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戒有哪些】揭開菩薩戒的神秘面紗:認識菩薩戒的種類和持戒意義

菩薩戒:邁向解脱與覺悟之階梯

特性 涵蓋 超勝 對象
攝三藏 一切菩薩道 諸戒 七眾戒以外的別解脱戒

三聚淨戒:菩薩禁行的指南針

分項 內涵
攝律儀戒 持律儀、止諸惡
攝善法戒 修善法、圓菩提
饒益有情戒 利生門、施悲心

六度四攝四無量心:菩薩修行之要徑

菩薩戒有哪些 Play

法門 內涵
六度 施、戒、忍、精進、禪定、智慧
四攝法 佈施、愛語、利行、同事
四無量心 慈、悲、喜、捨

菩薩戒:發菩提心,利人利己

菩薩戒的精神在於發菩提心,以慈悲喜捨攝受眾生,不僅止於防護自身,更積極修學善法,乃至廣度無邊有緣。發心度生功德無量,超越獨自修行的善根。

菩薩戒有哪些

菩薩戒:無形之法,永隨菩薩

菩薩戒一受,永隨菩薩,成為本性理體的一部分。雖有犯戒時,僅是戒體受遮沒,而非失落,只待懺悔清淨即可復歸。

破戒與受戒之殊勝

破戒之比丘勝於外道,有懺悔解脱之機。有犯名菩薩,無犯名外道,受戒而犯戒,勝過不曾受戒。

優婆塞戒與在家菩薩戒

優婆塞戒為在家菩薩戒,雖受戒後戒律嚴明,但能持戒不毀犯者將獲得無量戒果,是邁向成佛之階梯。

輕戒與重戒

優婆塞戒有六重二十八輕,重戒為六條,損人害物,輕戒則為過失失意,不起作惡。

結語:戒是修行之指南,菩薩戒是解脱覺悟之要徑,發菩提心,利人利己,終成無上菩提。

表格:菩薩戒內容

十重戒 內 容
殺生 不得故意殺害有情眾生。
偷盜 不得擅自取用他人財物。
邪淫 不得從事不當的性行為。
妄語 不得説謊或欺騙他人。
兩舌 不得挑撥離間或搬弄是非。
惡口 不得説出惡意或傷人的言語。
綺語 不得説出無意義或虛妄的言語。
貪欲 不得貪求名利、財物或感官享受。
瞋恚 不得生起憤怒或仇恨的心。
邪見 不得相信或宣揚錯誤的見解。
四十八輕戒 內 容
食五辛 不得食用五種辛菜:葱、蒜、韭、薤、興渠。
飲酒 不得飲用任何酒類。
捉養飛禽 不得捕捉或飼養飛禽。
蓄髮 不得蓄留長髮。
戴花鬘 不得配戴花鬘。
塗香 不得使用香料塗抹身體。
歌舞吹樂 不得參與歌舞或演奏音樂。
自讚毀他 不得自我讚美或毀謗他人。
嫉妬 不得生起嫉妒之心。
慳吝 不得吝嗇或小氣。
誹謗 不得造謠或毀謗他人。
驕慢 不得生起傲慢之心。
懈怠 不得懈怠或懶惰。
瞋心 不得生起瞋恨之心。
謗三寶 不得毀謗三寶:佛、法、僧。
毀犯威儀 不得違反儀軌或威儀。
畜養奴婢 不得蓄養奴婢。
作非梵行 不得從事與戒律相違背的行為。
貪求供養 不得貪求他人供養。
欺誑檀越 不得欺騙供養者。
毀謗阿闍梨 不得毀謗傳戒師。
違背威儀 不得違反威儀或規矩。
捨戒自穢 不得捨棄戒律並汙染自己。
毀辱三寶 不得毀辱三寶:佛、法、僧。
毀謗善人 不得毀謗善人。
損害眾生 不得損害眾生。
殺害眾生 不得殺害眾生。
偷盜 不得偷盜。
邪淫 不得邪淫。
妄語 不得妄語。
兩舌 不得兩舌。
惡口 不得惡口。
綺語 不得綺語。
貪欲 不得貪欲。
瞋恚 不得瞋恚。
邪見 不得邪見。
破和合僧 不得破壞僧團的和合。
打罵眾生 不得打罵眾生。
呵責阿闍梨 不得呵責傳戒師。
勸請破戒 不得勸請他人破戒。
違犯禁戒 不得違犯戒律。
違犯法度 不得違犯法規。
輕忽供養 不得輕忽他人供養。
懈怠修行 不得懈怠修行。
毀辱法寶 不得毀辱法寶。
毀辱僧寶 不得毀辱僧寶。
賣弄伎倆 不得賣弄伎倆。
誹謗三尊 不得誹謗三尊:佛、法、僧。
毀壞塔寺 不得毀壞塔寺。
毀壞經典 不得毀壞經典。
毀滅佛像 不得毀滅佛像。
毀滅法器 不得毀滅法器。
毀滅僧物 不得毀滅僧物。
盜竊常住 不得盜竊常住財物。
侵佔常住 不得侵佔常住財物。
毀損常住 不得毀損常住財物。
劫取常住 不得劫取常住財物。
毀壞佛殿 不得毀壞佛殿。
毀壞僧房 不得毀壞僧房。
毀壞僧舍 不得毀壞僧舍。
毀壞僧園 不得毀壞僧園。
毀壞僧田 不得毀壞僧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