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分類地位與特徵
扇角甲科(Callirhipidae),又稱櫛角蟲科,隸屬於鞘翅目丸甲總科,以腐木為食,成蟲具夜行性及趨光性。本科已知有10屬175種,其中台灣分佈4種。
扇角甲體長介於9-27毫米,形態修長,雄蟲觸角櫛齒狀,雌蟲觸角梳狀。幼蟲生活於朽木中,成蟲具有趨光性,偶爾見於枯樹幹上。


本科歷史回顧
1924年Emden將扇角甲科作為蟬寄甲科下的族級分類。1926年Forbes基於後翅特徵,將扇角甲類移至角胸泥蟲科。1931年Böving & Craighead根據幼蟲特徵,將扇角甲科獨立出來。直到2018年的分子親緣研究,證實扇角甲科與蟬寄甲科分屬不同的總科。
台灣扇角甲科物種
台灣已知扇角甲科有2屬4種,通過雄蟲成蟲觸角、外生殖器特徵可區分。目前台灣對扇角甲科的中文俗名有櫛角蟲科和細櫛角蟲科,為了避免混淆,建議採用細櫛角蟲科,而蟬寄甲科則使用蟬寄甲科。
表格-台灣扇角甲科物種
| 屬 | 種 |
|—|—|
| 扇角甲屬 | 台東扇角甲 |
| 毛扇角甲屬 | 白扇角甲 |
| 毛扇角甲屬 | 綠扇角甲 |
| 毛扇角甲屬 | 淡黃扇角甲 |
扇角甲:台灣特有且珍貴的甲蟲
扇角甲,學名 Eucanthus kuroshimensis,是台灣特有且珍貴的甲蟲。牠們分佈於台灣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低海拔至中海拔的山區,棲息在闊葉樹或針葉樹的枯木或樹洞中。
特徵
扇角甲體長約 2.5 至 3.5 公分,身體呈黑褐色。牠們擁有獨特的頭部形態,雄蟲的頭角呈寬大的扇形,中央有一道凹溝,邊緣呈鋸齒狀。雌蟲的頭角較小,呈圓形或略呈扇形。
行為與生態
扇角甲成蟲白天棲息在寄主的枯木或樹洞中,夜間外出覓食。牠們主要以腐爛的木質物、真菌和昆蟲屍體為食。交配後,雌蟲會在寄主的枯木或樹洞中產卵。幼蟲孵化後,在寄主木質物中蛀食發育,經過數次蜕皮後成為成蟲。
保育現狀
扇角甲由於棲息地破壞、盜採和農藥使用等因素,數量已大幅減少。牠們已被列入台灣特有生物保育中心出版的《台灣珍貴及瀕危物種名錄》中,並受到《野生動物保育法》的保護。
保育措施
為保護扇角甲,相關單位推動了以下保育措施:
延伸閲讀…
細櫛角蟲科
細櫛角蟲科
- 棲息地保育:保護扇角甲的棲息地,避免砍伐或破壞寄主樹木。
- 宣導教育:提高民眾對扇角甲的認識,避免盜採和破壞其棲息地。
- 復育計畫:在合適的棲息地設置人工巢箱,提供扇角甲繁殖的場域。
表格總結
特徵 | 説明 |
---|---|
體長 | 約 2.5 至 3.5 公分 |
體色 | 黑褐色 |
頭角 | 雄蟲呈寬大的扇形,雌蟲較小 |
棲息地 | 枯木或樹洞 |
食性 | 腐爛的木質物、真菌和昆蟲屍體 |
保育現狀 | 台灣特有生物保育中心列為珍貴及瀕危物種,受《野生動物保育法》保護 |
保育措施 | 棲息地保育、宣導教育、復育計畫 |