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時辰:中國古代的計時系統
引言


時辰,是中國古代用十二地支劃分一日時間的一種獨特計時系統,植根於先秦時期的智慧結晶,每一時辰皆藴含著豐富的天時、地利、人情哲思。
時辰的劃分
古人將一日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約為現代的兩個小時,從晚上11點開始按序遞進,依次為子時、醜時、寅時、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亥時。
時辰的名稱
- 子時(23:00-01:00):孕育、萬物新生
- 醜時(01:00-03:00):肝經運行、排毒養肝
- 寅時(03:00-05:00):肺經旺盛、睡眠養生
- 卯時(05:00-07:00):太陽東升、萬物甦醒
- 辰時(07:00-09:00):胃經運作、早膳補身
- 巳時(09:00-11:00):脾經當令、健運脾胃
- 午時(11:00-13:00):陽氣鼎盛、心經安寧
- 未時(13:00-15:00):小腸經運行、排濁消火
- 申時(15:00-17:00):膀胱經活躍、津液滋養
- 酉時(17:00-19:00):日落西山、身心舒緩
- 戌時(19:00-21:00):養氣護身、滋陰補虛
- 亥時(21:00-23:00):夜半休息、精神養護
時辰的文化意義
時辰不僅是一種計時方式,更是一種文化符號,體現了中國先民的智慧與對天地萬物的深刻觀察。它指導著人們的生活作息,促使他們順應自然節律,過著健康和諧的人生。
古代十二時辰:中國傳統時間測量系統
古代十二時辰是中國傳統的時間測量系統,融合了天文觀察和生活實踐,將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段,每個時段約為兩小時。
時辰 | 起止時間 | 生肖 | 地支 |
---|---|---|---|
子時 | 23:00 – 01:00 | 鼠 | 子 |
醜時 | 01:00 – 03:00 | 牛 | 醜 |
寅時 | 03:00 – 05:00 | 虎 | 寅 |
卯時 | 05:00 – 07:00 | 兔 | 卯 |
辰時 | 07:00 – 09:00 | 龍 | 辰 |
巳時 | 09:00 – 11:00 | 蛇 | 巳 |
午時 | 11:00 – 13:00 | 馬 | 午 |
未時 | 13:00 – 15:00 | 羊 | 未 |
申時 | 15:00 – 17:00 | 猴 | 申 |
酉時 | 17:00 – 19:00 | 雞 | 酉 |
戌時 | 19:00 – 21:00 | 狗 | 戌 |
亥時 | 21:00 – 23:00 | 豬 | 亥 |
十二時辰與生活作息
古代十二時辰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 子時(23:00 – 01:00):子夜,萬物休眠,宜於睡眠。
- 醜時(01:00 – 03:00):醜時,牛耕種,常指夜間。
- 寅時(03:00 – 05:00):寅時,老虎活動,民間認為是「鬼嚎時」,不宜出門。
- 卯時(05:00 – 07:00):卯時,東方發白,是日出的時段。
- 辰時(07:00 – 09:00):辰時,天氣晴朗,適合出門活動。
- 巳時(09:00 – 11:00):巳時,蛇出洞,天氣逐漸炎熱。
- 午時(11:00 – 13:00):正午,太陽在最高點,陽氣最盛。
- 未時(13:00 – 15:00):未時,天氣開始轉涼。
- 申時(15:00 – 17:00):申時,太陽西斜,是傍晚時分。
- 酉時(17:00 – 19:00):酉時,雞棲息,天色將黑。
- 戌時(19:00 – 21:00):戌時,狗守夜,人們開始休息。
- 亥時(21:00 – 23:00):又是新一天開始,象徵萬物的再次復甦。
十二時辰在今日應用
十二時辰雖然已經不再是主要的計時系統,但仍然在某些傳統文化和生活習慣中使用:
- 農時:農民依據十二時辰觀察天氣變化,安排耕種和灌溉。
- 養生:中醫學認為不同時辰對人體臟腑有不同的影響,注重養生的人會依據時辰調養身體。
- 傳統節日:有些傳統節日與十二時辰相關,例如重陽節在戌時登高,端午節在午時吃粽子。
- 文學作品:十二時辰在文學作品中經常作為時間標誌和意象,增強描述的生動性。
瞭解古代十二時辰有助於我們更深入地理解中國傳統文化,並欣賞其藴含的智慧和詩意。
延伸閲讀…
時辰- 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十二時辰_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