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特徵 | 飼養要求 | 繁殖 |
---|---|---|
外觀: 通體漆黑,梭形,雌雄均為深色 | 水質: 含微量鹽分,弱鹼性偏硬水 | 水温: 27~28℃,恆定 |
體型: 雄魚5~6釐米,雌魚7~8釐米 | 水温: 22~28℃ | 週期: 35天 |
習性: 温和,可混養,喜歡跳躍 | pH值: 7.4 | 產量: 數十尾至上百尾 |
食性: 雜食,以動物性活餌為主 | 硬度: 12 | 產前徵兆: 雌魚腹部膨大,生殖孔乳白色 |
疾病: 水黴病,白點病 | 溶氧: 7毫克/升 | 保護措施: 避免親魚吞食仔魚 |
壽命: 約2年 | 食鹽: 可適量添加 | 仔魚生長: 5~6個月後可繁殖 |
換水: 常部分換水 |
飼養注意事項
- 避免過度餵食,以免缺氧導致跳躍。
- 夜間餵食切忌,夜間水中氧氣較少。
- 適當曬太陽,有益於健康,防止黑色素消失。
- 水温不宜長期低於18℃,易患水黴病。
- 提供足夠的光照,有利於繁殖。
- 注意水質變化,及時更換新水。
- 定期添加食鹽,預防疾病。
- 合理搭配飼料,兼顧植物性餌料。
黑花鱂:台灣特有珍稀魚種
黑花鱂(學名:Oryzias latipes),又稱「台灣黑花鱂」或「台灣鱂魚」,為台灣特有魚種,主要分佈於西部平原及東部海岸地區的淡水水域。


分佈及棲息地
黑花鱂主要分佈於台灣西部平原地區的低海拔河川、水田、池塘等水域。近年來,其棲息地逐漸縮小,主要原因包括環境變遷、水汙染、外來種入侵等。
外型特徵
體型: 黑花鱂體型嬌小,通常長度約為 2-3 公分,雌魚體型略大於雄魚。
體色: 雄魚體色鮮豔,背部為深褐色,側腹為銀白色,尾鰭為橘紅色;雌魚體色較為暗淡,通常為灰褐色,腹部較淡。
鰭: 黑花鱂的鰭較大,背鰭位於身體後部中央,腹鰭位於身體中部,尾鰭為圓形。
生態習性
食性: 黑花鱂為雜食性魚類,主要以水生昆蟲、甲殼類、浮游生物等為食。
繁殖: 黑花鱂是卵生魚類,雌魚一次可產下約 20-50 顆卵。卵呈透明色,約 3-4 天後即可孵化。
保育現況
黑花鱂由於棲息地破壞及外來種入侵等因素,數量急遽下降。近年來,政府及民間團體積極進行保育工作,包括恢復棲息地、移除外來種等。
黑花鱂與農業
黑花鱂在農業上具有重要意義,因其能有效抑制水田中的蚊子幼蟲。因此,在一些有機農業區,黑花鱂被用於防治蚊蟲,減少農藥的使用。
延伸閲讀…
黑瑪麗魚的自殺:常見問題與養護
黑瑪麗
參考清單
- 楊明峯、黃錫林、劉志偉(2014)。台灣魚類圖鑑。台北市:台灣生態文明基金會。
- 林惠月、蕭文華(2018)。台灣魚類保育與復育。台北市:國家海洋研究院。
相關統計
特徵 | 數值 |
---|---|
體長 | 2-3 公分 |
產卵數量 | 20-50 顆 |
孵化時間 | 3-4 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