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邊】面對兩難,你選擇哪一邊?

引言:

「你面向哪一邊?」在踏上七十員旅程的伊始,面對潘會長的這個令人費解的問題,我感到困惑不解。他沒有任何解釋,只留下我百思不解。他繼續説道:「作為七十員,你的立場是代表先知向眾人説話,而非代表眾人向先知説話。切記面向何方!」

面對誘惑:

輕視神的誡命,過於看重他人的認可,顛倒了重要的次序,也會讓我們忘記面向何方。然而,我們都曾因畏懼他人而犯下這樣的錯誤。主在《以賽亞書》中警告我們:「不要怕人的辱罵」(以賽亞書51:7;尼腓二書8:7)。

李海的夢境中,許多人害怕被大廈中人的蔑視,忘記了他們該面向何方,他們「難為情」地離開了生命樹(尼腓一書8:25–28)。

約瑟·斯密的錯誤:

哪一邊 Play

即使是約瑟·斯密,在22歲時,也曾忘記了自己該面向何方,他一再請求主允許他將116頁手稿借給馬丁·哈里斯。也許約瑟是想表達對馬丁的感激;我們也知道,由於外界對他的不實報導和謊言,約瑟渴望有其他見證人可以和他一起反駁這些令他苦惱的事。

不論約瑟的理由是什麼,或看起來多麼正當,在主眼中這些都是藉口,他嚴厲地斥責約瑟:「你已多次違背……,連續聽從了人的勸誘。因為,看啊,你不該怕人甚於怕神」(教約3:6–7)。

這個深刻的痛苦經驗讓約瑟牢記了他該面向何方。人若設法在人前留面子,就可能會糊裏糊塗地在神面前丟臉。

虛偽和不忠:

想要同時取悦神又縱容個人的不服從,這並非保持中立,而是表裡不一,是兩麪人,試圖想「事奉兩個主」(馬太福音6:24;尼腓三書13:24)。

勇氣的來源:

面對危險確實需要勇氣,而克服對人的畏懼才是真正勇氣的展現。例如,但以理的祈禱幫助他面對獅子,而違抗大流士王的命令則表現出他雄獅般的勇氣(但以理書第6章),這種勇氣是敬畏並透過祈禱獲得的靈性恩賜。

哪一邊

王后以斯帖知道擅闖內院去見她的夫君亞哈隨魯王會有生命危險,但是她的祈禱也給了她同樣的勇氣(以斯帖記4:8–16)。

基於信仰的勇氣:

勇氣不僅是一項基本的美德,路易士説:「勇氣……是考驗來臨時一切美德的表現。……彼拉多曾經是仁慈的,但局面變得充滿風險時就不然。」

希律王原本對砍下施洗約翰的頭這項請求感到憂愁,但是為了取悦「同席的人」(馬太福音14:9),就照做了。

挪亞王原本想要釋放阿賓納代,但是來自邪惡祭司的同儕壓力,使他動搖了(摩賽亞書17:11–12)。

掃羅沒有聽從主的話,而在戰爭中擄掠財物,因為他「懼怕百姓,聽從他們的話」(撒母耳記上15:24)。

亞倫為了安撫西奈山腳下叛逆的以色列人,就鑄造了一隻金牛犢,他忘記了自己該面向何方(出埃及記第32章)。

畏懼人而非神的例子:

新約中有許多官長「信〔主〕……,只因法利賽人的緣故,就不承認,恐怕被趕出會堂。這是因他們愛人的榮耀過於愛神的榮耀」(約翰福音12:42–43)。

先知的典範:

經文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首先是摩爾門:「看啊,我有從神而來的權柄,我敢大膽地説;我不怕人會怎麼做,因為完全的愛驅除了一切恐懼」(摩羅乃書8:16)。

尼腓:「因此,取悦世人的事我不寫,我只寫取悦神和取悦不屬世界之人的事」(尼腓一書6:5)。

摩羅乃隊長:「看啊,我是你們的總隊長摩羅乃。我不追求權力,卻要打倒權力。我不追求世上的榮譽,只追求我神的榮耀,以及國家的自由與福祉」(阿爾瑪書60:36)。

摩羅乃有極大的勇氣,讓他牢記自己該面向何方,以至於經文記載説:「假如所有過去、現在和將來的人都像摩羅乃一樣,看啊,地獄的權勢必永遠動搖;是的,魔鬼再也沒有力量控制人類兒女的的心」(阿爾瑪書48:17)。

承擔指責:

歷代的眾先知都曾被人們蔑視地指向,並遭到攻擊。為什麼呢?按照經文來説,那是因為「罪人認為真理太嚴厲,因為真理刺中他們的心窩」(尼腓一書16:2),或者如同海樂·李會長所説:「被打中的鳥會拍動趐膀!」

他們輕蔑的反應,實際上是企圖為自身罪惡自我辯解,就像柯力何一樣,他最後終於承認:「我一直都知道真的有神」(阿爾瑪書30:52),柯力何的欺騙伎倆是如此有力,以致於他逐漸相信自己的謊言(阿爾瑪書30:53)。

叛教的本質:

輕蔑的人往往會説,21世紀沒有活著的先知,或者説相信先知是一種固執的盲從。他們試圖勸服,甚至對教會施加壓力,以降低神的標準,以配合他們的不當行為,那些行為正如尼爾·麥士維長老所説的:「會使人自滿,而不思自我改進和悔改。」

救主的榜樣:

救主是我們偉大的典範,他總是面向著他的父親。他愛他的同胞,並為他們服務,但是他説:「我不受從人來的榮耀」(約翰福音5:41)。他要求他教導的人跟隨他,但是他不要人的讚許。

左右認知:

1. 概念理解:

辨別左右是一項複雜的神經心理學過程,涉及到多項高級的大腦功能,包括對觸覺、聽覺和視覺信息的整合能力、語言功能和記憶。對有些人來説這是第二天性,但對於其他人來説這是一個相當大的挑戰。

2. 辨別方法:

2.1 左右手:

左右認知先從左右手開始,寫字的是右手,上課舉手發言也是右手。握筆的手是右手,另一隻手就是左手。

2.2 相對位置:

兩個人的左右位置關係是相對的,描述左右關係時,必須以某一人為觀察者,這是需要孩子換位去思考的。伸出左右手,左手對應的一邊是左邊,右手對應的那一邊是右邊。

2.3 自身左右:

區分對象的左右,要説清是對象自身的左右還是對象身外的左右。對象身外的左右,又要説清是相對觀察者還是相對對象自身。

3. 運用方式:

按照這些概念和辨別方法,我們可以具體應用方式如下:

3.1 被觀察者的左右:

當被觀察者是人的時候,討論被觀察者的左右,以被觀察者的左右來確定。

3.2 被觀察對象的左右:

當被觀察者為其他物體時,討論被觀察者的左右問題,以觀察者的左右來確定。

3.3 小遊戲練習:

玩一些小遊戲幫助孩子正確區分,遊戲方法如下:

  • 伸左手右手: 孩子先把雙手平放在膝蓋上,媽媽説:“左手。”孩子用最快的速度伸出左手,媽媽再説:“右手。”孩子再用最快的速度收回左手伸出右手,如此反覆,等到孩子做的比較熟練了。媽媽可以適當提高難度,比如一下子説兩次“左手”以鍛鍊孩子的注意力和反應力,記得要及時對孩子的正確反應作出具體的誇張的高度的評價哦,當然孩子有時候出錯了也不要嘲笑,緊接着做就是了。
  • 踏步: 在熟知左手右手的基礎上,練習踏步。爸爸媽媽喊口令:“左右左,左右左”——“左左右,左右左”——……能讓孩子們動起來。

4. 實例:

4.1 案例分析:

抓筷子的手就是右手,哪怕一時忘記了左右,通過“拿筷子”這樣的聯想,馬上就能判斷哪個是右手。右手找出來了,左手自然就知道了。不過要注意自己不是左撇子,如果是,這句話就要換成“抓筷子的手是左手”,這個辦法照樣可以行得通。

4.2 操作指導:

這樣一段簡單易懂的話語,既能幫助孩子理解左右的概念,又可以幫助孩子正確的辨別左右,特別適合3-6歲的孩子學習和掌握。

5. 結論:

通過以上方法的練習和鍛鍊,相信孩子們都能正確區分和使用左右詞彙,為他們的今後生活和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哪一邊:道義與利己主義的抉擇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們時常面臨著「哪一邊」的考驗。用道義約束自我,抑或優先考量利己的得益,哪一邊才是正確的選擇?本文將探討這個千古難題,並透過實例與分析,協助讀者理解道義與利己主義的區別,以及它們對個人行為帶來的影響。

道義對利己主義:根本區別

特質 道義 利己主義
出發點 遵循道德規範、公正原則 以自我利益為優先考量
目標 維護社會和諧、促進共同利益 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
關注點 他人福祉、社會公義 自我滿足、個人得失
後果 可能犧牲自身利益 可能損害他人利益

道義之爭:實例探討

情境 1:吹哨者困境

一名公司會計發現公司高層有財務舞弊行為。面對「舉發」與「沉默」的抉擇,他選擇了道義,向監管單位舉發,揭發了公司的違法行為。舉發的結果是,公司高層被追究法律責任,公司聲譽受損,而他本人則遭到公司的冷落與報復。

延伸閲讀…

左邊是哪一邊,右邊是哪。

Quote by 村上春樹: “「不是那種哪一邊好哪 …

情境 2:犧牲小我,完成大我

一位消防員在火災現場中,面對自己逃生或救助受困者的抉擇。經過一番激烈的內心掙扎,他選擇了道義,冒險進入火場營救受困者,最後成功完成任務,但自己也因此受傷。他的行為受到社會讚揚,被視為英雄,但也可能影響到他日後的健康與生活。

利己主義之惑:誘惑與代價

利己主義雖然能夠滿足個人的當下需求,但也可能帶來一系列負面後果。

  • 社會問題:過度利己主義會破壞社會信任,導致犯罪、貪腐等社會問題。
  • 個人孤立:只顧自身利益的人,通常會疏遠人際關係,造成孤獨與遺憾。
  • 長遠損失:追求短期利益而忽略長遠後果,可能會導致更嚴重的問題,最終損害自己的利益。

道義與利己主義:平衡之鑰

在現實生活中,道義與利己主義之間並非完全對立,而是可以相互平衡。理想的做法是兼顧道義、追求合理利己,具體而言:

  • 選擇符合道義原則的利己行為,例如透過合法管道賺取財富,而不從事不法勾當。
  • 在不侵害他人權益的前提下,謀取自身利益,例如透過努力工作,提升自己的經濟地位。
  • 考慮行為的長期後果,避免短視的利己主義,以免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結語

「哪一邊」的抉擇永遠是人生路上的一道難題。在道德與利益的衝突中,道義應該是我們行為的根本準則。利己主義雖然可以滿足一己私慾,但絕不能凌駕於道義之上。唯有找到道義與利己主義的平衡,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心安理得,同時也為社會帶來正面的意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