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大賣空》:揭露華爾街泡沫破滅的世紀騙局]
在 2015 年上映的電影 《大賣空》 改編自 米高·路易斯 撰寫的 2010 年同名書籍,由 亞當·麥凱 執導,以 2007 年 房地產泡沫 的崩潰為背景。
故事分為三個獨立但相互交織的章節:


人物 | 行動 | 結果 |
---|---|---|
米高·伯瑞 | 作為一位特立獨行的基金經理,預測了房地產市場泡沫的破裂。 | 透過建立信用違約掉期市場,取得了豐厚的利潤。 |
馬克·鮑姆 | 作為一名對沖基金經理,察覺到次級抵押貸款的風險,並從中獲利。 | 在經濟崩潰前套現,避免了經濟危機的影響。 |
查理·蓋勒、傑米·希普利 | 作為年輕的投資者,意外發現了房地產市場的欺詐行為。 | 從做空評級較高的抵押貸款證券中獲利,但對銀行的腐敗感到憤怒。 |
影片揭示了導致全球金融危機的內幕交易、評級機構失職和銀行不當行為,為資本主義的過度擴張發出了警示。
大麥空:股市崩盤的預兆
引言
「大麥空」一詞源自於 1888 年芝加哥的穀物交易所,當時一羣投機者在沒有實際交割大麥的情況下,大量賣出大麥合約,造成市場價格大幅崩跌。自此,「大麥空」便成為股市崩盤的象徵。
大麥空的定義
大麥空是一種股票市場空頭行為,特徵如下:
- 大幅賣出股票,導致股價大幅下跌
- 缺乏實際交割股票的基礎,僅為投機行為
- 恐慌情緒蔓延,投資者爭相拋售股票
歷史上的大麥空
股市歷史上曾出現過多次大麥空, أشهر的例子包括:
- 1888 年芝加哥大麥空:導致芝加哥期貨交易所關閉
- 1907 年「銀行家恐慌」:發生於恐慌性的銀行提款潮,導致股票市場崩盤
- 1929 年「黑色星期二」:標誌著美國經濟大蕭條的開始,股價在一天內下跌 25%
大麥空的成因
大麥空通常是由以下因素促成:
- 過度投機:投資者過度購買股票,推高股價至不可持續的水平
- 恐慌情緒:市場發生負面事件時,投資者會恐慌拋售,導致股價進一步下跌
- 基本面惡化:經濟衰退或企業盈利下滑等負面基本面因素會削弱市場信心
大麥空對市場的影響
大麥空對股市和經濟的影響可能是毀滅性的,包括:
- 股價大幅下跌
- 投資者損失慘重
- 市場信心受損
- 經濟衰退
辨識大麥空的徵兆
辨識大麥空有助於投資者避免重大的損失,以下是一些徵兆:
- 股價過度上漲
- 成交量異常龐大
- 投資者過度樂觀
- 基本面惡化
預防大麥空的措施
- 避免過度投機
- 分散投資,降低風險
- 定期檢視投資組合
- 在市場波動時保持冷靜和理性
大麥空歷史案例
事件 | 日期 | 股價下跌幅度 |
---|---|---|
芝加哥大麥空 | 1888 年 | 不適用 |
銀行家恐慌 | 1907 年 | 不適用 |
黑色星期二 | 1929 年 | 25% |
1987 年黑色星期一 | 1987 年 | 23% |
2008 年金融海嘯 | 2008 年 | 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