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填海造陸: 沿海城市擴張與環境爭議
引言
填海造陸作為沿海城市擴張的有效方式,已在全球範圍內廣泛應用。從荷蘭、日本到新加坡等國家,填海為人類提供了新的陸地,創造了繁榮的城市。然而,這種工程也伴隨著環境影響和爭議。


全球填海案例
- 荷蘭: 自13世紀起,荷蘭通過大規模圍海填海,增加了其國土面積的20%。
- 日本: 填海造陸的歷史悠久,平安時代已開始建造人工碼頭。二戰後,人口增長和土地需求推動了大規模填海。
- 新加坡: 1965年建國以來,新加坡填海造地超過100平方公里,其中包括國際機場和濱海灣等重要地標。
- 香港: 山多平地少的香港,填海造地已持續多年,面積已達67平方公里。
環境影響與爭議
儘管填海造陸提供了擴張土地的空間,但其也引起了環境方面的擔憂。
- 海洋生態破壞: 填海工程會破壞海洋生物的棲息地和繁殖場,影響生物多樣性。
- 水質污染: 填海工程會擾動海牀沉積物,釋放污染物,造成水質惡化。
- 氣候變化: 填海工程會改變海岸線,影響風浪和洋流,加劇極端天氣對沿海地區的衝擊。
- 生態價值低估: 填海規劃者常常低估填海區域的生態價值,忽視其對生物棲息和碳封存的重要作用。
香港明日大嶼填海計劃
香港政府擬議的明日大嶼填海計劃引起了廣泛爭議。該計劃預計耗資逾6,240億元,在交椅洲填海1,000公頃,建造全球最大的人工島。環保組織和市民對此計劃表示反對,認為其成本高昂、生態影響巨大。
優先考慮棕地開發
專家們建議,在進行填海造陸之前,應優先考慮棕地開發。棕地是指先前開發用後荒廢的土地,通常位於市中心或交通便利的地區。棕地開發的成本比填海造陸低,而且不會破壞海洋生態。
結論
填海造陸既可以提供新的土地,但也帶來環境影響和爭議。在實施填海工程之前,必須對其潛在影響進行徹底評估。優先考慮棕地開發等替代方案,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環境成本,保障城市和海岸生態系統的健康和安全。
附表: 填海造陸案例比較
國家 | 填海面積 | 主要工程 |
---|---|---|
荷蘭 | 20%國土 | 圍海填海 |
日本 | 超過11.8萬公頃 | 機場、港口、新發展區 |
新加坡 | 超過100平方公里 | 機場、工業區、濱海灣 |
香港 | 67平方公里 | 皇后大道、港口、住宅區 |
仁川 | 超過2平方公里 | 國際機場 |
摩納哥 | 0.22平方公里 | 豐維埃耶新城 |
填海造成的危害
填海工程雖然能夠提供更多的土地,但它也帶來了一系列嚴重的環境問題。
破壞生態系統
生態系統 | 危害 |
---|---|
濕地 | 喪失棲息地、影響生物多樣性、導致水患 |
珊瑚礁 | 掩埋、破壞食物鏈、影響漁業 |
紅樹林 | 喪失棲息地、緩衝海岸侵蝕的能力減弱 |
海洋生物 | 喪失棲息地、影響覓食和繁殖 |
加劇海岸侵蝕
填海工程會改變海岸線形狀,導致原本受保護的海岸線暴露於海浪和洋流的侵蝕作用。
影響水質
填海工程會破壞水體循環,導致水質惡化。填海後,泥沙和污染物會容易沉積在沿海地區,影響水質和海洋生物。
增加洪水風險
填海工程會縮小河口和潟湖,減少洪水緩衝區。當發生暴雨或海嘯時,洪水氾濫的風險會增加。
影響航運和漁業
填海工程會改變航道和漁場位置,影響航運和漁業活動。
氣候變遷影響
填海工程會破壞藍碳生態系統,例如紅樹林和鹽沼。這些生態系統能夠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填海工程會導致它們消失,從而加劇氣候變遷。
延伸閲讀…
「明日大嶼」填海計劃的三大爭議
綠「識」全接觸| 填海— 除了海洋,我們還失去甚麼?
表格總結
影響 | 危害 |
---|---|
生態系統 | 破壞棲息地、影響生物多樣性、影響食物鏈 |
海岸侵蝕 | 加劇海岸侵蝕 |
水質 | 水質惡化、污染物累積 |
洪水風險 | 增加洪水風險 |
航運和漁業 | 影響航道和漁場位置 |
氣候變遷 | 破壞藍碳生態系統、加劇氣候變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