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風市穴
定義
風市穴位位於下肢大外側部,是大腿外側中線上膕橫紋上 7 寸處。或在直立垂手時,以中指尖所到位置確定。


解剖結構
此穴位位於股外側肌中,闊筋膜之下,分佈有股外側皮神經、股神經肌支、旋股外側動、靜脈肌支。
功能
風市穴具有疏散風濕、強筋健骨的功效,對風寒引發的不適症狀有顯著療效。
主治
- 腰腿痠痛
- 下肢麻痺或萎縮
- 膝蓋疼痛
- 足部瘙癢
- 半身不遂
- 坐骨神經痛
- 股外側皮神經炎
- 蕁麻疹
取穴方法
- 直立垂手,中指尖所到位置即是。
- 側卧位,大腿外側膕橫紋上 7 寸,股外側肌與股二頭肌之間。
- 屈膝內收,露出髂脛束,在髂脛束後緣中指尖下取穴。
操作手法
- 針刺:直刺 1~1.5 寸。
- 灸法:艾炷灸 3~5 壯,或艾條灸 10~20 分鐘。
配穴
- 腰腿 pain:風市、陽陵泉、懸鍾
- 全身瘙癢:風市、風池、曲池、血海
備註
- 本穴位對因外感風邪引起的疾病有較好療效,若為內生之風,需配合其他穴位治療。
風是穴:中醫穴道療法中的獨特見解
在中醫穴道療法中,「風是穴」是一個重要的概念,指稱風寒濕邪氣侵襲人體時,會在特定穴位聚集形成疼痛和不適。因此,找出這些「風是穴」,並加以治療,可以有效緩解病痛。
相關穴道 | 所屬經絡 | 位置 | 主治 |
---|---|---|---|
風池穴 | 足少陽膽經 | 腦後髮際正中,兩條大筋之間 | 頭痛、頸痛、目眩 |
風門穴 | 足太陽膀胱經 | 頸後正中線,第七頸椎棘突下 | 風寒咳嗽、頸痛 |
崑崙穴 | 足太陽膀胱經 | 腳外側,外踝後方凹陷中 | 頭痛眩暈、目赤耳鳴 |
血海穴 | 足太陰脾經 | 膝蓋內側,股四頭肌腱內側緣 | 血虛、頭暈目眩 |
陽陵泉穴 | 足少陽膽經 | 外膝眼下三寸 | 頭痛、眩暈、耳鳴 |
「風是穴」的原理
中醫認為,風寒濕邪氣會通過人體經絡進入體內,並在經絡氣血運行不暢的部位停滯,形成疼痛和不適。由於這些邪氣容易聚集於經絡氣血交匯的穴位,因此這些穴位就被稱為「風是穴」。
「風是穴」的辨證
「風是穴」的辨證主要依據疼痛或不適的部位、性質和伴隨症狀。
部位 | 性質 | 伴隨症狀 |
---|---|---|
頭部 | 脹痛、刺痛 | 頭暈目眩、耳鳴 |
頸部 | 痠痛、僵硬 | 頭痛眩暈 |
肩部 | 痠痛、麻痺 | 頭痛、頸痛 |
背部 | 痠痛、脹痛 | 腰痛、腿痛 |
四肢 | 痠痛、麻痺 | 頭痛眩暈、目赤耳鳴 |
「風是穴」的治療
治療「風是穴」,主要透過穴位按摩、針灸或艾灸,促進經絡氣血運行,疏散邪氣。
方法 | 原理 | 優點 | 缺點 |
---|---|---|---|
穴位按摩 | 用手指按壓穴位 | 簡單易行、無副作用 | 效果緩慢 |
針灸 | 用針灸刺激穴位 | 效果明顯、持久 | 有創傷、需專業醫師 |
艾灸 | 用艾草灸條燻灼穴位 | 温經散寒、補氣助陽 | 艾煙有刺激性、易燙傷 |
注意事項
延伸閲讀…
風市穴_百度百科
風市穴
治療「風是穴」時,需要辨證準確,穴位選擇正確。若自行按摩或治療不當,可能會加重病情。因此,建議諮詢專業的中醫師或針灸師,進行正確的診斷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