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涉險破難,人生哲思
引言
「人生宛若險峻山川,危機四伏,坎坷重重。」(元代易學大師胡炳文《周易本義通釋》)
表1:《周易》中「利涉大川」相關卦象及含義
卦象 | 含義 |
---|---|
需卦 | 誠信、光明、正道,時機成熟方可涉險 |
同人卦 | 團結合作,廣結善緣,助力渡難 |
蠱卦 | 破除積弊,追根溯源,整治鞏固 |
大畜卦 | 積蓄力量,蓄勢待發 |
益卦 | 互利共贏,扶持渡險 |
渙卦 | 分離解體,避開危機 |
中孚卦 | 中正信實,堅守正道 |
頤卦(上九爻) | 謹慎思慮,避免冒進 |
未濟卦(六三爻) | 困境未解,需耐心等待 |
親賢遠小人
人生旅途漫漫,結交志同道合之人,避開小人讒言,共襄盛舉,化解險阻。


破除積弊,輕裝上陣
去除積弊陋習,追本溯源,整肅弊端,堅定信念,方能破難立新。
耐守時機,有備無患
蓄積實力,韜光養晦,等待時機,厚積薄發,從容應對未來挑戰。
團結合作,互利共贏
結交廣泛人脈,凝聚眾志成城,形成合力,共同渡過難關,創造佳績。
誠信光明,光明磊落
踐行誠信,光明磊落,廣獲信任,遇險得助,化險為夷。
分離解體,避險求安
審時度勢,知進退,適時調整策略,遠離險境,保全自身。
耐心等待,伺機而動
沉著應對,耐心等待,積聚能量,伺機而動,一舉突破困境。
謹慎思慮,避免冒進
謀定後動,謹慎思慮,深思熟慮,避免盲目冒險,穩中求勝。
堅守正道,不偏不倚
堅定信念,不為所動,遵循正道,保持初心,從容面對危機。
利涉大川:從古今典籍看治國安民之道
導言
「利涉大川」一詞出自《易經》,比喻國家運勢亨通、君臣團結,亦象徵為政者領導有方,使國家昌盛。本文將探討此概念在古今典籍中的體現,並歸納治國安民之要道。
一、《易經》:利涉大川的象徵意義
《易經》中「利涉大川」出現在「泰」卦之六三爻,卦爻辭雲:「六三,小利涉大川。」
泰卦代表亨通昌盛,六三爻則喻指「小有作為」,意謂在有利時機下,採取適當行動,可獲取小利。大川象徵阻隔,喻指國家危難或社會動盪。小利涉大川,即在逆境中也能有所作為,體現治國者以小博大,化險為夷的智慧。
二、《論語》:仁者利涉大川
孔子認為,仁德是為政之道之根本。《論語》中記載,子貢曰:「夫子何為其言也?」子曰:「有澹台滅明者,行不由徑,足不履影;見其轍跡,車轂擊 Mittelpunkt,其馬屏氣,不敢喘;朌朌然,似將有亡者。」
澹台滅明是一位注重德行的隱士,他行不走捷徑,處事光明磊落。孔子以此説明,修仁德之人,行正道、守本分,即使面對國亂民危的大川逆境,也能泰然自若,安民治國。
三、《孟子》:治國安民三大法寶
孟子主張性善論,認為人性本善,只要發揮人的仁愛之心,便能達到治國安民的效果。他提出治國的三大法寶:
法寶 | 解釋 |
---|---|
仁義 | 以仁慈和正義作為統治原則,使人民安居樂業。 |
王道 | 以德服人,用仁政感化四方,不訴諸武力。 |
民本 | 以民為重,尊重民意,傾聽民聲,滿足民需。 |
孟子認為,遵循此三大法寶,國家就能「利涉大川」,渡過重重險阻, достичь和平繁榮的境地。
四、《大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大學》開篇即雲:「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明明德」指修身養性,培養高尚的道德修養。「親民」指愛護百姓,為民謀福。而「止於至善」則是修身齊家的最終目標。
《大學》強調,只有先修身齊家,方能治國平天下。為政者首先須以身作則,潔身自好,才能感化臣民,帶領國家走向昌盛。
五、《資治通鑑》:帝王治國之鏡
《資治通鑑》是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歷代帝王的治國事蹟。
透過研讀《資治通鑑》,後世帝王可參照前人成敗得失,汲取經驗教訓。例如,漢高祖劉邦善於用人,知人善任,因此建立了漢朝盛世;而後期的隋煬帝驕奢淫逸,濫用民力,最終導致隋朝覆滅。
結語
「利涉大川」是古今典籍中常見的政治理想,代表國家昌盛和社會安定。為政者若能效法先賢,修身齊家、仁德治國、民本為先,方能凝聚人心,渡過危難,實現治國安民的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