇到人,便請人們驗證。唯有一老婦見無著肩負一隻癩痢狗,其他人均無所見,無著因而對彌勒菩薩所言生信。彌勒菩薩帶無著到兜率天,為他講説深奧之般若經,即《現觀莊嚴論》之教義。而無著領受教法返回人間之後,造了「慈氏五論」流佈世間**。


一直以來,關於彌勒菩薩有不少示現的傳説,其中最廣為人知的,除了中國的布袋和尚,還有四世紀時期印度大乘佛教無著大師的故事。無著求見彌勒菩薩問法的歷程,挫折重重,期間曾有三次退心,經十二年才得如願。據載,無著在「雞足山」專修彌勒法門,由於一直未見感應,因此放棄而下山。途中見一隻將死的病狗,全身被蛆蟲咬食而腐爛,病狗現出疼痛難忍即將死去的慘狀,無著生起憐憫的悲心,想除去狗身上的蛆蟲,又怕蟲因此死去,但若不除蛆,狗亦將死。因為怕傷害到蛆蟲,於是決定用舌頭舔除蛆蟲,割下自己身上的肉餵養蛆蟲,如此蟲和狗才得以存活。然而,當他去舔蛆蟲時,病狗頓時消失不見,只見光明莊嚴的彌勒菩薩現在眼前。
因此,皆大歡喜,是圓滿人生的大智慧,是人間佛教的精神所在。一般人提到彌勒菩薩,自然聯想到笑容滿面,大肚能容的形象。據説歐美地區有許多西方人士,會在家裡擺一尊彌勒菩薩像,希望藉由彌勒菩薩的歡喜形像,來增添家庭喜樂的氣氛。由於彌勒菩薩能帶給人喜樂,普遍受到社會大眾的歡迎。彌勒菩薩除了給人歡喜,更是肚量大的表徵,凡事不計較,有忍耐力。民間傳説,彌勒菩薩在中國化身為布袋和尚,有一首偈語,最為人所津津樂道:「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説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隨他自乾了;我也省氣力,他也無煩惱。」由此可知,真正有智慧的人,看起來好像吃虧、笨拙,其實是「大智若愚**」。
宗教要帶給人們的是歡喜的佛法,不但要給人幸福、快樂,也要給人歡喜祥和,讓每個人都能解脱煩惱枷鎖,對人生充滿希望,進而讓人間成為歡喜的淨土。所以,皆大歡喜,是圓滿人生的大智慧,是人間佛教的精神所在。一般人提到彌勒菩薩,自然聯想到笑容滿面,大肚能容的形象。據説歐美地區有許多西方人士,會在家裡擺一尊彌勒菩薩像,希望藉由彌勒菩薩的歡喜形像,來增添家庭喜樂的氣氛。由於彌勒菩薩能帶給人喜樂,普遍受到社會大眾的歡迎。彌勒菩薩除了給人歡喜,更是肚量大的表徵,凡事不計較,有忍耐力。民間傳説,彌勒菩薩在中國化身為布袋和尚,有一首偈語,最為人所津津樂道:「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説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隨他自乾了;我也省氣力,他也無煩惱。」由此可知,真正有智慧的人,看起來好像吃虧、笨拙,其實是「大智若愚**」。
新的一年即將來臨,這篇有關彌勒菩薩的文章,帶給了我們許多啟示和省思。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裡,都能效法彌勒菩薩的慈悲、忍辱、寬容和樂觀,讓這個世界充滿歡喜和祥和。彌勒菩薩的慈悲精神,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讓我們以歡喜的心,迎接嶄新的一年。從思維的角度來看,彌勒菩薩的形象,彷彿一個慈祥的智者,他以歡喜的微笑,教化世人。在他的教導下,眾生們得以解脱煩惱,獲得內心的喜悦。彌勒菩薩的願力,既宏大又具體,旨在消除世間の苦難,建設人間**淨土。
在彌勒菩薩的理念指導下,大家應該弘揚慈悲的精神,踐行施樂的宗旨。讓我們以歡喜的心面對世界,用寬容的態度接納他人,用樂觀的精神面對逆境。這樣,人間淨土才能早日實現。在大乘佛教的經典中,彌勒菩薩被稱為「阿逸多菩薩」,意為慈氏。彌勒菩薩是當來下生的未來佛,在大乘佛教經典中又被稱為「阿逸多菩薩」,是繼釋迦牟尼佛之後,龍華三會將在娑婆世界降生成佛。因為常帶給人歡喜,彌勒菩薩又稱為「歡喜佛」。佛經記載彌勒菩薩為利益眾生,修廣菩薩行,留惑潤生,在他的世界裡,永遠是歡歡喜喜,隨緣隨眾的慈悲喜捨。一般寺院叢林,都習慣在山門前供奉一尊大肚能容的彌勒,讓人第一眼見到的,就是笑口常開的彌勒佛,用歡喜迎接你,用慈悲**攝受你。
彌勒信仰及造像各有不同的藝術特色。圖片/資料 照片古今中外彌勒造像藝術有關彌勒佛的樣貌,在鳩摩羅什所譯的《佛説彌勒下生成佛經》記載彌勒下生時的形象是:身長紫金色,三十二相,眾生視之,無有厭足,身力無量,不可思議,光明照曜,無所障礙,日月火珠,都不復現,身長千尺,胸廣三十丈,面長十二丈四尺,身體俱足,端正無比。彌勒菩薩也是大小乘佛教中重要的佛菩薩形象。眾所周知,佛教造像一般分為佛像、菩薩像、高僧像等類型,而彌勒造像有菩薩、佛以及中國布袋和尚等形態,是兼具三大類特色造形的佛像藝術。在古印度,佛像起源於西北部的犍陀羅地區,犍陀羅雕像中的彌勒菩薩非常具有代表性,造像數量多而且雕刻精美,現在印度與歐美的博物館典藏不少的犍陀羅彌勒菩薩像。彌勒菩薩造像從印度、中亞到西藏,以及中國、日本和韓國,其信仰文化及造像藝術各有不同的表徵和特色。敦煌石窟經變繪畫中有彌勒上生與下生的佛菩薩造型,彌勒造像的形式極為豐富,包括:交腳菩薩、倚坐佛像、倚坐菩薩、半跏思惟菩薩、立姿佛像、菩薩像、結跏趺坐佛像等形象。這些出土的壁畫彩繪和石窟雕像,是研究彌勒信仰和造像藝術的重要史料**。
雕刻類型 | 雕刻風格 | 雕刻特色 | 出土年代 | 出土地點 |
---|---|---|---|---|
犍陀羅雕像 | 受古希臘藝術影響,呈現寫實主義風格 | 人物形體比例勻稱,面部表情生動 | 西元1-3世紀 | 印度犍陀羅地區 |
敦煌石窟壁畫 | 融合中西藝術元素,以線條流暢著稱 | 佛菩薩人物形象飄逸灑脱,色彩鮮豔 | 西元4-14世紀 | 中國甘肅敦煌 |
日本鐮倉時代造像 | 受中國宋元佛教藝術影響 | 佛菩薩造像體態豐腴,衣紋細膩 | 西元12-14世紀 | 日本 |
中國布袋和尚造像 | 以市井僧侶為原型,注重塑造俗世特徵 | 人物面相憨厚慈祥,體態圓潤 | 西元10世紀 | 中國 |
如同其他佛教信仰者所追隨的神明一樣,彌勒信仰也包含了求福和庇佑等內容。在民間,彌勒菩薩被視為歡喜自在的象徵,人們相信供奉祈求,可以帶來財富和幸福。這種信仰在中國民間特別流行,不少家庭和商家都會在家中或店鋪中供奉彌勒菩薩的像,以祈求平安順利和發財。這種信仰的形成,與彌勒菩薩的慈祥和開懷的形象有很大的關係。在人們的心目中,彌勒菩薩是一位樂觀豁達的大聖人,他能夠給人帶來快樂和希望。因此,人們相信供奉祈求彌勒菩薩,可以得到他的保佑,實現自己的願望。
正因彌勒菩薩在佛教和民間信仰中的重要地位,彌勒造像的藝術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從早期犍陀羅的寫實風格,到後來隋唐的寫意風格,再到宋元的寫神風格,彌勒造像的藝術風格不斷演變,呈現出鮮明的多元特徵。這些不同時期和地區的彌勒造像,既反映了當時的佛教思想和文化背景,又展示了中華民族的巧奪天工的藝術技巧。彌勒造像的發展,是中國佛教藝術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不僅具有宗教意義,而且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成為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筆重要的財富**。
[文/本報綜合報導大肚能容,容卻人間多少事;笑口常開,笑盡天下古今愁。農曆正月初一是新春佳節,也是彌勒菩薩的聖誕。彌勒,梵名Maitreya,意為慈氏,彌勒菩薩是當來下生的未來佛,在大乘佛教經典中又被稱為「阿逸多菩薩」,是繼釋迦牟尼佛之後,龍華三會將在娑婆世界降生成佛。因為常帶給人歡喜,彌勒菩薩又稱為「歡喜佛」。佛經記載彌勒菩薩為利益眾生,修廣菩薩行,留惑潤生,在他的世界裡,永遠是歡歡喜喜,隨緣隨眾的慈悲喜捨。一般寺院叢林,都習慣在山門前供奉一尊大肚能容的彌勒,讓人第一眼見到的,就是笑口常開的彌勒佛,用歡喜迎接你,用慈悲攝受你。]
彌勒佛 求 什麼?
彌勒佛,又稱笑佛、布袋和尚,是佛教中慈悲、歡樂和富足的象徵。信徒供奉彌勒佛,祈求不同的願望,以下列出一些常見的「彌勒佛 求 什麼」事項:
用途 | 象徵 | 特點 |
---|---|---|
財富求取 | 金元寶、如意 | 祈求財源廣進、生意興隆 |
官運亨通 | 官帽、玉帶 | 祈求升遷、仕途順利 |
姻緣美滿 | 桃花、喜鵲 | 祈求情緣到來、婚姻幸福 |
學業有成 | 書卷、筆墨 | 祈求考試順利、學業進步 |
健康平安 | 佛珠、葫蘆 | 祈求身體健康、疾病遠離 |
子孫滿堂 | 童子、蓮花 | 祈求多子多孫、家族興旺 |
驅邪避災 | 降魔杵、金剛 | 祈求護身辟邪、化解煞氣 |
智慧解惑 | 經書、蓮花 | 祈求心智清明、開啟智慧 |
延年益壽 | 壽桃、仙鶴 | 祈求長命百歲、福祿綿延 |
供奉注意事項
供奉彌勒佛時,需要注意以下事項:
- 安置位置:佛像應安置在乾淨、莊嚴的地方。
- 面朝方向:避免將佛像正對房門或廁所等不潔穢的地方。
- 供品:可供奉水果、鮮花、素食等供品。
- 持咒唸佛號:供奉時可持誦「彌勒佛」或「大肚彌勒佛,笑口常開法財臨」等咒語。
- 心誠則靈:最重要的還是心誠祈願,佛陀才能感應到你的誠心。
總之,彌勒佛是帶來歡樂、財富和福氣的吉祥物。信徒根據自己的需求供奉彌勒佛,祈求心想事成,獲得佛陀的加持與護佑。
延伸閲讀…
搜索結果_家裏供彌勒佛能保佑什麼
【歡喜人間】初一彌勒降誕慈悲歡喜滿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