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傳臚】二甲傳臚:金榜題名下的寒窗苦讀與榮耀加身

粉彩「二甲傳臚」圖鼻煙壺之吉兆寓意

此清道光年間的粉彩鼻煙壺,形制小巧精緻,繪有吉祥的「二甲傳臚」圖案。腹部兩側以螃蟹和蘆葦為題材,寓意官運亨通、前程似錦。

鼻煙壺上常見的圖案,往往寄託了吉祥富貴之意。例如:

二甲傳臚 Play

  • 「富貴白頭」:牡丹與白頭翁
  • 「壽山福海」:如意雲紋、平水雜寶、海水江崖
  • 「福壽三多」:石榴、佛手、桃實

粉彩是一種釉上彩技術,色彩柔和淡雅。粉彩技術的成熟,得益於康熙晚期的創新,並在雍正、乾隆時期臻於完善。粉彩的施繪工藝,以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用芸香油調合彩料,使得每一種顏色都能呈現豐富的層次感。

礬紅是一種氧化鐵為著色劑的低温紅釉,色澤橙紅,較銅紅穩定,在五彩和鬥彩器皿中廣泛應用。

二甲傳臚

粉彩「二甲傳臚」圖鼻煙壺技術與文化解讀

特徵 描述
形制 小口、橢圓扁圓腹、橢圓圈足
尺寸 高5.8釐米,口徑1.8釐米,足橫2.8釐米,足縱1.7釐米
紋飾 粉彩繪「二甲傳臚」圖,寓意官運亨通
年代 清道光
彩繪技法 粉彩,以渲染表現明暗
吉祥意涵 螃蟹(堅硬甲殼)+蘆葦(諧音「臚」)
陶瓷技術 採用「玻璃白」打底、「洋彩」(粉彩)施繪
圖案寓意 螃蟹+蘆葦:「二甲傳臚」或「黃甲傳臚」
傳統吉祥圖案 「富貴白頭」、「壽山福海」、「福壽三多」等
黃紙 以黃檗染色的紙張,用於寫經和科舉金榜
鄉試 科舉考試三級中的第一級
會試 科舉考試三級中的第二級
殿試 科舉考試三級中的最高級
傳臚 殿試宣佈結果
礬紅 以氧化鐵著色的低温紅釉

二甲傳臚:明清科舉中的次等榮譽

二甲傳臚是明清科舉制度中對第二等進士的稱呼。與狀元、榜眼、探花的三鼎甲相比,二甲傳臚的地位略遜一籌,但仍是科場上的顯赫榮耀。

起源與演變

二甲傳臚的由來可以追溯到唐代的進士科考,當時稱之為「第二甲」。宋代則稱為「二榜」,元代稱之為「中榜」。到了明清時期,正式定名為「二甲傳臚」。

二甲傳臚的人數一般在 70 名左右,但隨著科舉人數的增加,這個數量也會有所變動。根據《明史·選舉志》的記載,洪武年間二甲傳臚的人數為 30 名,嘉靖年間增加到 50 名,萬曆年間更是達到了 77 名。

選拔方式

二甲傳臚的選拔是通過殿試進行的。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考生根據殿試題目進行作答。閲卷由翰林院官員負責,根據試卷內容評定名次。在名次確定後,皇帝會親自召見傳臚,宣讀名單並授予官職。

授官與待遇

二甲傳臚出身的進士一般會被授予從六品的翰林院檢討、修撰等官職。這些官職往往負責秘書、起草詔令等重要工作,地位較為尊崇。

除此之外,二甲傳臚進士還享受一定的待遇,如每月俸祿、官服、官轎等。他們在仕途上也能得到較好的發展機會,有望晉升至更高的官職。

表格:二甲傳臚進士官職一覽

官職 品級 職責
翰林院檢討 從六品 校勘書籍、議定文字
翰林院修撰 從六品 起草詔令、編修國史
翰林院編修 正七品 整理文獻、編纂史書
監察御史 正七品 巡察地方、督察官吏
通政司參議 正七品 受理文書奏章、議定時務

著名二甲傳臚

歷史上,有一些著名的文人墨客出身於二甲傳臚,例如:

  • 宋濂:明初著名學者,官至翰林學士
  • 劉基:明初軍事家、文學家,有「開國文臣之首」之稱
  • 唐順之:明中後期散文家,與何景明、王陽明並稱「三子」
  • 歸有光:明代散文家,與唐順之合稱「唐歸」

意義與影響

二甲傳臚是明清科舉制度中的一項重要榮譽,代表著考生在科場上的高才與勤奮。這個稱號既是對進士本人的表彰,也是對其家族的榮耀。

二甲傳臚制度對明清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它激勵了士子奮發向上,為朝廷培養了大量有才之士。同時,它也有助於鞏固封建統治,促進社會穩定。

隨著科舉制度的廢除,二甲傳臚這一稱號也成為了歷史。但它所代表的求學精神和奮鬥意志依然值得後人欽佩與學習。

延伸閲讀…

二甲傳臚

傳臚-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